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1章 ...

  •   为什么每看一次文我都能写出这么多字的评论呢?
    客观原因:这文写的出彩呀!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是其他的场景与道具描写都灵动万分。我从没有见过有哪本小言把场景中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等等都能润色的恰到好处。
    看《何处》的时候,我就有一种穿越的感觉。无论是人物的对话,还是其他的描写。可能是我特别的对古典的东西喜爱有加,所以看的时候有种激动不已的感觉,就像是久旱逢甘露的味道。以至于不舍的一口气马上看完,因为看完之后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相当不好受。
    哲学告诉我们:觉得事物发展是内因,内因决定了质。
    可能我是个比较细心的人,加之我天马行空的丰富想象力,关键是我还愿意去写字(因为字还蛮看,乃懂滴!o(≧v≦)o~~),所以平时就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从最初开始的照抄别人的好文,而后慢慢自己也会去琢磨,去思考。久而久之,就被誉为是“犀利少女”了。读你的这文的时候,写出这些个字自然就不觉得有什么太困难的地方了。兴趣果然是最好的老师,引导我们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追连载文虽然一时半会看不到结局,但是这个追文的过程却是最能细细品味的。你可以和作者进行沟通交流,讨论人物角色性格特征等等等等。写评论实质上就是一种信息的反馈,把自己对文的理解反应给作者。
    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认为:“信息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评论其实也是这样,是读者与作者之间消除彼此不确定性的机制。上信息管理学的时候,记得老师说过这么个词——熵,熵指的是体系的混乱的程度,这是个物理学科的词。一些后现代的西方社会学家观点,熵的概念被其移植到社会学中,从宏观上表示世界和社会在进化过程中的混乱程度。信息就是用来降低熵的值,一个不和别人交流的人,他的内心会是忐忑不安的。类推之,一个不和读者交流的作者是焦躁的,一个不和作者进行交流的读者是迷茫的。
    我们在看大师作品的时候,会有一种和作者进行对话的感觉。出于各种现实的局限,我们可能不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师们。
    那么现在还等什么?
    我的专业是信息管理,据说这个专业的前身是情报学!搞情报工作的,我总有种做地下党的感觉~业余爱好才是金融学,这个也给我的收获最大。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能胡编乱造,天上地下的闲扯不?看看现在哪个经济学家不是口若悬河,信手拈来一堆一堆的道理。
    同样的道理,你们学得精的说起来就很有复古的腔调,我们搞经济的走的就是亲民路线,群众听不懂,怎么心服口服的跟着你建仓出仓的?
    知道我为什么如此喜欢你的文不?除了语言方面的出彩外,还有一个让我很赞赏的地方。
    你笔下的每个主角的性格都很饱满,前因后果层层递进的很到位。我认为一个人不会没来由的去做件什么事,就像你的文案里写的那样,命运控制性格。
    其实,我觉得莫傅司有隐隐约约动了心。在他那样描述温禧的时候,表面看起来是讨厌,蔑视。但是,口气和那些用钱来消费的女人完全不同。
    他在口述那些用钱打发的女人时,完全是在说客观事实,没有什么的主观感受。而在谈论温禧时,明显是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用词还挺激烈。
    有多恨就有多在乎。
    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想试着去改变温禧。
    让她知道一味的退步终将被别人踩在脚下。

    好吧,慢慢的等着温禧的成长,我喜欢这个故事。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