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六、晓起 ...

  •   这次旅行的最后一站就是江岭附近的晓起。从江岭看完油菜花
      梯田出来,车子便开到了离它并不远的晓起村。晓起也是一个历史
      非常悠久的古村落,据说村落建于公元787年。这个年份正处于
      唐朝中叶末期的唐德宗贞元三年。
      众所周知,唐朝的兴盛与衰落皆始于唐玄宗。自安史之乱后,
      唐朝国力就开始走下坡路。肃宗之后的百余年时间里,全国各地战
      乱不断,百姓们流离失所之时,纷纷开始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地。
      晓起的出现,也就是在那个时候。
      建立晓起的先祖姓汪,原籍哪里已经无从可考。他们在为避乱
      世,于是迁徙来到此地,见这里山青水秀,风水极佳,是一处极好
      的避难之所,于是便从此定居下来,繁衍生息。
      晓起村分上晓起和下晓起。因为旅游开发,下晓起的商业氛围
      比上晓起更浓厚些,因为大部分的景点入口都设在了下晓起村,而
      要去上晓起观赏风景,则必须通过连接两个村子之间的一条大约数
      百米的石板路。因为时间紧张,除了自由行的游人可以有充分的时
      间将两个晓起的景点都逛完,而大部分参加旅行团的游客都只能在
      下晓起村盘桓,去上晓起的游客相对偏少一些,所以,上晓起的游
      玩环境也更好些。
      听说下晓起村里的居民大多姓汪,是最早定居的汪氏族人的后
      裔。这里的村民以经商为主,所以村里遗留下来的民居体现的多是
      商人富户和市井小民生活的风格。而上晓起村中,居民多姓洪与姓
      江,是在汪姓人家定居之后才陆续迁入的,大多都是以官宦人家,
      所以上晓起村里的老宅以官式建筑居多。
      因为回程的时间并不足以让我们把两个晓起都逛完,于是权衡
      了一下,我和同伴决定,只逛下晓起村,那充满官气的
      上晓起村,这次就只能忍痛割爱了。
      到达下晓起的时候,正值午饭的当口,腹中高唱空城计,当下我们俩便
      决定先吃饭,再逛景点。
      找了家还算干净的店坐下,为了节省时间,也没多考虑什么,
      就点了让我们俩都念念不忘的一道菜——荷包红鲤鱼,另外,还点
      了一个汤,一个素菜。可是,最大的失误也就出在这道素菜上。
      那道素菜的菜名非常好听,叫水仙草。据老板娘介绍说,这是
      当地的一种水草。我们这些城里人不远千里的跑到乡下来,在吃上,
      也就是爱吃个新鲜,吃个好玩,于是便点了这个。
      素菜很快就上来了,光看那水仙草的外表,猛一看很象大蒜,
      但又比大蒜看着硬实,一根根绿色油亮的。我夹了一根吃,放在嘴
      里咬了半天,第一感觉,这东西可真难咬,真不好吃啊!没有什么
      味道,也不鲜嫩,同样以草为名的菜里,“草头”就很好吃,又香又
      鲜还有嚼劲,可这“水仙草”,名字叫着挺好听,可口感活脱脱的就
      是在吃草啊!
      同伴吃了几口,连连摇头,直说不好吃,于是这个菜也就被我
      们打进了冷宫。只是,到底是我们花钱买的,不消灭掉一些,总觉
      得太浪费。于是,我在那草堆里翻了一些颜色较浅,看着比较嫩的
      菜,吃在嘴里,勉强可以接受,至少不会太难吃。
      因为这素菜的难吃,所以我们俩就把主要下筷目标对准了红鲤
      鱼,没多久,就把它给消灭干净。吃饱喝足之后,我们开始在村里
      几个比较著名的景点里逛了起来。
      下晓起的人气很足,我们在狭窄的小巷里逛着,街道两边都是
      卖各种旅游小商品的商店,最多的就是用途不同的樟木制品,有樟木
      的防蛀丸、去脚气粉、饭勺、鞋拔子等等,其他的就是当地产的一些土
      特产,比方说花菇啊,黄金菊啊,黑木耳什么的。
      因为这些东西太多太滥,反倒让我们没了采
      购一些回家送送亲朋的欲望,于是便什么都没买,只随意的在街中
      逛着。
      正逛着,忽然被一处街角墙壁上写着大字的宅子给吸引住了。
      按说老房子我们也是见得不少了,可第一眼见到那几个黑色大字时,
      几乎让我失笑:历史上最封建的老宅。
      何谓“封建”?无非是古代时候男人们定下的一些自大自傲的,
      为了让自己高于女人的地位,区分众生等级的无聊制度而已。封建
      的势力笼罩在中国人头顶上几千年,就算到了今天,“男女授受不
      亲”,“重男轻女”,“男左女右”,“男主外,女主内”等等,还有很
      多地方,很多人的心里依然残存着这样的封建残余。
      的确,古时的许多建筑都非常分明的遵守了当时社会所遵循的
      各种等级与封建制度。平民的宅子不能僭越使用官家的宅第制式,
      在三六九等的社会分类中,就算是平民之间,也有互相不能通用的
      很多规定。因此,正如婺源当地的许多老宅里,哪怕同是徽派建筑,
      还是能从许多明显的细节里看出哪家是平民富户,哪家是官宦之家。
      这本无所谓封建不封建,这完全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常
      态。因此,当这家老宅的主人以这句话来招揽游客的时候,
      倒是让我生出了许多的好奇,想要进去一探究竟,究竟所谓
      的“最封建”的老宅,是个怎生模样!
