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1章 ...

  •   玻璃,古称琉璃、颇黎,近世也称作 “ 料 ” 。从出土的玻璃器来看,我国西周至战国时期的玻璃工艺已趋于成熟。春秋末战国初出现了蜻蜓眼玻璃珠和仿玉玻璃器,这枚具有外来式样的中国玻璃珠,反映了中外玻璃制造技术的交流情况。汉代玻璃产地分布在中原地区 ( 生产铅钡玻璃 ) 、河西走廊 ( 生产以铅钡玻璃配方兼用钠钙为助溶剂的玻璃 ) 及岭南地区 ( 生产钾硅玻璃 )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罗马、波斯玻璃器的大量输入,我国自制玻璃减少。
    玻璃酒杯中国很早就有,而且也并非从外国传入的,只是古时候玻璃很稀有,不能得到普及。
    清朝时已经有玻璃了,就叫做玻璃,在唐朝法门寺地宫中就已经出土玻璃盘了,清朝雍正年间《活计档》记载,因为雍正把养心殿当作寝宫,因此养心殿更换了玻璃窗。故宫文物中也有很多精美的玻璃器皿。
    所以康熙雍正年间有玻璃瓶子是正常的。
    中国的玻璃发展历史已有两千多年,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对它有不同的称谓。
    主要有: 1.“璆琳”--出现在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中。璆琳本意为美玉,古人借其称呼似玉的玻璃。
    2.“琉璃”--最早出现在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中,“……而璧玉、珊瑚、琉璃成为国之宝。”琉璃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明代。有些地区现在还在使用。而今“琉璃”一词多用于建筑琉璃瓦及瓦顶琉璃饰件。
    3.“药玉”--出现于《穆天子传》中,晋代郭璞的注释为“今外国人所铸器者亦皆石类也。按此所言,殆今药玉、药琉璃之类”。“药玉”,顾名思义,即如熬药般烧炼出来的象玉一样的玻璃。
    4.“瓘玉”--根据《元史·百官志》记载,元代设瓘玉局,为宫廷监制玻璃器的机构,故而瓘玉局制造的玻璃称为瓘玉。
    5.“罐子玉”--根据明·曹昭《格古要论》记载:“罐子玉,雪白罐子玉系北方用药于罐子内烧成者。若无气眼者与真玉相似。”可见是将玻璃称为“罐子玉”。
    6.“料”--明清时期北京流行的称谓。大概因为北京不产玻璃,需从外地购买玻璃料,之后再加工成器,故而将玻璃称为“料”,相沿成习,至今仍有这种称呼。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章 第1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