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奥利比·波布兰 ...
奥利比•波布兰
Part 1 有关波布兰的花心与酒
银英里人尽皆知的三大花花公子我们的波布兰先生很荣幸地榜上有名。罗严塔尔这种由于幼年痛苦经历而导致心理扭曲且一般是被女性投怀送抱的人暂且不谈,将波布兰与先寇布进行对比的话似乎是半斤八两的状态。不得不承认这两个人在女人的事情上有着如此的相似度,但波布兰似乎更加贯彻主动出击的政策,先寇布则在卡琳出现之后让人莫名地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稳定感,相比之下波布兰的“轻浮”愈加明显了。到底这种在处理异性关系上的轻浮是怎样产生的?下面是原作中关于波布兰与先寇布风流韵事的一小段叙述:
关于先寇布和波布兰这两人,有好几则逸闻为众所周知,其中一则是这样的:
有一天早上,当先寇布由女军官A少尉的房间走出时,碰巧约在同一个时刻,波布兰也由隔壁的女士官B曹长的房间里面走出来。二人互望一眼之后就分别离开了。二天后的早上,二人又在同一个地点碰面。只不过,这一次,先寇布是由B曹长的房间走出,而波布兰则由A少尉的房间走出……
并没有任何证据来证实这一则逸闻的真假,只不过是以一种一传十、十传百的方式传了开来,但是听的人大部份都认为这是事实。当被问道是否真有其事的时候,当事人之一的波布兰回答说:
“为什么只有男方的姓名是真名,而女方的就用代号呢?这不是很不公平吗?”
而另一当事人先寇布所说的则是:
“我的品味才不像波布兰那么差呢!”
较真地说,先寇布回答的重点是针对波布兰,而波布兰的重点则是一种平衡问题——如果我接下来硬要解释为“波布兰对于男女平等问题的执着可能是源于之前有过某种并不愉快的经历”一定会被人鄙视的,所以在我的概念里波布兰的回答完全是一种避重就轻,或许这种行为的背后确实隐藏着某种原因,只是无法从表面获悉真实情况而已,至少这种轻浮是不能简单地以“生活单调无聊内心空虚”来说明的,可能就像尤里安感觉到的那样,这个男子只不过是在扮演“轻薄的好色男子”的角色中寻找一些他所需要的乐趣而已。
换一个话题来说说酒,波布兰麾下的六个飞行中队都是用酒名来命名了,可见这个男人是要将自己的这个喜好贯彻到生活甚至战斗的每一个缝隙中。同盟军这些人如果要用饮料来分类的话,会分成杨的红茶派,先寇布的咖啡派,波布兰无庸置疑是以酒为中心的了,而他对于酒的喜爱的表达方式也是最直截了当的,在自己看的到的地方都充斥着与酒有关的事物是最惬意不过的,由此也可见波布兰是个直肠子的性情中人了。
Part 2 有关波布兰与杨威利、尤里安
原本奥利比•波布兰的人格是由三种要素——大胆无畏、爽朗和潇洒所形成的,但现在他所给人的印象是,这三个要素全部都已经随着酒精蒸发掉,而支撑精神的骨骼此时也完全地裸露了出来。
……
“除了杨威利以外,凭什么我还得要听其它人的命令?我总有权力选择要让谁对我发号施令吧?这不就是所谓的民主主义,不是吗?”
