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话说Lesbian ...
-
[Lesbian]
内容提要:对Les现状、成因的简单介绍及认识。
2005年8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以“以生命的名义”播出了对一组男同性恋者的深度报道,这在中国主流媒体上是相当罕见的。然而相比男同性恋群体,自称为“拉拉”的女同性恋们更加为人所不了解。这个群体在社会中一直存在,只是到了今天,她们开始了组织化、公开化的进程,目的是争取社会的理解和宽容。
女同性恋者,即Lesbian,在台湾,lesbian的中文翻译以拉子或女同志最为常见,另外还有拉拉、蕾丝边等。拉子的最早使用与发明是在女同性恋作家邱妙津的《鳄鱼手记》一书中,后来普遍成为女同性恋社群内部用来指称自己的术语之一。
和男同性恋一样,在中国历史上也能找到一些有关于女同性恋的记载。史书上讲到汉朝有个梁皇后,叫另一个女子穿着男人衣冠,同寝如夫妇,后为帝所觉,这个女子被视为妖巫而处死,梁皇后被罢黜。文学作品中对女同性恋也有一些描述,如明末清初李渔所著的《怜香伴》中的崔笺云和曹语花、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蔷官和薇官、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封十三娘和范十一娘等,都明显地表现出女同性恋的关系。明代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和清初的丁耀亢所著的《续金瓶梅》都不仅有女同性恋的描述,还有女性对女性施虐的情节。
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男同性恋的记载是连篇累牍,而对女同性恋的记载就相对少了。但是很多科学家的调查研究都说明:同性恋的发生率在各个社会中都大致相等,而且具有稳定性。社会对它的态度是宽容还是仇视,影响的不是它的发生率,而是它的公开率。从现在的一些调查数据来看,女同性恋也应当是相当多,约占总人口的1%~3%。
女同性恋问题缺乏关注,并不是说关注的人就越多越好,如果不是建立在了解、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指手画脚、评头论足还不如来得少一点。因为女性生理、心理以及社会角色等诸多方面的特点,女同性恋问题和男同性恋问题有很大差异。虽然社会环境有所改善,但是要等到整个社会了解和关注这种差异,理解和接受她们的声音,还剩下很长的路要走。
按照性角色的不同,女同性恋可分为T、P和TP类(对应男同性恋者的1号、0号和10号)。不同的个体对男性和女性的性感觉以及性态度是不同的。T对男性有强烈的排斥感,却会感受到女性强大的吸引力,对喜欢的女性有一种插入欲;而P对男性的感觉也很淡弱,却喜欢具有男性气质的女性,对这样的个体具有容纳欲; TP不分者对男性也感觉不到什么性冲动,对女性有渴望,喜欢女性的身体,喜欢与女性的进入与被进入行为。此三种性角色具有如下特点: T具有单向的对女性的进入欲; P具有单向的对女性的接受欲;不分的特点是兼有进入与被进入两种欲望。不论是T还是P,还有不分,其共性是:都对女性有感觉,而对男性没有什么感觉或感觉很弱。
同性恋成因复杂不确定,目前还没有明确而肯定的答案,也欠缺能被严谨验证的完整理论。造成女同性恋的生理因素可能有:
1. 胎儿期生殖腺中男性荷尔蒙过多;
2. 中枢神经系統的性別特定分化出了问题,决定性取向的脑部中枢有了障碍。
3.女性若有过多的男性荷尔蒙和生理过少的动情激素(女性荷尔蒙),已证实较可能成为同性恋或双性恋者。
女同性恋形成因素复杂,撇去生理因素,主要有三:
1.自身因素
(1)早期的性经历的阴影
主要是女性早期性方面的受创,例如被□□,或被卖为雏妓,认为自己无法与男性相处,缺乏安全感,认为自己和男性相处会不胜任、不相信男人、或痛恨男女间的关系。此外,部分女权运动者也有因敌视男性而出現同性恋行为。
(2)青春期同性依恋情结的发展
青春萌动中的少女渴望友谊,渴望有能够理解自己的人,同时又处于对异性的排斥阶段,所以她们的亲密朋友都是心心相印、坦诚相待的同性同龄人。而这一时期少女的性生理处于发育阶段,又普遍存在性早熟现象,这与她们幼稚的思想意识相矛盾,朦朦胧胧的性心理促使她们以亲密的同□□为宣泄对象。如果缺乏家长或老师的及时发觉和正确引导,就容易使其对同性的依恋日益严重,进而将自己困在狭小的人际交往圈里,发展为同性恋。
(3)叛逆情绪
一般发生在青春期,也有中年因为工作压力、夫妻关系等原因诱发的叛逆情绪,通过同性恋行为来显示自己的标新立异,宣泄内心的焦虑不安和空虚烦躁。
[伪拉拉]:一些年轻女孩倾向于中性化的打扮和,表现出与同性的过分亲昵,以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还有一些成年女性由于恋爱受挫、家庭和事业的不顺,以叛逆的举动表达个人的反社会情绪,但并不真正的排斥男性。这两类人最后往往回归直人。
2.家庭因素
弗洛伊德派的学者将同性恋归因于儿童时期的压力,不稳定的家庭环境、父母不和会影响孩子的性取向,尤其是母亲的过于强势让女儿有畏惧或排斥做女性的感觉,或者父母强烈希望她是男性,并安排明显的男性性别社会化经验。同性恋者的主要问题是性别认定出现问题,而从小被当作男孩子抚养,起男生的名字的经历,容易使得孩子在性别认定上造成障碍,进而造成性取向上的偏离。另外,母亲角色的缺失使得女儿在家庭中扮演起父亲的照料者,产生恋父情结,进而排斥其他所有异性,而母亲的角色又使得其在同性朋友中受到欢迎,容易产生同性恋情。
3.社会因素
自古以来,中国女性的社会角色长期受到男性权威的压制,反而使得女同性恋这一群体一直较少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干涉。随着女权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使得女性有能力脱离对男性的依赖,摆脱传宗接代的束缚,获得自我的解放。同时,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国人思想,在借鉴西方的经验的基础上,中国的女同性恋者也日益公开化、组织化,反映女同性恋的作品得以面市,而网络则加速和加广了这一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