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1、第十八章(2) ...

  •   然而王珣这个时候大约没太多心思可花在认真骂人上,一是地方州郡俗务缠身,上要应对刺史,下要安抚百姓,他遇事固然素来不乱,可事情一多,忙起来也得四脚朝天;二是他眼下虽则外放,边上总有年少的新夫人陪着,书斋里对着京中亲故来函纵能被激起冲天杀气,一见到虞雁,那杀气也就乖乖各奔东西,自行散淡了。因此,于□□的观感,此番竟是王珣对王国宝看来好似最温和的一次。只是想想谢琛,再想想谢瑱,他微妙地觉得后者更可怜了。
      兄长的心境似乎格外好,恰如少年时一同优游吴地一般,以至于,□□开始怀疑,家中再遇到什么事,是否也不会看到兄长那刚强锐利的锋芒了。
      这到底算是好事还是坏事……

      十月,当年被桓温废去帝位的海西县公司马奕,在简文帝取代他后十几年,终于没于吴县。奉命防卫的郡守王珣,联名负责监察的御史,须将消息呈报朝廷。对于出身桓温幕府的王珣,由他亲手做这件事,心境或许与旁人大有不同。无论虞夫人,还是荀记室,那时都觉察他微微低垂的眼睑下,隐去某些异常的心绪。——书斋之中,荀记室只能静默侍立,如以往一般,为他备好纸笔墨砚,却见他提笔踌躇,踌躇良久又终于搁笔。一次一次地,先是觉得笔不趁手,又觉得纸质欠佳,再又觉得墨丸研开那墨色不是稀了就是稠了,气味还有这样那样毛病,总之折腾了半天,他自己和荀记室都觉疲倦,于是望望天色,干脆决定先吃饭,饭后继续。到吃饭时,虞夫人见他面色凝重,莫名还有些憔悴,不免忧虑。可他既不解释,虞夫人也不知该从何问起,注视着他匆匆吃完回去,自己坐着发半晌呆,到夜间便抵死不让他碰,说是既有机密要事劳神,夫君当以大局为重。如此拖了一二日,到第三日天将暮时,王珣终于发狠,匆匆拿几行字对付着写完,然后看都不再看一眼地,砰地把书函一扣,即命人当夜出发,将海西公薨逝这事,不加修饰朴质无华地呈递了上去。
      旁边,荀记室也松一口气。她本已打算好,郎主这心绪若还是实在调理不得,就由她代笔;不过,海西公的事竟由她代笔,在郎主眼中,大约会终身遗憾吧。
      亲手了结当年最后的残余,或许于他,是最大解脱。

      况且,海西公毕竟也曾为一国之君;他的事情,在一介婢子手中终结,又像什么话。

      朝中亦无波澜。这许多年来,海西公把自己深深埋在酒缸和众多美人的怀里,连生了儿子都不敢养活,如何值得大家认真注目。皇帝下诏便道,可就地葬了吧。王珣接到诏书,也没说什么,便依着公侯的礼,将海西公葬了。自然的,先于海西公故去的、海西公的嫡室庾道怜,也被从京城建康附近迁来,与他合葬——当年她逝去,还称作是“崩”;她那时的身份,还是晋的皇后;她那时的埋骨之地,叫敬平陵。她的父亲叫庾冰。
      ——这位晋室的国舅,秉性俭慎清严,也曾权倾一时,在王导故去之后,不遗余力地打压他留下的子侄;却也同时死死抓着晋朝的风宪,兢兢业业于政务,全心守持君王的威仪。而后,他去世。在桓氏得势之后,他的子弟终有一天被清洗。那时他的女儿已经去世,桓家嫁给他家的女儿哭着赤脚闯进门,而王导最小的两个儿子正好在桓大司马府上,正好注视着这一切,大的那个还对小的那个清清淡淡地说:又不是抓你家的人,你脸变青了是干什么。

      当年王珣曾曲折地试图劝阻桓温废帝,但桓温在他提出的两个选择之外,选择了第三种可能。于是海西公成了海西公。于是庾后成了海西公夫人。
      如今又是王珣亲手将这对夫妇埋葬。

      安葬他两人的那天,吴县全城飘着小雨,是冬雨。王珣归来的路上,也默默裹紧了黑色大氅。似乎真是年纪大了,居然感到了凉意。
      那时天色也暗得比先前初来时早多了。这位郡守回到家时,家里早已掌了灯。海西公和庾夫人是葬了,他王珣的虞夫人,还在好好地等他。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