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1章 ...

  •   自从清装剧如雨后春笋充斥荧屏以来,人们对清朝流行的制度名词大都耳熟能详,然而对其实质内容,多不甚了了。
    说起八旗,现在的人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以为正黄旗最地道,凡是皇族都属于正黄旗。正黄旗又称作整黄旗,就是旗帜通体都是黄的。其实,八旗本无高下之分。清朝入关以前,宗室亦分八旗,惟镶黄旗只属于皇帝一人。所以,如果非要从政治亲疏上分出高下,那么排在第一位的也是镶黄旗,而不是正黄旗。镶黄旗内除了皇帝之外,没有其他宗室。稍后,皇权进一步加强,正黄旗与正白旗又归皇帝统属,正黄与正白两旗,原本皇族甚少,且都为远支宗室。入关以后,宗室王公皆分隶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等五旗,皇子分府全部拨入这五旗,再无入正黄与正白旗的人。如此始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分。实际上,上三旗与下五旗之间的权利差别,仅对包衣佐领具有实质意义,而与皇族和普通旗人无关。皇室管家内务府三旗及其包衣佐领,主要服务于宫廷,也分满洲、蒙古、汉军。下五旗亦设包衣佐领,皆为王府所属,各随其主之旗。
    包衣是满语音译,全称为包衣阿哈,即家奴之谓。在使用中省称为包衣。同样是做奴仆,伺候的主人等级之间的区别,当然可以成为一种身份等级的标志,靠近皇上的人获得升迁与利益的机会肯定要远远优于下五旗的包衣。奴仆争攀高门的心态也许比常人更为炽烈。清代内务府旗籍,跻身庙堂高位者多矣。常有人说,在清朝八旗官员对皇上自称奴才,汉人官员对皇上称臣。实际上,这种说法不十分准确,扩大了自称奴才的范围。非内务府旗籍的八旗官员在行政公务活动中对皇上也不称奴才。据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记载,道光五年(1825年)上谕云:“向来督抚等奏折,有关地方公务,例俱称臣。从前乾隆年间,屡奉圣谕通饬各省,自应永远钦遵。近日各省奏折,不能划一,殊属未协。嗣后各省旗员督抚藩臬除请安谢恩外,凡奏事具折一律称臣。”
    八旗组织的旗民,分京师八旗、外火器营即京西蓝靛厂八旗、健锐营即香山八旗、圆明园八旗、守护宫城的护军八旗。驻于京外要冲之地的称驻防八旗,如江宁(南京)、荆州、福州、广州、杭州、成都、西安、宁夏设将军管理,稍次之地设副都统管理。
    作为组织形式,八旗之间并无寻常理解的有高低之分。入关之后,八旗皆统属于皇帝,各旗事务不再由本旗所谓旗主王公做主,而由朝廷委任都统负责,直接通向皇上。同样都在旗人社会中生活,正身旗人的地位高于包衣,并不因旗分不同而带来权利的差异。
    ————————以上摘自李宝臣《礼不远人》,中华书局,2008年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