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8、科举制度相关资料 ...
-
科举分为正科、恩科。
恩科是朝廷遇上重大喜事时增加的一次考试,让广大士子多了一次机会,是皇恩浩荡的体现,所以称为恩科。
考试共分: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童试
童试并没有它的名称看起来这么简单,它分为县考、府考、院考三大步骤,每三年举行两次。名额也非常有限:大县约三四十名,中县二三十个不等,小的县只有十多个。这比如今的高考录取名额其实少了许多。
县考(县试)大多在二月举办,参与者首先要前往所在县的礼房报到登记,填写姓名、年龄、籍贯、家族履历等资料,跟现代社会差不多。为了避免出现冒名顶替、虚假信息等现象,报名者还要取得本县生员的担保;此外,在守孝期间是不能报名的。
在报名手续完成后,县考正式开始。场地由所在县衙提供,主考官当然是知县大人。县考一共分为五场,前三场分别是:正场、初复、再服,第四、五场都叫连复。至于考试内容,主要包含八股文、诗词歌赋、经纶、骈文等等,难度比如今大得多。
县考第一名,被称为“县案首”。只有通过了县考,才能参加随后的府考;未能通过的,不好意思,请打道回府。
府考也叫府试,基本在四月举办,也要像县考那样登记信息、找人担保。相应的,主考官变成了知府。
府考分为三场:帖经、杂文、策论,考核的内容分别对应记忆能力、写文章水平、对政治事务的见解。府考第一名,称为“府案首”,只有通过府试才能参加院试。
院试也叫章试,当然也免不了登记、担保等手续,主考官变成了各省的提督学政(相当于明代的“提督学道”),考试场次再次精简,分为正场、复
试。
院试第一名,称为“院案首”;只有通过院试,童生才能成为生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秀才”,可以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如果不能通过,那就永远是童生,不管年龄有多大)
由此可见,想要成为秀才,其难度已经不低于如今的高考。所以咱们可不要动不动称呼“穷酸秀才”,对于这种古代的“大学生”。
乡试
成为秀才/生员后,不仅具备了参加正式科举的资格,身份也已经跟普通老百姓不一样了。但他们并不能当官,只是可以自己开设学校、教育童生,也就是能够授业传道解惑、由此赚钱维生了。不过,秀才想要参加下一级的乡试,还得经过由学政组织的岁考、科考。
乡试每三年一次,每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举办,所以也称为“秋闱”。它由各省组织,分为三场,第一场考核生员的四书五经知识,一共要写七篇八股文!每篇字数至少要超过200。
第二场则是考“试论”,也要完成七篇文章,内容相当于如今的公文写作,每篇文章也在300字以上;
第三场则是五道试策题目,目的是为了考察生员是否了解时政要闻,对国家大事是不是具备清晰的认知和见解。
乡试第一名是解元、第二名亚元,第三至五名为经魁。通过乡试的秀才就成了举人。但是,成为举人并不意味着就能直接当官,而只是具备了当官的资格,并且可以参加下一年举办的会试。
根据记载,全国每次录取举人1000多人,放到现在,已经差不多是上清华、北大的水平了。
会试
会试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季举办,所以也叫“春闱”,组织方是国家级的礼部。它也分为三场,每三天一场,考试内容跟乡试大同小异。
通过会试后,举人就升级成了“贡士”,第一名则称为“会元”。只有具备了贡士资格,才能参加由皇帝组织的殿试。
殿试
殿试既然是由天子举办,那规矩自然跟之前的考试不一样。其全部流程都在一天内完成,在考试之前,先要经过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必须按部就班的流程,其后才下发由皇帝亲自出的考试卷。
考试内容只有一项:策问,可以理解为回答有关政务、经学的问题,篇幅大多在2000字左右,想要获得较高评价,不仅要言之有物、辞藻过硬,字也要写的非常漂亮。
殿试发布结果后,通过的人员分为三等,也就是
一、二、三甲,一甲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大多在100多名,三甲200多,这些人都被称为“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