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他乡遇故知 ...


  •   童乔山道:“师兄,其实我本想劝你也来乞活军中。但现在看来是人各有志。我们不要互相勉强了。以后你若有弟子愿意从军,不妨来找我。若铁剑门需要乞活军帮忙,我也说得上话。”

      刘天祖沉默了良久,道:“也只好这样了。不知你这二十多年,是怎么过的?”

      童乔山叹道:“一言难尽。我离开师门时,举目无亲。所幸身强力壮,又有一身武功。先是找了一家小镖局,做了一年多的镖师。但世道不好,饶是你武功再高,也抵不过蝗虫似的盗贼,走十趟镖,倒有九趟要栽跟头。镖师做不成了,我只好去给大户看家护院。可看家护院,免不得要去收租,逼债。遇上那些穷人,我真是没办法。不打个鼻青脸肿,他定要拖欠。可还了债,那一家人定要挨饿受冻。我就是在那大户家里认识了赵百岁大哥。他也受不了这日子,便和我一起烧了大户的地契和借条,跑到太行山里落草去了。当了强盗,我才知道这一行山头林立,要想混下去,还不如当镖师。我们没有人家心狠手辣,只不到半年,就被其他的强盗赶出了太行山,麾下的喽啰跑得干干净净。”

      童乔山说到这里,不禁摇头苦笑:“后来我才知道,赵百岁大哥原是跟着迟瑞老英雄起过事的。只因被官兵打散了,才流落得跟我一样。我们从太行山下来,一路打听乞活军的行踪,终于在渭北找到了乞活军的大队人马。从此,我便在乞活军中呆了下来。”

      两人一直谈到中午,童乔山重伤未愈,不觉有些困倦。刘天祖知他不能太劳神,便道:“师弟,既然你愿留在这里,我也不勉强了。能收你重回铁剑门,我也不虚此行。我本想在这里多住几天,但这是乞活军的大营,我毕竟是个外人,不好久住。而且门中事务很多,你的伤势也已经无碍。我这便辞别赵头领,回新安了。以后大军若是经过新安,别忘了回家中看看。只是我昨晚听说弟妹和侄女失散了,你先不必动急,养好伤再说。”

      童乔山道:“打仗就是这样。这山上的大大小小头领,哪个没丧过亲属?赵大哥很赏识你,本来想极力留你在军中。我回头跟赵大哥说明你的心迹,你便可省却推脱的麻烦了。日后乞活军打到新安,咱们兄弟还有相见之日。”

      天过晌午,刘天祖辞别赵百岁、司马望,径下灵风山而去。他来时所骑的马匹乃是一匹劣马,此时骑的马却是羯将蒲冗突的坐骑。这马浑身雪白,跑起来四蹄生风,不到半天,已奔出数百里。刘天祖从未骑过如此好马,但觉耳边生风,心中大是畅快。

      刘天祖风餐露宿,一路无事。这一日他行至一处乡村,村边一条大河。他问过村人,才知此河名为漳河。只须沿着漳河向下游去,不过十几里,便是邺城。白马奔驰半天,已浑身冒汗。刘天祖看天色尚早,便下马沿漳河缓缓步行。算计到天黑,正好到邺城投宿。

      漳河沿岸,皆是村落,但人烟稀少,房屋破败。刘天祖想到自西晋八王之乱以来,中原地区便一直动荡不安。到头来,苦的还是平民百姓,不禁唏嘘不已。他又想到师弟童乔山所说的那番话,知道师弟所说的,句句是肺腑之言。他暗暗地想,如果没有铁剑门的重担在肩,他可能也会像师弟一样去从军吧。

      不知不觉间,刘天祖已行了数里,远远的夕辉下,前方已经可以看到邺城。

      邺城外的漳河边,几只寒鸦在临河的树上兀自啼叫不已。夕阳将天空染成一片金色,邺城的残垣断壁在余辉下显得荒凉萧索。

      自齐桓公筑此城以来,邺城便一直是繁华之地。汉末天下群雄逐鹿,魏武帝曹操败袁绍于此城外,旋在邺城内筑金凤、铜雀、冰井三台,与当时驰名的建安诗人宴饮赋诗,三曹七子,并以文采武功,称于当世。邺城亦因此为华夏争驱之处。然世代交替,晋末之乱犹甚于汉末,邺城几经战火,由繁华之都变为荒凉之城。城中百姓遽遭邺`城的大盛大衰,往往于往日之盛况念念不忘。尽管生活日益艰辛,然说书、唱曲儿之事,仍为市民所乐道。

      前面的河畔边有一棵粗硕的大榆树,树下围坐着一群人。从他们的装扮可以看出,这些人有的刚做生意出城,有的尚负着做农活用的工具。这些人借着傍晚的余辉,围着树下一个老人。刘天祖心生好奇,也挤到人群中。原来这老人是个说书唱曲儿的。此时他正敲着两块铁片儿,用沙哑的嗓子抑扬顿挫地唱道:

      老儿击节破,说书到邺城。
      来此歌一曲,众官请静听。
      逢遭汉末乱,百年不太平。
      晋世混一统,旋以天下倾。
      披发窃高位,左衽据幽并。
      浩浩华夏地,夷狄竞驰骋。
      山川皆拱手,衣冠尽南行。
      留我失意士,漂泊留残生。
      胡人无义理,杀掠不容情。
      村廓无炊烟,垄亩尽荒陵。
      少壮捐躯死,老弱坐门庭。
      伏惟天上仙,听我泣陈情!

