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魏晋风俗 ...

  •   一、汉族服式,秦汉遗制。
      二、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

      汉族男子,主要有衫。衫不需施祛,袖口宽敞。衫不受衣祛等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为风俗,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王公名士,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衫以外还有袍襦,下裳多穿裤裙。

      魏晋妇女日常服饰主要为衫,袄,襦,裙,深衣等。除大襟外还有对襟,领与袖施彩绣,腰间系一围裳或抱腰,亦称腰采外束丝带。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打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妇女服饰风格,有窄腰与宽博之别。

      公元220581年,是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350余年的时间里,战乱频繁,北方和南方时常处在纷飞的战火中,国与国之间的争斗不断,政权屡屡更迭。这个时期,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都处在动荡不安之中,服饰也随之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其变化,简单的说是伴随着匈奴、鲜卑、羌等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是服饰文化上发展而被迫产生碰撞,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造成了异域服饰文化的某种因素。所以使魏晋南北朝服饰艺术异彩纷呈,其内涵非常丰富。

      一方面,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执政者,受到汉族传统文化的熏染,仰慕峨冠博带式的汉族服饰,热心提倡穿汉族服装,以至形成"群臣皆服汉魏衣冠″的状况。

      另一方面,由于连年战乱、天灾、瘟疫肆虐,广大北方人民被破背井离乡,远徙南方,出现民族错居杂处的状况,形成了一种民族间相互影响,生活习性日渐融合的趋势。汉族男子开始穿起紧身窄袖短衣,蝶泄,有环和力饰金银腰带和长统靴的胡服;汉族妇女的服装样式也是有裹衣博带,上长下短变成紧身适体——“上俭下丰(上短小,下宽大)”。从而出现了深衣形制在民间渐渐消失,胡服在中原地带广为流行的局面。

      关于这一时期服饰的特点,晋人葛洪在《抱林子•外篇•讥惑》中有过如下概括:“丧乱以来,十五屡变,冠履衣服,袖缺财(裁)制,明改易,无复一定,炸短,一广一狭,忽高忽低,或粗或细,所饰无常,以同为快其女子事者,朝夕仿效,所谓京贵大眉,远方皆半额也。”可见这是一种追求新奇时髦、款式层出不穷,奇装异服盛行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服饰广为流行,从现存的文献和考古发掘材料看,主要有裤褶、半袖衫、草化和六合靴等。

      裤褶即胯褶。本为便于骑乘的战服。下胯上褶,不用裘裳,因而得名。这是北方游牧民族传统服装,其基本款式为上身器膝大袖衣,下穿肥管裤。这种服装的面料常用较厚的毛布来制作,西汉鲜贝匈奴酋长大量丝棉博制成,但匈奴人在游牧中易于被草棘刮破,没有厚实的帛布耐用。

      《史记•匈奴列传》讲到“其得汉曾絮,以驰草其中,胯皆列弊,以视不如媅坚善也。”骑马奔驰穿较短的上衣,自然就方便多了。

      秦汉时期,汉族人也穿裤和短上袖,皆称缛裤,但封建贵族毕业襦裤之外加穿袍裳,只有骑者,筹从事劳动的人为了行动更加方便,财直接把裤露在外面,到了魏晋时期,上述这种因胡服而发生变化出现的襦裤,随着胡服的大量传入,又发生了变化。据《晋书•舆服志》记载,把胯褶定为;“车架亲戎中外戒严之服,无定色。冠黑帽,缀紫标,以熷为之,长时,广一寸。”腰用络带(即以丝编织的较厚的织成带),子带头装有带扣以代替盘带。《急救篇》颜师古注褶字说:“褶,重衣之最在上者也,其形若袍,短身而广袖。一日左任之袍也。”而我们知道,所谓左任在中国古代,自先秦以降,一直是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域胡人的衣服款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小口裤和大口裤,以大口裤为时髦,穿大口裤行动不方便,故用了尺长的锦带将裤管束之,称束裤。《三国志•魏书•崔五炎传》记载,魏文帝为皇太子时,穿了裤褶出去打猎,有人谏他不要穿这种异族的贱服。但是,从《将表传》所云:“(吕)范出,更释衣,着胯褶,执鞭,主阁下启事,自称领都督。”在三国时对孙吴政权内,这种袴褶是十分流行的,到西晋时期,裤褶就规定为戒严之服,天子和百官都可以穿。《宋书•帝纪》说,齐在昏侯把戎服《三国志•吴书•吕范传》裴松之注引裤褶当常服穿。在魏朝服都穿裤褶,〈梁书•陈伯之传〉记载,褚缉写了一首诗以讽刺后魏人,诗日:“帽上着笼冠,袴上着朱衣,不知是今是,不知非昔非。”。这时,汉族上层社会男女也都穿裤褶,用锦绣织成料等来制作,脚踏长靿靴或短靿靴。南朝的褶裤,衣袖和裤管都更宽大,即袖褶衣,大裤,这种形式,又反过来影响了北方的服装款式。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他的《胡服考》中袴褶有过详尽的考证。他说:“以袴为外服自袴褶服始。然此服之起,本于乘马之俗。盖古之裳衣,本车之服,至易车骑,则端衣之联诸幅之裳者与课衣之连衣裳而长且被土者,皆不便于事。赵武灵五之易胡服,本为习骑射计,则其服为上袴之服知,此可由事理推之者也。虽当时沿无袴褶之名,其制必当如此,张守节废裳之说,始不可易也。”