……
从那次以后,波布兰再也没有在他人的面前失去理性,而且也从未再怠慢过他身为一个空战队长的职守。
以上是尤里安在杨刚刚过世后第一次见到的波布兰。奥利比•波布兰是个有着绝对自信的人,同时他实力上的强大与之构成了这个人的桀骜不逊。想要让这种人臣服于某种领导之下是非常困难的,他们的主见太强,极其容易产生对领导者的不满从而发展成抵触心理,好的猎鹰只会停留在好猎人的臂膀之上,但是杨威利却以其出色的人格魅力与领队能力将此人收于麾下,换句话说,波布兰只会委身于他心服口服的人的麾下,而杨威利在他的概念里是一个最好不过的司令官——当然这也许只是从战争的角度而言,在日常的生活中他是不会让自己的毒舌对这位司令官有半点口下留情的,以至于调侃杨和其他同僚已经是他生活中相当重要的部分。
杨的死之于波布兰并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个重要的领导者。最让他不能接受的可能不是“杨威利过世”事件本身,而是“杨威利是被暗杀而过世的”这个事实,跟随“奇迹的杨”的人可能多多少少都曾经对杨本身产生过一定的依赖感,认为跟随这一位就会为自己增加更多生的希望,就算要战死也一定会是这一场战役中最辉煌壮烈的一个,因此当得知杨是被那样一个小人以这种卑劣的手段谋害身亡时其打击是可以想象的。沉浸在这种悲痛与失落情绪中的波布兰可谓全身机关一触即发,原作中用“蜘蛛”来形容他的这种状态,即使是亚典波罗和尤里安的来访也会触动他四处蔓延的颓败的网,无论是外表上的不修边幅还是语言中的理智空洞都十分清晰地将他的脆弱展示了出来,而唯一能将他从这种恶性循环中解救出来的只有杨威利留下的意志,这个意志必须被所有人共同继承才能继续得以实现,当波布兰从亚典波罗和尤里安身上意识到这一点时他很快便做出了应有的选择,也正如亚典波罗之后所想,他们每个人在杨过世后都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战斗的理由,波布兰的转变可以清晰的说明这一过程。这次被算做他最后一次流露出伤心而失去理性的短时期,也可说是波布兰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印记吧。
在尤里安接任了杨威利的意志之后,原作针对波布兰的描写重点有了明显的转变,除了毒舌没有改变之外,他本人的爽朗与潇洒相较之前得到了有意侧重的刻画。亚典波罗意识到杨时代的波布兰与尤里安时代的波布兰有着明显不同,可以说波布兰自己也确实以杨与尤里安作为了一个分界点而调整了心态,尤里安是一个还需要大家一起辅佐的年轻人,与经验丰富的杨不同,他的阅历还不够丰富,这样一个有前途的年轻人此时恰是需要众人用各自的阅历经验来协助他前进的时候,波布兰将自己的爽朗作为带动整体气氛的药引一样调动出来,虽然并不是完全靠自然流露出来,也可见他的用心良苦了。
Part 3 有关波布兰与伊旺•高尼夫
在原作中最初是这样描写击坠王们的:
“走吧!好好地干一场!”
在旗舰「休伯利安」上开朗地叫喊着的是有「击坠王」之称的沃连•休兹上尉。
「休伯利安」上有四位「击坠王」。除了休兹之外,还有沙列•亚吉斯•谢克利上尉、奥利比•波布兰中尉、伊旺•高尼夫中尉,他们为了夸示「击坠王」之称号,各自在爱机上以特殊颜料画上了黑桃、红砖、红心、梅花等A字记号。把战争看成是一种运动,或许这就是使他们得以生存下来的要素之一。
然而休兹和谢克利在首次于原作中登场便被田中“牺牲”掉了,而且基本是一笔代过,在连完整饱满的形象未建立完毕之前就成为了往生者。相比之下波布兰和高尼夫的整部作品里的分量轻重是显而易见的。奥利比•波布兰被雕塑成一个将女人、酒、战斗当作人生大餐主菜的不羁的勇士,而伊旺•高尼夫除了在战斗时会凭借自身实力而偶发豪言壮语之外,在休息的时间里完全是一个安静内敛的人,抛开同人女们妄想出的那些不谈,这两个男人的关系仍是十分有趣。
首先他们在某些方面上是对立的,这个毋庸多说,一个是喜欢花天酒地的男人,另一个是品行端正的标准好青年,这样两个人被安排成推心置腹的好友更是让他们之间的对比鲜明起来。
对立的好处是可以互补。如果单独将波布兰拎出来审视一番总会让人感觉这个男人有时过于热血聒噪,而局限性地看生性平和的高尼夫却又给人以太多的沉闷感,可以这样说,高尼夫经常需要有人帮他热热血,波布兰需要的是在着急上火时有人给他递冰毛巾。不妨来看看原作中的这一个小片段:
波布兰想要大笑但是失败了,于是痛快地发泄着心中的怒气,将黑色的扁帽用力地掷在地板上。另一位「击坠王」,战友当中的伊旺•高尼夫以一种与之相对的冷静将帽子拾了起来,交还给波布兰。……波布兰的声音好像炸弹地投了过来,知道对方识趣地没有回答的时候,才一把抢过那顶被归还的扁帽,用手很粗暴地捏着气呼呼地走开了。伊旺•高尼夫一边看着他那离去的背影,一边耸耸肩苦笑着。
于是接在互补后面要说的就是他们之间的包容性——以波布兰的倔强性格是不会轻易接受他人意见或是被人主导的,如果没有了包容,他与高尼夫之间会变成一种充满咄咄逼人的恶意争执的关系,所幸我们看到的只是属于毒舌党的口舌之争,就算牵扯到政治问题上也不会造成什么决裂,他们对于对方的了解构成了一条共同的底线,两个人都懂得在限度之内学会适可而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两人相处时,波布兰所做出的让步比高尼夫还要多,当然这是以针对个人性格为前提而言。恰恰是这种包容性,在他们对立性、互补性的基础之上完美地建成了联合性,这才有了奥利比•波布兰与伊旺•高尼夫的友情。
略微提带一下高尼夫牺牲时波布兰的反应:
波布兰以含着近似杀意的眼神斜睨着上尉,几种感情的掺杂混合反而压住了他的怒号。
“被几架敌机打落的?”
