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7、第二十六章 徐元直荐名士,刘备三顾茅庐 ...

  •   话说刘备自从得到徐庶后,如鱼得水!新野城得到发展壮大,实力雄厚,曹操的几次攻击都被打退了回去!
      新野城军政厅
      刘备和众人在一起聚会在军政厅内,刘备对众人说到:“新野如今实力更加强大了,全靠我们君臣上下齐心,但这其中还要奖励一个人,那就是徐庶,徐军师!”
      刘备望向坐在自己左手边的徐庶,说到:“备自得元直后,如鱼得水,久旱逢甘露,有元直这等王佐之才辅佐刘备,何愁大事不成?”说完,众人与刘备一齐望向徐庶,在这段时间里,众人都对徐庶的能力投以肯定!就连同是谋士的简雍,孙乾等辈,也常常找寻徐庶,向徐庶求教!
      却不料徐庶首先说的却是:“主公,庶又何赶称自己为王佐之才!其实在不远处的隆中,更有一人为真正的王佐之才。主公得到他,才真正的如同如鱼得水,久旱逢甘露!得到了他,便如同得到了整个天下!”
      此话一出,众人哗然!刘备示意众人停止喧哗,对徐庶问到:“元直所言何人?莫非才能于元直之上?”
      徐庶回答到:“此人乃琅琊阳都人,覆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乃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其父名珪,字子贡,为泰山郡丞,早年逝世;亮跟随其叔诸葛玄。诸葛玄与荆州刘景升有旧,因往依之,遂家于襄阳。后玄卒,诸葛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此人与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刘备听言,充满疑问,问到:“此人真有如此能力?”
      而关羽也问到:“军师,关某虽没读过许多书,但自小细读春秋,左传,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过?”
      徐庶没有直接回答刘备和关羽的问题,对刘备问到:“主公莫非不闻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刘备这才想起水镜先生先前对自己说过的话,对徐庶言:“水镜先生先前和备说过这样的话?莫非这诸葛亮便是‘伏龙、凤雏’乎?”
      徐庶日:“凤雏乃襄阳庞统也。伏龙正是诸葛孔明。”刘备愕然!
      徐庶接着走向关羽,对关羽说到:“以吾观之,不当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比之。”
      关羽问:“那二人?”
      庶曰:“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庶四人为密友。我等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孔明尝抱膝长吟,而指我等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此人才能真的无可限量!”此话一出,众人再次哗然!纷纷讨论此诸葛亮的才能是否真如徐庶所言!
      在刘备的一声喝然下,众人再次保持安静!刘备对徐庶说道:“还敢烦元直为备请来相见。”
      徐庶回答到:“此人不可屈致,主公可亲往求之。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
      刘备大喜,决定亲往隆中求见!
      第二天
      刘备把新野大小事务交给了徐庶和张合后,便领着关羽和张飞前往隆中!
      刘备同关、张并从人等来隆中。遥望山畔数人,荷锄耕于田间,而作歌曰:“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刘备闻歌,勒马唤农夫问曰:“此歌何人所作?”农夫答曰:“乃卧龙先生所作也。”
      刘备又问:“敢问卧龙先生住何处啊?”农夫曰:“自此山之南,一带高冈,乃卧龙冈也。冈前疏林内茅庐中,即诸葛先生高卧之地。”刘备谢之,与关羽,张飞策马前行。不数里,遥望卧龙冈,果然清景异常。
      刘备等人下马敲门,一童子开门,见刘备等人,问到:“汝等是何人啊?来此何干?”
      刘备答日:“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童子曰:“我记不得这许多名字。”
      刘备曰:“那你只道新野刘备来访。”
      童子回答到:“先生今早便出去了。”刘备问:“敢问先生何处去了?”童子曰:“我家先生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刘备又曰:“几时归?”童子曰:“归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
      刘备听后惆怅不已。张飞曰:“既不见,我等自归去罢了。”
      刘备对张飞说到:“且待片时吧。求助孔明先生不可慌乱。”关羽曰:“不如先归去新野,再使人来探听。来日再拜访孔明先生吧!”
      刘备只能听从关羽之言,嘱付童子:“如先生回,可言刘备拜访。”便上马离开!
      等到回到了新野,刘备使人探听孔明下落,待探子回报孔明已经回到隆中后,再次决定前往隆中求见诸葛亮!却不料张飞感觉不满,说到:“量诸葛亮一村夫,何必哥哥亲去,可使人唤来便是了。”
      刘备叱曰:“汝岂不闻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孔明当世大贤,岂可召乎!”张飞无语,只好陪着刘备和关羽再次前往隆中,求见诸葛亮。
      来到草庐,刘备等人下马,再次敲门,还是那童子来开门!刘备问到:“先生今日可在家中?”
      童子回答到:“正在堂上读书呢!”
      刘备大喜,让关羽张飞等候在外,自己进入内堂求见诸葛亮!来到堂上,刘备见一少年正在读书,不忍打扰,等待少年读书读罢,刘备向前说明自己的来意和身份后,不料那少年并不是诸葛亮,而是诸葛亮之弟诸葛均,刘备只好让诸葛均代交书信一封给诸葛亮,自己率着关羽和张飞再次回到新野城去。
      而回到新野,徐庶已经带着三个生面孔在等待这刘备了,在徐庶的介绍下,才清楚乃是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同是徐庶和孔明的朋友,皆有经天纬地之才!得到徐庶的请求,都愿出山辅佐刘备!而得到这三人后,刘备却有了想放弃求助孔明的想法,四人劝阻下,才坚持继续第三次求见诸葛亮!
      第三次前往隆中的时候,刘备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卧龙冈求见孔明。关羽和张飞皆不欢悦,但还是随着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求见!
      这一次,诸葛亮当真在隆中草庐!刘备让关羽张飞在外等候,自己进入内堂求见诸葛亮!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让童子不可打扰孔明,自己在外堂站立了两个时辰,孔明才醒觉!口吟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刘备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刘备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前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刘备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刘备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刘备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刘备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刘备闻言,顿首拜谢。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刘备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孔明曰:“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玄德大喜,遂命关、张入,拜献金帛礼物。孔明固辞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耳。”孔明方受。于是刘备等在庄中共宿一宵。
      第二天,孔明将隆中事务交与其弟诸葛均,便和刘备等人前往新野城!
      所谓“龙出山,世惊动”孔明会为刘备带来什么呢?请看下个回合!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