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1章 ...
-
真是好文啊,有生之年竟然能碰到如此漂亮的倚天同人,真是想都没想过的事。看完这边的章节,又回去看了《驿路梨花》,第一个念头就是,晋江此地,还是很需要定期回来转转的,噗……
少年时读金庸,第一本无巧不巧就是《倚天屠龙记》,看开头时还不知郭襄、觉远为何人,现在想来真是怀念。然而极为无语的是,看开头以为主角是郭姑娘,往后短暂地以为过是张真人,再往后以为是俞岱岩,终于某日恍然大悟:哦,张翠山才是主角啊……结果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曾与朋友相谈时论及,发现彼此心路历程完全一致,那真是执手互勉,满头黑线。
看这书时年纪还小,作者故事讲到哪里,我也懵懵懂懂把心跟着提到哪里,满心满念记得的都是张无忌。然而年纪渐长,存在心里的故事慢慢地回味出来,反而更记得那些出彩的配角,武当七侠、殷天正、范遥……
说实话我最喜欢的是殷天正那老爷子,刚凛豪迈、大气威风,不肯屈居人下就直接拉单子人马自立门户,而明教被围攻时又毫不犹豫赶来支援。表示内部矛盾是内部矛盾,谁想灭明教先从老子身上踩过去。这般傲骨铮然、目无余子,实不愧“鹰王”之号,他排名在谢逊之上非为无因,即使杨逍这样潇洒的人物,气魄也输之一筹。
而对武当七侠,我最初的印象是,咳,张真人他取名字也忒雅致了,这七个弟子的名字被我念来念去,心旷神怡,尤属俞二侠这名字像姑娘(嗯,我知道该怎么死不用提醒)……继而屡次击节长叹,这世上多少高人能者英雄一世却惜乎后继无人,又有多少名门大派因弟子嫉恨争斗而消耗虚弱下去,何足道、华山派都是例证。张真人有眼光也有运气啊,几个弟子无论哪个站出去,都要被人心悦诚服说一句:不愧是武当弟子!光明顶上针锋相对的立场,殷天正与莫声谷一场对战后也要叹声:“好张三丰!好张真人!”谢逊那样心高气傲、愤世嫉俗之人,瞧不上张翠山于善恶分际刻板拘泥,也终是佩服他择善而固执,是为真君子。有徒如此,为人师者可说是死而无憾了。
或许是人年纪大了,经事也多了,对于爱情便没有小时候那么多感想,反而更羡慕这师徒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张三丰九十大寿时,和弟子坐在堂上随口说笑宛如父子,几十年修道的空明心境,见俞岱岩受伤时却担心得双手颤抖。张松溪只因龙门镖局惨案或有可能与张翠山有牵连,便冒性命之险伏下三桩大恩于三大镖局未雨绸缪。这般情义着实令人感动。张松溪打发走了三大镖局的总镖头之后,莫声谷因为听说了云鹤的作为,让四哥先停下等他,自己跑下山追上人家道歉和表示敬佩。完了跑回来,听说期间张翠山讲了冰火岛的奇闻,又非让五哥给他也讲一遍再重新回到先前的话题。小七你是不是太可爱了一点,然后几个师兄还都宠着他。
对俞莲舟,我最初的印象是张翠山从冰火岛回来那段(好吧,我知道大家都是),西华子对武当派出言不逊,被他一个眼神就震慑住,我,我承认我也被震到了。见了殷素素先教训一顿,然后人家姑娘一出去,张翠山刚要解释,他二哥直接一摆手:“五弟,你我肝胆相照,情逾骨肉,便有天大的祸事,二哥也跟你生死与共。你夫妻之事,暂且不必跟我说,回到山上,专候师父示下便了。师父若是责怪,咱们七兄弟一齐跪地苦求,你孩子都这般大了,难道师父还会硬要你夫妻父子生生分离?”二哥,二哥你太清爽了,我当时真是立刻就拜倒了,噗……之后看他每天顶着张严肃的脸抱孩子坐船头,小孩叽里咕噜问半天,他短短答上一句,还毫无不耐,就觉得这个画面是不是温馨欢乐过头了。
少林屠狮大会上,他和殷梨亭对上周芷若时,一瞬间想到几十年兄弟同门习艺的情景,想到俞岱岩残废、张翠山自杀、莫声谷惨死,而今七侠只余其四。六弟性子软弱,若是自己先死了,必定心神大乱,而又一定不会放弃为自己报仇,除了一起死在那里,于事毫无补益。于是决定让殷梨亭先上场,若他先死,自己也可瞧出周芷若的鞭法,跟她拼个同归于尽。他最后说出的话只有一句:“六弟,多支持一刻好一刻。”然而没说出的那段心理描写真真是痛入人心。他是师兄弟中最严厉的一个,却是爱之深而责之切,师弟真遇到事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替他们担过来,将他们护在身后。这三人之伤只怕早让他自责过无数次,开口前看殷梨亭那一眼,真是什么心思都蕴含在里面了。做师兄的铁肩担当,和内心至深至热的感情都在那短短一段文字中表现了出来。这样一个人物不是让人萌的,而是让人景仰敬佩的。平时聊到倚天故事甚少会提及,提及了你也不知道当如何用语言真切描述出来,然而他寥寥几段言行却深深印在心里,决不会忘记。
