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1章 ...
-
说说宝姐姐的种种特点:
自信
自信对于女孩子(尤其是旧社会的女孩子)来说是太难得了。看看全书中所有
的女性,哪个有宝钗的自信?黛玉是不用说,寄人篱下无依无靠,成天自怜自伤;探春的“庶出”情节一直挥之不去;湘云虽豪爽也有受叔婶虐待的伤痛,巴不得在姑奶奶家待一辈子;迎惜二春在群芳荟萃的大观园里也难免有自惭形秽之感,所以一个软弱一个孤高;就连凤姐虽有英雄气概,也有不识字没文化的遗憾。只有这位宝姑娘,艳冠群芳,家资豪富,博学多才,优点多多,除了宝琴,没人可比。可她从不恃才傲物,对人总是温柔和蔼,黛玉多次刻薄她她也从不还嘴(借扇机带双敲那回的确是宝玉过分了)。她长得漂亮,但从不爱花儿粉儿地打扮以突出美貌。她家里有钱本是招人嫉妒的,可她偏不重视物质享受,还到处仗义疏财结善缘。诸位请想,就算她的确是有阴谋企图,能做到这样也算不易。一个人做一次好人是容易的,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人,最后是上至贾母下至丫环,刻薄如黛玉,狭隘如赵姨娘,三教九流无人不夸,无人不服。都说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缘好应该说明她这个人还是不错的,不象凤姐等人只对有用的人好。大家喜欢她正因为她帮助别人不求回报,她自己已经什么都不缺,无欲则刚。(关于贾宝玉的事稍后讨论)我每次看傅东华译的《飘》中,郝思嘉对卫希礼家美丽的大房子的印象就是“譬如一个美人,知道自己毫无缺撼,因而对一切人都大大方方和和气气的一般”,读到此,中国古典美人薛宝钗的形象总是跃然眼前,艺术的通感就是这样绝妙!
俭朴
有人说宝钗嫁宝玉是图贾家富贵,我不这么想,因为她本身就是个生活俭朴,视金钱如粪土的人。
宝钗一出场就是“蜜合色棉袄,玫瑰紫金银二色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在芦雪庵吟诗时,大家多穿大红羽纱或猩猩毡的衣服,只有李纨穿青多罗呢,宝钗穿莲青锦上添花洋靶丝鹤氅。她从不化妆,从来都是唇不点眉不画,不爱红妆。书中描写宝玉闻到她冷香丸香气,问她熏的什么香,她马上说”我最怕熏香”,可见是香也不熏。宝钗也不戴什么首饰鲜花。送宫花时薛姨妈就说“宝丫头从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莺儿折花柳编篮子的理由也是因为蘅芜苑对小姐们分例领用的鲜花从没享用过,说明宝钗的确不爱打扮。她劝岫烟在穿戴上要守本分时,说金玉首饰都是大富大贵人家小姐的穿戴,咱们“比不得他们”,“你瞧我从头到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其实宝钗唯一的首饰就是那个要命的金锁,但全书正式出场只有“比通灵”那一次,还说明它其实是个和尚半仙儿设计出来的护身符,因宝钗从小有胎里带来的热毒,经常生病,所以必须内服冷香丸,外戴长命锁方保平安。宝钗自己也觉得烦“沉甸甸的有什么趣”,总把它挂在衣服里面。这点,与宝玉对自己的玉的厌恶态度异曲同工。宝钗的房间如雪洞一样,一色玩器全无,睡的是青纱幔帐,衾褥也极朴素,摆了个土定瓶供几枝菊花。凤姐她们送来的古玩摆设一律退回。
宝钗曾说“七八年之先”她也富丽堂皇地打扮过,说明她小时可能也好打扮,爱读乱七八糟的书,后来被大人一通打骂烧书,受了刺激。从此克守闺训,过上了简朴的生活。时间一长就习惯成自然了。也可能她早已看破四大家族好景不长,迟早要倒台,预先就学着适应过苦日子也未可知。
多才
宝钗是《红楼梦》中数一数二的聪明女孩。聪明其实分很多种,有人反映敏捷,也有人理解力超强,宝钗属于后者。她的学问积累得益于她惊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感悟力。“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多数人认为前者是说宝钗,后者是说黛玉。其实宝钗也有咏絮才,而且不在黛玉之下。黛玉的才华主要表现在诗歌文学方面的专精,宝钗的才华则体现在多方面的广博。文学是不用说了,讽和螃蟹咏,夺魁柳絮词,当宝玉的“一字师”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对于戏曲也有卓越的鉴赏力,能从热闹的“俗戏”中听出富有哲理的曲文。另外,宝钗对于绘画和佛学也颇通,能用六祖惠能的故事启发宝玉,又能给惜春指点画国画的要领和方法。她对医学和养生也有心得,告诫宝玉喝冷酒的害处,又建议黛玉吃燕窝养身体。所以宝玉赞她“无书不知”是颇有道理的。