      老人声音不大,但唱词中满是悲愤哀婉之情。中原本是华夏繁盛之地,中原的百姓亦长以国人自居,然自汉末以来,中原已有一百余年的战乱,白骨露于野的惨状,老百姓们已经见怪不怪。刘天祖从西而来,一路所见皆是残败的村落,密集的荒冢。真不知这苦难何时才是尽头。

      周围的人都是附近村落的百姓,听老人唱完,都频频叹息。刘天祖环顾四周,赫然在人群中见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他觉得此人很是眼熟,仔细一想,才想起这便是两个月前在晋阳城外救过的周成。

      周成也发现了刘天祖,满脸惊喜。此时他已换了一身衣服,但依然是那柄刀,那匹瘦马,身上的伤痊愈了,只是满脸灰尘,想必也是赶路至此。此时老人说唱已毕,将一只破铁罐放在身前。人们三三两两将几枚铜钱丢进去,慢慢散开了。

      刘天祖也要掏出钱来给那老人,周成却抢先一步,将二十多枚大钱尽数丢进铁罐。那老人眼睛不好,但听铁罐中一阵猛响,知道有人给了大赏钱,忙道:“多谢!”

      周成道:“刘前辈,你怎么会在这里?”

      刘天祖笑道:“正巧路过此地。你不是去雁门关了么?怎么也在这里?”

      周成一脸兴奋,道:“说来话长。正好天也黑了,我都饿死了。这村中有家酒店,我请你喝酒吧!顺便跟你好好聊聊。”

      刘天祖看看天色,已经黑下来了。此地距邺城还有七八里路。若在村中喝酒一耽误,恐怕邺城里就不太好找投宿之地了。倒不如一发赶到邺城,先投宿,再打发晚饭。

      他正要提议先赶到邺城,却听一人道:“老先生,请借一步说话,在下有事请教。”

      刘天祖一看,见有一个大汉已搀扶起那个唱曲儿的老人,向村中走去。这人近三十岁,身高一般,但体格雄壮,一身精短打扮。他左手搀着老人,右手抄着一杆铁枪,一杆关刀,腰中还别着一柄长剑。刘天祖暗暗称奇,不知此人如何用得起这许多兵器。

      周成也看得一脸茫然,不知这大汉有何事要向一个唱曲儿的老人请教。刘天祖向周成招了招手,跟随在两人身后。见那大汉进了村中那间小酒馆,二人也跟了进去,坐在门口的桌边。

      刘天祖道:“这次去雁门关,可曾寻到令尊遗骸?”

      周成道:“家父在雁门关为将时,十分善待部下,每次交战,都身先士卒,深得部下爱戴。所以家父阵亡之后,他的部下找遍战场,寻到家父遗体,安葬在雁门关下。所以我没费什么周折,便找到了。”

      刘天祖由衷地说道:“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只是,你既寻到令尊的遗骨,理当回陇西安葬,怎么又到邺城来了?”

      周成苦笑道:“这就说来话长了。我带着家父的骨灰,一路平安地走到并州,却在并州城外遇到一场大战。交战一方是赵国大军,另一边穿得五颜六色,听说是什么乞活义军。两军一冲杀,五颜六色的那边立刻溃不成军,赵军开始漫山遍野地追击。我又骑马又拿刀的,被赵军当成了乞活军,我又没办法解释,只好混在人群里一路往东南逃跑。可是那赵军真是急了眼,死追不放。要说乞活军中也有不少高手,但追击我们的那个赵将实在太厉害了,简直力大无穷,不管谁与他交战,都被他一刀磕飞兵刃。我就这么从并州一直被追到这里,后来我马力实在是不济了,便下马要和那赵将拼命。可他又不拼了,跟我说,他妻子孩子都在石虎手中,只好假装追一追。在他有生之年,绝对不会伤害一个乞活军的兄弟。哎,真是莫名其妙。”

      刘天祖在灵风山上时曾听有一支乞活军在并州附近活动,看来便是周成遇见的这支乞活军了:“那赵将可曾通过姓名?”

      周成道:“没通过姓名。但随我一起逃命的几个乞活军士,都称他为冉瞻。”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