      这所老宅叫百忍堂,据说是当地最古老的宅第,建于明朝洪武
      年间。那可还是“鞋拔子”脸朱元璋登基做皇帝的年代,离现代已
      经有600多年历史了。据说这里是以前村中长辈或族长们议事的
      地方,可见其地位在下晓起村里老宅中的分量。
      一走进这老宅,就发现此处很是零乱。四周到处散放着一些生
      活用品,二楼的门梁上还挂着腌制的食品,还有为招揽游客而弄来
      的一些假古董。乱哄哄的没有章法,着实配不上这百忍堂曾经的地
      位。
      让我感觉最有意思的并不是这宅子里的雕梁画栋,而是这家汪
      姓后人的一些生活态度。在房子一角的墙壁上,贴有当地消防部门
      出具的整改通知书,理由是这家人家因为到处悬挂和摆放了易燃物
      品,消防措施不到位,极容易引发火灾。
      这本是当地消防部门为了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防患于未然
      的未雨绸缪,出发点很好,可那家人家的男主人却很不以为然,而
      且很不屑的在那张整改通知书上用红笔写道:
      “房子是我自己的,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与他人无干!”
      哈哈,真是不得不佩服他的底气和胆色。笑过之后,接下来再
      往这宅子的第二进里走,那是主人家生活和居住的主要
      场地,也称为“二门”。我们走进去的时候,他们一家正
      在吃饭,谈笑风生,吃喝自若,完全不被外来的游客们所影响。
      二进里的光线并不足,有些昏暗,因为他们家的天
      井看着非常细长,有点象一线天,比起清代宅子里常见
      的正方形开口天井显然是小了许多。据说这样的天井,
      是明代徽派宅第的显著特点。天井里点着一枝香,袅
      袅上升的青烟,与投射到天井里的一束光线混合在一起,将原本肉
      眼看不太清楚的阳光变得非常鲜明,“一线天”的感觉借由那枝香而
      显得格外清晰。
      八仙桌的两边,坐着四个中年男人,他们正吃着小菜,喝着小
      酒,看着还真惬意,只是饭桌上楞是没见这家的女主人,男女不同
      桌?这难道就是封建势力的残余么?转头要出去的时候,发现二进
      门梁的的一左一右柱子上用粉笔写着“男人走”、“女人走”,还有二
      门的门板上还写着两句打油诗:
      昔日女儿苦闷地,今日男女欣赏处。
      其实,这打油诗写的并不怎么工整,平仄都没对上。但,放在
      这里,倒显得很切题。古时的女子的确是被禁锢在封建礼教吃人的
      制度下,什么“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完全把女子当成了笼中
      鸟似的玩物,哪里有半分尊严与地位。
      在这样的老宅里,古时女子的活动范围大多被限制在二门之
      内,若家里有客来,女子只能呆在二楼,不能轻易下来见客。对比
      今时今日女子可撑半边天的地位,实在是天壤之别。
      其实,这些封建礼教下的建筑形制,在许多建筑中都如此体现
      了,不过这家的主人为了吸引游客的眼球,想出了这样的办法来哗
      众取宠罢了。什么“最封建”的老宅,不过是用夸张的说法叙述一
      个人人皆知的事实。
      走出老宅,再走几步,就能见到一个景点叫“双井映月”。那
      是两口井,两口没有边沿的井,走上去探头一看,两口井就那样一
      马平川似的曝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偌大的井口象只张大了嘴巴的大
      口,对着所有人敞开着,让人不免要心生惧意,生怕自己不小心掉
      下去。
      这双井是宋代遗留的古井,一个大些,一个小些。小井是为保
      护大井里的生活用水洁净而专门用来涮桶
      的,当地人一直以来就习惯了先在小井里涮涮桶,然后再用涮过的
      干净的桶去大井里打水上来使用,这个好传统至今还在沿袭。如此
      注重环境保护的做法,原来从近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那时候就已经
      有了,反倒应该让完全缺乏这方面意识的现代人汗颜!