宝钗不但有文化方面的知识,还是个管理策划的人才。比如湘云发愿请客却又因没钱而一筹莫展时,宝钗不但在资金上赞助她,还在活动安排和细节筹划上帮助她,帮她拟诗题,又帮她布置宴会。螃蟹宴被安排在藕香榭的水阁,那里有盛开的桂花,“看着水眼也清亮”,贾母光临时又发现亭中已备好茶具,便夸:“这茶想得到,且是地方”,湘云便笑“这是宝姐姐帮我预备的。”贾母连夸宝钗心细,凡事想得妥当。最后这次宴会和赛诗会举办得非常成功,人人尽欢而散,宝钗功不可没。后来宝钗受王夫人之托,在凤姐生病时帮助料理家务。她的主要工作是每晚巡查上夜的值班人员以防他们吃酒赌博。其实这是个没实权又不讨好的工作,她也很快就被老婆子们封为“镇山太岁”之一。宝钗却以小惠全大体,以柔克刚的办法顺利完成了任务。在协助探春理家时,她作为客人,只把决定权交给探春,自己只做幕后军师。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探春理家凭的是自己杀伐决断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真正的细节安排和制度的规划都是采纳宝钗的意见。探春说起在参观了赖大家的园子后,意识到大观园的创造经济效益的潜力时,宝钗立刻用《不自弃文》警醒探春不可利欲熏心。又说探春对经济效益的认识太迟了。可见宝钗是早已认识到了这些,并且能上升到理论高度去“格物致知”。她说“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高一层了”。探春提出把各处承包给下人去照管获利,得到宝钗的赞同。在选择承包人时也征求宝钗的意见,宝钗的看法是“幸于始者怠于终,善其词者嗜其利”,何等深刻!在探春设想了承包规划后,宝钗又补充了让承包者另外分出部分利润给那些没有承包到的人以安其心,不但大家觉得公平,那些没有承包到的值夜的人还从此感念宝钗的恩惠,决心不再吃夜酒赌博,支持宝钗的工作。“得人心者得天下”宝钗是深谙此道。这样一来,宝钗借着贾府的新政策做了人情,又不须象凤姐那样以体罚治人惹人怨恨,又不显着自己太喧宾夺主(主意是三姑娘拿的),而且还圆满完成了姨妈交付的任务。宝钗的高超管理技巧可见一斑。
宝钗的知识丰富,不仅是因为她饱读,更与她的家庭环境影响分不开。她家本身是皇商,官场和商场的世面和黑暗她都见识过,由于父亲早逝,母亲软弱,哥哥又不成器,她不得不担负起与她年龄不相称的管家责任来。可以说,她很早就是被当作大人对待了。迫于环境她不得不迅速成长,成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有见识
宝钗不但知识丰富,而且见解过人。虽然也劝宝玉立身扬名,但她对读书与名
利自有一番高见,认为坏人读书越多反而危害越大,倒不如不读书的体力劳动者实在。对于家族的衰落,她也早有预感。“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荣华富贵,五世而斩”,这些道理,冰雪聪明的宝钗怎会不知?面对未来的危机,可卿托梦告诫凤姐及早准备;黛玉写下“明媚鲜妍能几时?”的句子,为自己伤感也为大观园敲响了丧钟;探春兴利除弊,试图挽将倾狂澜扶即倒大厦;而宝钗呢?对可卿托梦她当然不知,对黛玉的感慨她深深理解,对探春的改革她全力支持。然而她心里明白这些都是没有用的,谁能挡住历史的车轮呢?她绝不浪费时间和精力在缅怀过去和担忧将来上,她是个实际明智的人,懂得顺应时势。她的做法是淡泊名利,少说多听多观察,帮助别人但又不给自己惹事,广结善缘多交朋友。她知道到宝玉长大时可能只有读书考功名才是重振家声的唯一办法,所以常劝他读书;她也设想到将来肯定好日子不多了,所以劝岫烟和自己一样不要沉湎于物质享受;她知道自己就算学富五车也于家境败落无补,所以不以书字为念,只是勤于女工,帮母亲料理家务。可以说,她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做好了能屈能伸,进退两便的准备。貌美不自炫,才高不自逞,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这应该就是宝姐姐“艳冠群芳”的本色了。在此再引用《飘》中的一个比喻:小麦的杆子是空心干燥的,狂风吹来时就被折断了;而荞麦的杆子心是多汁的,狂风吹来时暂时弯曲,等风过去它可就又立起来了。宝钗的处世原则就是象荞麦一样,圆滑而实际。具体到《红楼梦》中,“怀金悼玉”,宝钗是金,黛玉是玉,玉是宁折不弯的高洁之物,所以常发生玉石俱焚,玉碎瓦全的悲剧;金是世俗的,但同时也更强韧,常言说“情比金坚”,“真金不怕火炼”就是这个道理。实际是宝钗的一大优点,但却有两面锋,实际过头难免给人以冷漠无情的印象。这也是很多读者不喜欢她的重要原因。
与人为善