      礻裆办作“两当”、“两裆”。本为少数民族的服装,其初是由军戎服中衤裆甲演变而来。这种取装不用衤裆,只有两片衣襟,其一当胸,其一当背,后来称为“背心”或“坝肩”。衤裆可保身躯温度,而不使衣袖增加厚度,经使手臂行动方便。先秦时虽有比物,但限于少数民族,魏晋南北朝开始盛行,有铁晋人小说《搜神记》叙魏大巨钟繇斩鬼的故事,就涉及到这方面的情况。故事的大意是:在颖川(今河南长葛)一带,经常有人遇‘鬼’。

      一日夜晚,钟繇外出,见一妇鬼,形体如生人,看白练衫,丹乡衤,及挥刀砍之。只见该妇女一边奔跑,一边以生绵拭血。第二天,钟繇派人沿着血迹找到女尸,见其被伤在髀服饰如旧,惟衤当中的丝绵被抽出了许多,用以拭血。故事内容虽属荒诞,但对服饰的描绘方式比较合乎实际。尤其重要的是反映了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当时妇女确实穿着衤裆,并且穿在练衫外;第二,妇女衣两裆用彩绣,比较清至,第三,在礻裆之内,确实内丝锦。这种纳有丝绵的礻裆,实为反世“棉背心”的最早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丝锦的“丹绣礻裆”,在新疆吐鲁阿斯塔那晋才方圆时期的墓中,还有实物出土。如一力六五提在该地第三十九号墓中发现一具女尸,女尸的随身衣物中,就有一件礻裆这种衤裆以红绢为地,上面黑绿,黄三色彩节锈成蔓草纹、圆桌纹及金钟花纹,四周另以素绢镶边礻裆的里面,则纳有丝锦绣、绵,夹等制,影响后世深远。《王台新咏•吴歌》里面讲到:“新衫绣衤裆,连置罗裙里。”可风在魏晋时妇女也穿衤裆,只是穿在里面而不外穿,而且加彩绣装饰。《晋书•舆服志》曰:“元康末,妇人衣衤裆,加于交领让。”就是把衤裆穿在交领衣衫之外。《南史•柳元景传》:“安都怒甚,乃脱兜鍪,解所带铠,唯着锋衲两当衫,马亦去具装,马入贼阵。”还有《沈攸之传》:“攸之有素书十数行,常韦舀在两裆角,云是宋明帝与已约誓。”

      半袖衫。半袖衫是一种短袖式的衣衫。亦称为半袖。唐宁时谓之半臂,原来是北方少笋民族的和中服饰,而在魏晋时期传入到中原的。据《晋书•王行志上》:“魏明帝着绣帽,披缥纨半袖,常以见直至。阜谏曰:”此礼何法服邪?”帝默然。”正是由于半袖衫多缥(浅青色)与汉族传统章服制度中的礼服相违,奔曾被斥之为“服文夭”。这样看来这种服饰糟到很多人的反对,但还是在汉民族中流行开来了,经过群众生活实践的优选,由于它确实有其自身的优越性,而为汉族人民所为收了,从而使汉族的传统服饰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靴。一种高至踝骨以上的长筒鞋,多为皮制。此鞋原为游牧民族所着,武灵王时虽已传入中原,但流传不广。魏晋时大为流行,为都介层所使用。《晋书•刘北传》: “尝有人着靴骑驴,至北门外。”《南史•肖王果传》:“匡果乃着虎皮靴,第桃枝杖,直造〔王〕俭座。”《隋书•礼仪志》:“惟褶服经靴。靴,胡履也,取便于事,施于戎服。”

      六合靴。本为北方少数民族所服战靴。北魏时佳入中原内地,北周是为皇帝所着。《旧唐书•舆服志》:“其常服赤黄袍衫,折上兴巾,九五不带,六合靴,皆起自魏周,便于戎事。”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章 魏晋风俗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