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1章 ...
-
反转、颠覆 (HP群像二)
大多数的书只适合某个年龄段,像《红楼梦》那样可以从小读到老的书并不多。
只有10岁的孩子才会热爱《长袜子皮皮》,胆大妄为的皮皮让同龄的我痴迷,可当我在网上重温《皮皮的故事》,我皱着眉头,只看见一个个不着调的混乱场面;在15岁时读完《纳尼亚传奇》时,我居然有种想哭的感觉,我有预感,一个纯真的世界正在离我远去——一去不复返,我即将成年了,如今回头再看《纳尼亚》,再没有当年的感动,只感觉黑白分明的故事过于单薄。
只有未染尘埃的少年才会读懂《纳尼亚传奇》,它是一本真正的童话;而《哈利波特》并不是,它只披了童话的外衣。这个故事不适合儿童,它适合15岁左右的少年,它会陪伴他们一起成长,带领他们从激进的青春期进入深沉的成人时代,但书中所负载的人性深度,只有有过社会阅历的成人才能体会,从这个角度讲,《哈利波特》与《红楼梦》一样,可以伴随人一生,每个年龄段重温都会有新的体验。
HP系列中,没有一个完美的人物,没有一个彻底无辜的人,没有上帝,没有超凡入圣的伟人,没有完美英雄。每个人都在善恶之间挣扎并作出选择,每个人都必须自我救赎。每个正面人物都有阴暗面,每个反面人物都有可悲可悯之处。
罗琳阿姨之所以远超国内同人女,重要的一点原因——她绝不因自身的好恶而扭曲人物,她对待笔下人物时甚至冷静得可怕。
罗琳曾经说过,斯内普的原型是她童年一个讨厌的老师,她也曾经说过,斯内普身上缺陷极多,生活中不会有人爱上斯内普,她甚至警告年轻的女孩子,虽然看上去很“美”,但爱上斯内普或者德拉科都会铸成终生大错,可是这并不妨碍她把斯内普的一生写得悲壮感人,她照旧能写出斯内普深入骨髓的专情,而德拉科在她笔下依旧是个心存善良的孩子。
她写到小天狼星之死时泪流满面,但她仍旧狠心地让他消逝在帷幕之后,因为“死亡是西里斯的宿命”,哪怕他已经为正义奉献了一切,罗琳照旧冷静地写出他的刻薄、他的冷酷、他的偏激、他的狂傲。
为了发掘人性的真相,她不惮颠覆任何一个正面人物——哪怕他是伟大的邓布利多,哪怕他是勇敢无畏的阿兹卡班逃犯,哪怕他是救世主的父亲。
想找完美无缺的神,你应该去纳尼亚,那里有象征基督的狮子阿斯兰。
二颠覆
1反转
反转是罗琳塑造人物时爱用的手段。谁能忘记《阿兹卡班囚徒》尖叫棚屋里的大反转,谁能又忘记“王子的回忆”中Look at me给人的震撼?。
2颠覆
与反转相比,人物颠覆更见人性,所造成的效果令人心情复杂。在后三册书中,罗琳似乎下定了决心,要砸碎一切偶像,所以凡是在哈利心中所尊敬的崇拜的迷信的人,无一例外遭到严重颠覆,先是第五册中父亲的形象颠覆,再有第七册中精神导师的形象颠覆。
1)父亲的形象颠覆
罗琳究竟为什么要写冥想盆中詹姆五年级的一幕?她为什么偏偏安排父亲如此不堪的一面让哈利看见?