大家都知道宝钗是十二钗中最讨人喜欢的姑娘。单从相貌上讲,“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宝钗是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现代话讲就是圆胖脸儿,肤白眼大,一脸福相。这种形容虽似乎俗了一点,但确实是符合大众化的审美心理的,征婚启事上也常见类似形容,可见直到今天,这种类型的美女还是特别受欢迎的。丰满性感,肤光胜雪,眉目如画应该是那种让人一见欢心的喜兴面貌,与黛玉那种惹人怜爱的薄命相完全不同,符合老辈人讲究的“宜男”相,一看就是可以相夫教子,生儿育女的好媳妇。所以多数人认为宝钗比黛玉漂亮,是“绝色”。“爱牡丹者,亦乎众矣!”就是这个道理。宝钗虽这么漂亮,但并不招人妒嫉。她淡妆素服,少言寡语,温柔稳重,行事低调,不象晴雯那样长得漂亮还要“打扮成个西施的样子”刺激别人,争强好胜到处结仇。她家境富裕,但既不炫耀也不以势压人,衣食住行都非常简朴,她送礼物连赵姨娘这种人也不落下,见贾环跟莺儿吵架也赶去温言款语地安慰(比探春和凤姐强多了)。
宝钗平时不追求物质享受,乐于助人,仗义疏财。她帮助湘云筹划请客赛诗,送燕窝给黛玉补身体,帮岫烟赎回当掉的冬衣,主动捐出新衣服给惨死的丫环金钏……都是她仗义疏财的表现。宝钗除了在物质上帮助别人,还特别愿意在思想上劝戒别人。她劝宝玉好好读书,劝黛玉湘云遵守妇道闺训。如果说李纨是大观园里的“辅导员”,那宝钗就堪当“团支书”。她也知道有时这些话被劝者不一定爱听,但她还是一有机会就要劝。倒不是她这个人不识趣,煞风景,实在是她自己也非常相信这一套正统思想和理论。
宝钗与人为善的另一表现是她特别会做人,她在贾家过15岁生日,贾母给她摆酒唱戏地庆祝,她心存感激又无从感激,就在点菜点戏时挑贾母喜欢的点,哄老人家高兴。元妃省亲要她做诗,她知道元妃是“才”选凤藻宫,必定以才高自得,所以在自己写的诗里道“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元妃能不喜欢她吗?她听说金钏自杀,马上赶去安慰王夫人,虽然也怀疑王夫人难辞其咎,但事已至此多说无益,就尽量劝慰她以免其迁怒金钏家人,还主动把自己的衣服捐给金钏,果然王夫人平息心中不安后厚塟了金钏还赏赐了其家人。她帮助探春分配大观园的承包工作,探春建议分配花木管理工作给这方面有特长的莺儿的娘,宝钗马上拒绝,觉得影响不好,出主意让分给茗烟娘,因为她是莺儿干妈,两家又交好,可以互相帮助,又不会显得薛家“外戚参政”。可见宝姐姐不但能办事,办好事,还能把事情做得漂亮让方方面面都满意,确实难得。有人说这些事例说明了宝钗的城府太深,不可爱。其实在那种复杂的环境里,城府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有效方法,何况宝钗并没有利用城府害人,倒多是用来办好事呢。
说了半天宝钗的优点,但也不是说她就是完美无缺的了。她的最大缺点就是过分追求完美。宝钗的生日是正月二十一,换算成阳历很可能是水瓶座,她的为人也的确带有很多水瓶座人的特征。水瓶座人爱学习,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善于筹划,主意多多。但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听别人夸奖,刻意追求完美。在长辈膝下,她低眉顺眼安分寡言;在姐妹中间她侃侃而谈诲人不倦;在下人面前她端庄稳重恩威并施。不同情境表现不同,但都为她在别人心中赢得了完美的印象。正常人要自然地,完全不刻意地做到这一点恐怕是不太可能。Toogoodtobetrue,是颠扑不破的老理儿,难怪读者会和黛玉一起疑心她藏奸,甚至认为她是对贾家有所图。其实宝钗未必有那么坏,她只是习惯成自然而已。我们常见到有些小孩子为了争取大人的夸奖就拼命好好表现,结果就真成了大人眼中的“好孩子”。宝钗也是一样,完美究竟是她的刻意表现还是追求境界已经是因果混淆难以分辨了。事实上除了黛玉别人也懒得去分析,因为他们从宝钗的完美中得到的只有实际的好处,何必管那么多呢?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宝钗也是有一点爱虚荣的,她希望大家都喜欢她,事实上这个目的也基本达到了,只是黛玉常跳出来作为一个不和谐音存在,而且在宝钗的一再让步下还要冷嘲热讽,说宝钗完全不在意是不现实的,要求她完全不在意也是不公平的。所以宝钗才会在蜂腰桥设言传心事时把一个尴尬的难题转嫁给了黛玉;才会在黛玉念佛保佑宝玉病愈时取笑“如来佛真忙”“又要保佑林姑娘的婚姻了”;才会在宝玉为博黛玉一灿而嘲讽自己时忍无可忍,借扇机带双敲。宝钗在前80回真正反击黛玉似乎也就这么几次,虽然并没有真正伤害到黛玉但也毕竟不符合她对自己的人格要求,所以每次反击后她都对黛玉很好,比如滴翠亭“金蝉脱壳”后她马上就帮助黛玉一起揭穿宝玉配药的大话,见黛玉心里不自在,立刻催宝玉去陪她走走宝钗曾反击黛玉,但达不到陷害的程度,捉弄嘲笑的成分更多些,事实上她是一直在不懈争取黛玉的友谊,直到“金兰契互解金兰语”成功为止,这时才达到她自己塑造完美人格工程的一个新境界,当她为得到黛玉的友谊而激动的同时只怕也对自己的外交成功充满了陶醉吧?