我真的想不到有朝一日能看到有写他的同人,无意中点开《迢递故园》的时候真是非常惊讶。而急切地看完现有部分之后,心里更是深深的感激。我总是想要感谢那些严谨认真的作者,不是编造出一个精彩的人物,而是将那些曾经深深打动我们的精彩人物重新带到我们眼前。他每说一句话都让我们想“是的,这就是那个人会说的话”,他每做一事都让我们热切点头“是的,那个人就会这样做”,这是同人作者才会带给我们的感动。
原著中许多被一笔带过的情节在这篇文中得以展开,自武当追寻张翠山的一路,到天鹰教询问的过程,俞莲舟沉稳从容、刚正坦荡的形象宛然就是原著中人。王盘山上莫声谷喊五哥,他心下一沉,立刻疾奔过去,让沈浣都吃了一惊。待得知道只是找到了字之后,他心头这口气才缓过来。这个细节委实有点睛之妙,我看到的时候立刻想起原著中,张翠山失踪之后他心里伤心欲狂,而表面上只是行若无事的描写。
行文至此,感情方面毕竟还是一方明一方暗(若是俞二侠早有怀疑那另当别论)。俞莲舟初时对沈浣当是以朋友视之,欣赏她武功气度,敬重她反元义举。而后知道多年前的渊源,对自己救过照顾过的孩子更多了一份亲厚关切,如长兄之于幼弟。鉴于从小被打动的就是他这方面属性,所以我看得一点儿都不着急,咳咳……但爱情的动人处仍然存在,阿浣这样一个姑娘,英风坦荡、钢骨柔肠,面对世途敢踏不易为易,面对感情也一样勇敢真诚。看着她从幼时的景仰渐生为爱慕,女孩子温柔细腻的感情,无论她是做什么的,无论她说与不说,都同样动人。就好像俞莲舟看着她哄弟弟入睡时,对旁边的人说“五更天明再动身吧”,他体贴的或许只是兄弟,却不妨碍我们替阿浣心中温暖;他听闻刘子青小人之行时沉着道“这事交与我便好”,量来他言时绝无男女之私,却也不妨碍我们跟着阿瑜姑娘一起叹“这男人你若错过了,怕要后悔一辈子”;他不言不语,只是如山一般屹立在那里,稳稳地拍在你肩膀上,让你知道即使风雨飘摇也总有一股力量让你无论什么时候需要支持,他都不会游移不会倾倒,于是我们跟阿浣一起沉下心来,对坎坷的道路再无彷徨。
这样性格的两个人,从素不相识(算是吧)一路到朋友再到兄弟,这个过程能写得合情合理,如水到渠成才是最不容易,也最让人感动的。
俞莲舟古风君子,默于言而笃于行,直到沥泉枪摆在面前,阿浣只怕都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留了心,又花费了多少时间精力去搜寻打探。当日岳麓书院夜饮时一句“如今看来,俞某当初能救得今日的沈将军,可也不算小事了”,和颍州夜中令阿浣再不犹豫彷徨的一句“武当”,言不轻出,出则必定带着沉甸甸的分量。能写出人物如此神韵,当真要赞叹作者一支妙笔了。
仓促不能尽言,就说最后一句,看这里→“俞莲舟看着她那如小时候如出一辙、倔强着不肯说自己姓名时候的模样,半晌缓缓叹了口气……”姑娘你总让俞二侠用这样看孩子的眼光看你是没有前途的,他已经把你当自家师弟一样教训、教导、要求和保护了,这样再过几年他很有把你当自家闺女(儿子?)欣慰的危险,要有危机感啊,不能老让他记着你七岁时的模样,噗……
我近年看文已经有些懒散,说句冒昧的话,若是先看的《驿路梨花》,未必耐心看完全文,只怕要与佳作擦肩而过。幸好是从这篇点了进来,看完再回头去看《驿路》,就能感觉到作者文笔越来越稳健凝练的过程了。写到这一篇时,逻辑严谨、构架清晰,已经比上一篇整个的上了一个阶层,真是惊人得很!
另,《倚天》中我特别喜欢武当七侠彼此之间不以师兄弟相称,而直接呼为兄弟,出门在外不报名而报师门排行的细节。狐君的文在这一点上与原著的相类,让我看得非常亲切。
感谢狐君佳作,并望后文更有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