如果你认为,罗琳仅仅想证明詹姆是多么可恶,四人组如何欺负教授,教授的学生时代是如何可怜,你就把罗琳想简单了。
“他一直深信自己的父母都是很出色的人。……像海格和小天狼星这些人不是告诉过哈利,他的爸爸有多出色吗?……几乎五年了,对爸爸的思念一直是他感到安慰和鼓舞的源泉。每当有人说他很像詹姆,他心中就洋溢着自豪。”
哈利没有见过父亲,每个见过他的魔法界的人(除了斯内普)都告诉他,他的父亲是多么好的人,詹姆正直善良聪明勇敢,他是正义阵营里的青年领袖,周围吸引了很多朋友,他几乎被所有的人爱戴。哈利理所当然地把父亲看成偶像,一个完美无缺的英雄。
于是罗琳这个女人,就在哈利面前,狠狠地将“父亲”的偶像打碎。
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没有一个父亲是完美的,哪怕他是伟大的英雄。他也有过荒唐岁月,做过种种荒唐的事。
与此相对,一个你再不喜欢的人,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有私密的痛苦。
“他觉得冥想盆里的那些记忆好像正在啮噬自己的内心。……是啊,嗯,看看小天狼星自己像什么样吧,一个挑剔的声音在哈利脑袋里说??他一样坏,不是吗?……哈利记得卢平以前在格里莫广场说过,邓布利多让他当级长,是希望他能约束一下詹姆和小天狼星??但是在冥想盆里,他却坐在那里,任由这件事发生??……每当有人说他很像詹姆,他心中就洋溢着自豪。可现在??现在他一想起詹姆就觉得寒心、难过。”
罗琳,你狠!眼睛都不眨,你一举损毁了哈利的两位父亲(詹姆斯和西里斯)和一位恩师(卢平)的完美形象,最难过的人是哈利,他所经受的是成长的痛苦。那个狠心的女人罗琳告诉哈利:青春期的成长,必须走出对父辈的迷信。
父辈形象的颠覆,哈利的成长,这才是冥想盆一幕所蕴藏的深意。
冥想盆里的故事是真实的。
魔法界众人对詹姆的评价也是真实的。
冥想盆只是当年真实历史的一个剖面,它就像棱镜的某个角度,或者第七册中丽塔.斯基所写的《邓布利多的生平和谎言》,蕴藏着某些真实的信息,同时又有失偏颇。罗琳没有再给詹姆洗白,但是她用了曲笔,所有认识詹姆的正派人异口同声地说,他是个好青年。
我们应该相信群众的眼睛。
2)精神导师的形象颠覆
父辈的颠覆只是第一次打击,一次预演,不久哈利还要迎来第二次打击,那次被颠覆的人是他的精神导师——邓布利多,这次打击更沉重,几乎毁去哈利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几乎把年轻的救世主逼疯了。
同人们反复表达对邓布利多的不满,他如何虚伪狡诈,如何利用人,如何把哈利逼上死路…… 很少有人反过来想想,罗琳为什么敢在一本童话里颠覆一位正义白巫师的形象?为什么她要把邓布利多的性格塑造得如此复杂,为什么她不索性把他写成一个完美伟大的领袖?
罗琳故意留下那些人性的阴暗和缺陷,就像冥想盆中令人不快的一幕,就像邓布利多年轻时代的权力欲和他的污点。如果有人非拿这些来证明“正义人士”是多么邪恶,就像某些蛇院粉所做的,你就落入彀中,落进了罗琳阿姨故意布下的陷阱。
当你为哈利鸣不平的时候,你真以为哈利在逃亡路上没有一遍遍想过同样的问题吗?他想得很多、很透彻,所以他才会如此愤怒:
不知不觉地,他手指掐进了手臂中,像在抵御剧烈的疼痛。……对邓布利多的愤怒像岩浆一样喷发出来,灼烫着哈利的内心,湮灭了所有其他感情。……这章到此结束,哈利抬起头来。赫敏比他先读到末尾,她似乎有点被他的表情吓着了,将书从哈利手中夺过去,看都没看就合上了,像藏起什么恶心的东西。……但他摇了摇头。内心的某种信念崩塌了,正像罗恩离开后他感觉到的那样。他一直相信邓布利多,相信他是美德和智慧的化身。一切化为灰烬:他还能失去什么?罗恩、邓布利多、凤凰尾羽魔杖……
“我猜到你会这么说。” 哈利说。他不想让自己的愤怒发泄到她头上,但很难使声音保持平静,“我猜到你会说‘还年少’,可是他们跟你我现在一样大。我们在这儿冒着生命危险抵抗黑魔法,而他呢,跟他的新密友凑在一起,谋划着要统治麻瓜。”
“也许吧!”哈利吼道,猛然把双臂挡到头上,不知是想控制他的愤怒,还是想抵挡自己失望的重压,“看看他要我做什么,赫敏!冒生命危险,哈利!一次又一次!别指望我解释一切,只要盲目相信我,相信我自有把握,相信我,尽管我不相信你!从来不让你知道全部真相!从来不!”