      小晓起的尽头是一片名贵古树的林区,里面种着许多树龄高达
      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老树,其中有棵非常粗壮的大樟树,号称当
      地的“樟树王”,树龄已经超过1500岁,笔直的树干,茂密的枝
      叶,庞大的树冠将一大片蓝天都遮挡的严严实实,根据粗略的目测
      看来,它的腰身怕是三五个人还不一定能合抱的过来。
      林区里种了有大约近千株古樟树、全国罕见的大叶经楠树和国
      家一级树种江南红豆杉,走在充满了绿色气息的林子里,阳光透过
      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斑斑勃勃的,自有一番大自然的情趣。
      那些大树,每棵基本上都有数百年的树龄,年代最小的也有一
      百多年,口径最细的也有一臂宽。它们的枝叶极其茂密,绿意昂然,
      看起来依然年轻,生命力依然旺盛,估计没有人为破坏的话,再活个上百年也不成问题。
      沿着林子里的小路走下去,就会看见一棵扭曲着身体的巨大的
      红豆杉。
      它的树枝努力地向着天空伸展,尽管身体上有一部分已经
      枯死,看起来象是被雷电击中而死亡,可是它依然倔强的活了下来,
      在另一边没有被劈中的身体上,它依旧延展着自己的生命。
      它的躯干很粗很粗,相比于在林子口那棵被众人围观,抚摩的
      “樟树王”,它显得更为粗大。它就那样静静地立着,带着几分身处
      世外的清高,它如此姿势的长在这里,肯定很久很久了,它一定是
      注视着晓起村的建立,注视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何的经历改朝换
      代,注视着世间每一分的变化。
      世间万物,皆有灵性,更何况是活了上千年的老树呢?我想,
      它们一定是有灵性的,它们的身体里,一定是住着树仙的。想着想
      着,不免想到了《西游记》里那些植物精灵们,漂亮的、能歌善舞
      的杏仙与长着长长白胡子的树精们一起,上演了一出没有恶意的“绑
      架”,与那笨笨的唐僧一起,歌舞尽欢了一番。
      想必你也是有灵性的吧!我嘴里这么嘟囔着,伸手便去摸了摸
      那红豆杉粗壮的躯干。同伴这时忽道,咱们试试看,究竟它能让几
      个人才能合抱吧!说罢,她便与我一起伸开了双臂,一人换一人的
      用自己的身体去丈量它的宽度。
      我们两人都是身高一米六出头,双臂的长度基本上与身高相
      同,经过了三次移动,终于才将这大树的宽度量完。粗略的算了一
      下,这棵树需要六个与我们差不多的成年人合抱才能合拢,伸展开
      来的长度大约是近十米。
      呼,大自然造物真是神奇啊!象这么粗的大树,真的要经过上
      千年的成长才能这样粗壮的啊!这漫漫千年的时间里,它一定经过
      了无数的风霜雨雪,雨打风吹,雷电交加,只消一点天不时,地不
      利,人不和,就能折杀了它的生命。但是,它却能顽强的生存下来,
      经历过雷电的打击后,还能活得如此精彩,真是忍不住叫人要大大
      的叹上一句呢!
      原路折回时,经过一片青石板搭出的平台,有位大约七十多岁
      的老妇人坐在石凳上吆喝着来往的游人买她篮子里的樟木小按摩
      器。她已经坐在那里很久了,脸上满是皱纹,嘴里的牙也只剩下了
      几颗,可还是很卖力的吆喝着,吸引游客们从她那里买些并不畅销
      的纪念品。
      有位拿着长枪的游客想要对着她拍几张照片,却不料那老妇立
      刻摆手,面露不耐之色,大声道:
      “要拍照的话,给我两块钱!不然就不给拍!”
      真是利欲熏心啊,原本应该淳朴无华的老人,此时也被此地浓
      厚的商业气息所感染,赚钱贴补家用没有错,可若什么都要用钱来
      衡量与计算,这未免也让人有些感到恶心。曾经出现在相机镜头里
      那些何其质朴美丽的农民笑容,恐怕在婺源是快要绝迹了吧!
      走出下晓起景区的时候,村口一个立于雍正三年的古亭旁,有
      一个年岁极小的小姑娘正蹲内在地上卖着樟木做的串珠。看她的岁
      数,不过四五岁,充满稚气的脸上,却已经懵懂的抹上了一份世俗
      之色。
      有几个中年妇人问她价格,小女孩答:五元一串。那几个妇人
      还价道:便宜一点行吗?小女孩答:已经是很便宜了,不能再便宜
      了。妇人们又道:我们多买几串能便宜些么?小女孩还是一口咬定
      价格不松口。
      她们之间的一来一往,我没有全本听完,只是单从听到的这几
      句只言片语中,感到那孩子也许将来是个不错的经商高手。小小年
      纪,已经有如此定力,实在是让人不能不刮目相看。
      离开下晓起景区时,艳阳高照,我们就此踏上了返回上海的旅
      程。短短三天的旅行,看过大山小镇,进过老宅旧园,在油菜花田
      里徜徉,在清山绿水间游走,虽有走马观花之嫌,却依然令人记忆
      深刻,至今难忘。
      返回上海后半月,凭记忆中的画面,写成此游记,聊为纪念。
      这片徽州故地,也许将来鲜少有机会再去,但它的美丽身影,还是
      会永远地留在我的记忆中。在全文结束之际,谨用汤显祖的那句名
      言做结束: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