“啊……?”
“我问你他是被几架敌机打落的?伊旺•高尼夫不应该是在单打独斗的情况下被打败的。帝国军以多少架机围攻高尼夫?”
上尉低下了眼睛,做出被告般的表情。
“高尼夫队长并不是在格斗战中战死的,而是被巡航舰的舰炮打中。”
“……果然。”
波布兰突然长身而起,科尔德威尔不由得后退了半步。
“要料理高尼夫得动用帝国军的巡航舰?那么,要打下我至少也要半打的战舰才行!”
波布兰笑了笑,然而,他的笑容却让上尉感到一股凉气上升。波布兰把强劲的手腕一翻,利尔德威尔反射性地接住了飞过来的东西,目送着以毫无醉意的步调走出军官餐厅的「击坠王」的背影。上尉把视线落在自己手上,空了的威士忌酒瓶就握在他手中。
这里可以与之前做一个小小的对比,前两位击坠王牺牲时田中并没有描写波布兰有表现出如何的悲痛,杨威利被暗杀后波布兰表现出了强烈的失落与颓败感以传达内心的悲痛,他对高尼夫死讯的反应并没有太多煽情也算不上冷静得彻底,而是皆于两者之间给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混沌感。不知我是否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高尼夫的死讯最初确实让波布兰有一种感官上的混沌,然后他被激起了比以往都要强烈的复仇感与杀意,同时对于他个人而言,他甚至有些迫切需要一个足够大的理由来解释高尼夫的死,“伊旺•高尼夫不应该是在单打独斗的情况下被打败的”和那句“……果然”清晰地体现了他的这种心理,这可能有点让人联想到莱因哈特对齐格飞的死所抱的态度,的确这两者之间的相似性是存在的,波布兰对于高尼夫有着强烈的信任感(可以说是在任何方面),从第一次描写他们出击开始一直到现在,出于这种信任他们可能根本没有想过“他也许这次会战死”这种问题,而当事实残酷地摆在面前时就不得不去寻找那个他们认为足以杀死对方的理由,随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继续战斗,不论从朋友同事还是其他的什么角度出发,在战争时代了结这种事的最佳方式就是更加勇猛地杀敌。
而从假设的角度出发,如果高尼夫确实是在单座战斗机的格斗战中牺牲的,波布兰会有怎样的反应?不敢置信还是失落?不甘心?或许会衍生出与高尼夫的恨意也不一定,比如恨他不争气竟然被敌军的单座战斗机击坠简直有辱击坠王名号之类的,凭波布兰那强烈的感性波动产生这种情绪恐怕也不是不可能的。
奥利比•波布兰,作为难得在田中魔爪下有幸存活到和平暂时到来的男人,他总是代表着一种明快的色彩,以“庆典气息”活化着杨舰队的整体气氛,但其无畏不羁爽朗潇洒的表层背后隐含着那些细腻的情愫并不是区区千字可以讲述清楚的,那些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内容或许只有在以原作为背景的想象下才可了解吧。
其实喜欢高尼夫多于波布兰,尽管后者在原作中的戏份更抢眼。
但所谓默契,不过这种矛盾中的和谐。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奥利比·波布兰
下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