水瓶座人的另一个毛病是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别人也严格要求,总是想当然地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强加于人,认为我能做到,别人理所当然也应该能做到。宝钗就是这样,她一有机会就要把自己那套女工针黹为重的闺训搬出来给黛玉湘云香菱她们说一遍,还告诫岫烟向自己学习不要打扮等等。岫烟当然是唯唯称是;湘云是“只答应着”,等她说够了该干吗干吗;黛玉笑她“胶柱鼓瑟,矫揉造作”,对她的意见是批判性接受;香菱见她不教自己学诗,立刻转头去找黛玉;宝玉则背后称之国贼禄鬼。可见大家喜欢宝钗只是喜欢她与人为善广结善缘那一方面,但对于其思想追求和生活方式也不是能全盘接受的。
宝钗的优点很多,缺点也有,但主旋律是好的,本质是善良的。但她这么好怎么贾宝玉还是不爱她呢?因为宝玉是一个养尊处优的贵族公子,同时刚长到血气方刚的年纪,这个年纪的他需要的爱人是那种柔弱惹人怜爱的姑娘以满足他的保护欲望,证明他那无处体会的责任感。黛玉刚好是这样一个身世可怜需要安慰,身体不好需要照顾,情绪敏感需要体谅的女孩子,她的小性子,爱哭闹对于宝玉这样一个习惯人人对他百依百顺的少爷来说具有一种特别的新奇魅力,反而成为有个性的体现。加上黛玉其他方面都很突出,在生活理想上跟宝玉有契合之处,宝玉爱上她也就并不奇怪了。黛玉的优缺点都很鲜明突出,谈吐风趣,个性极强,行事潇洒又善变,富于激情又敏锐多疑,在普通人眼中是个“难伺候”的主,但到了情人眼中就具有了致命的诱惑力。黛玉象一挂横空出世流光溢彩的瀑布,吸引了宝玉(和读者)的全部心神。
相比之下宝钗则是一条波澜不惊静水深流的长河。她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冷静而富于理智,博学多才却又谦虚谨慎,凡事都从实际去考虑,除了在亲妈跟前再没有撒娇的时候,很少发脾气也没什么激情,行事可敬而不可亲。有这样一个姐姐或者老师,朋友当然是件再好不过的事,但要作为情人就未免太无味了。其实宝钗也可以做一个成功的情人,但只有两种人才会真的爱上她,懂得欣赏她的成熟美:一种是各方面都比她更理智更富经验的成熟男子,另一种是出身稍低或能力稍逊性情懦弱的年轻人也会乐于与她展开姐弟恋(象贾瑞对凤姐)。可惜宝玉并非这两种人中的任何一种。但他对于来自宝钗的爱慕也是喜出望外乐于接受(能征服这样一个冷美人的心的确是很有成就感呀),他在挨打后见宝钗忘情相劝,立刻就对自己的个人魅力信心陡长,发愿要得到所有这些女孩的眼泪,直到跑到龄官那里被泼了冷水才清醒过来。他对宝钗的思想并不赞成,对宝钗本人也没什么真正的爱慕,也不是特别能玩到一块去(不象黛玉湘云二位),也根本想不到自己会跟她有什么将来(听说她为睡着的自己赶蚊子立刻就觉得亵渎了她)。但他有时还是会迷恋于其美色,而且私心里他肯定也对钗黛之间为他吃醋隐隐自得,所以见“孟光接了梁鸿案”时,他的表现是“闷闷不乐”,“心里暗暗纳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