他激动得声音都变了,两人站在一片白色的空虚中对视着,哈利感到他们就像苍茫天宇下的昆虫一样渺小。
“他爱你,”赫敏小声说,“我知道他爱你。”
哈利放下了手臂。‘
“我不知道他爱谁,赫敏,但绝不是我。这不是爱,留给我这个烂摊子。他跟盖勒特格林德沃吐露的真实想法,都比对我说的多得多。”
第七册的故事,就是哈利逐渐走进邓布利多内心的过程,就是他从对邓布利多的愤怒失望鄙夷走到理解尊敬体谅的过程,也是哈利砸碎精神偶像后重建精神世界的过程。
到了国王十字车站见面时,哈利和邓布利多已经达成了谅解,他们第一次以平视的角度交谈,哈利已经隐隐具备了新一任伟人的气质,他无需再仰视邓布利多了。
“……我已经知道不能把权力交给我。”
“可是你比福吉和斯克林杰要好,好得多!”哈利大声说。
“是吗?”邓布利多语气沉重地说,“我可没有这么肯定。我年轻气盛时候的表现就证明了权力是我的弱点、我的诱惑。说来奇怪,哈利,也许最适合掌握权力的是那些从不钻营权术的人,就像你一样,被迫担任领袖的角色,在情势所逼之下穿上战袍,结果自己很惊讶地发现居然穿得很好。”
“你是最好的——”
“——你很善良,哈利。”
先知为救世主铺路。
救世主已经成长了,先知邓布利多含笑隐退,在国王十字车站,精神领袖的交接完成,权力交到没有权力欲的哈利手中,魔法界彻底安全了。
不砸碎精神上的偶像,就不会产生真正的救世主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救世主,就是我们自己。
这就是罗琳告诉我们的。
有个不是巧合的巧合:当哈利发现父亲15岁时犯下错误的那年,他本人15岁,当哈利发现邓布利多18岁时污点的那年,他本人18岁。
3)群体颠覆
HP也存在少数近乎完美的人,但他们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比如塞德里克.迪格瑞,这个外表优美内心纯白的青年,却在书中第一个死亡,我一直怀疑,《魔法石》里马人在禁林的预言:“无辜者总是最早的牺牲品。”指的就是塞德里克,塞德里克就和纯白的独角兽一样,成为伏地魔归来后最早的祭品,从最无辜的人开始,伏地魔开始了新一轮的屠杀。
莉莉也是全书少有的一个完美形象,不过她只出现在爱她的男人的记忆里。
群体颠覆针对某些特殊群体,代表人物是海格和卢平。
要论心底善良,海格和卢平绝对能排上HP人物的前五位,可他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海格有巨人混血,卢平是狼人。在欧洲神话传说中,巨人、精灵、狼人、吸血鬼都有固定的性格模式,巨人凶残野蛮,以虐杀为乐;狼人属于暗黑生物,嗜血残忍。
爱唱反调的罗琳阿姨当然对偏见嗤之以鼻。
她笔下巨人血统的海格是个心肠软的大个子,喜欢小孩子,喜欢动物,容易被感动,动不动拿着桌布那么大的布擦眼泪。而狼人卢平,比绝大多数人更有人性,苍白憔悴的男人,丝毫不见体内的野性。
卢平是全书最让我感动的人物。
同人女们总想穿越到伏地魔、铂金贵族、蛇院头子等等黑色灰色系的人身边,扮圣母施舍爱情和怜悯,似乎认为这些看上去很酷的人才配得到救赎,没人关注那些真正的好人,似乎好人就该天生长成好人,似乎好人从小没吃过苦没受过委屈,他们没经历过挣扎没经历过痛苦。
口胡,这年头还是要做坏蛋啊!
卢平吃过的苦,受过的委屈和排挤,不亚于书中任何一个反派人物。
只有父母给过他爱,只有掠夺者们给过他理解,一月一次的痛苦变身,在所有人面前戴着面具,小心翼翼地生存,但他的身份却一次次被识破,从来找不到有报酬的工作,哪怕人们被他的人品所折服,在知道他的真相后也全都变脸,他只能忍受着一次次被伤害的轮回。
HP3中有个令我很心酸的细节,尖叫棚屋中卢平想去关心罗恩的伤腿,罗恩用厌恶的目光看着他:“走开,狼人!”卢平脸色变了变,费了很大力气才控制住自己,直面人们变脸后的唾弃,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一个凄凉的习惯,哪怕对面是几个曾经爱戴他信任他的孩子,他真的已经习惯了。
他习惯把伤痛藏在微笑中。
他有一千个理由向黑暗堕落,只有一个理由让他保持完美人格——宽容。
他没有养成伏地魔式的反社会人格,他也没有到处喷洒毒液,将伤害转嫁到别人身上。
哪怕受了再多委屈,他依旧心有大爱。
他帮助自卑的小纳威树立信心,不管别的教师怎么看待纳威,卢平告诉他:“你会做得很棒!”;韦斯利太太看到全家死亡的博格特以后,又是卢平陪在她身边,细心开导她。
他的外号是Moony,他就像月光一样温柔,只有当他毫不在意地直呼“伏地魔”的时候,人们才会发觉,他的勇气不亚于他的任何一个掠夺者朋友。
连挑剔的罗琳都挑不出他什么毛病,她说,卢平最大的缺点就是太想得到人们的爱和认可了,可谁忍心因此而怪他呢?
大概就是因为卢平是狼人,爱唱反调的罗琳才将他塑造得如此完美吧。我想起第三册快结束的时候,迪安还是哪位同学充满期待地说:“下学期他们会不会派个吸血鬼来做黑魔法教师?”我同样很想知道,如果罗琳塑造一个吸血鬼,他会是什么样的形象,肯定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个吸血鬼。
全书唯一让我不满的就是“斯莱特林专出黑巫师”的设定,我想不通罗琳怎么也会如此简单和绝对,如果说四大学院各自代表一种品质,它们肯定都是魔法学院所需要的,否则该学院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一个学院不断培养出恐怖分子,那还不如趁早关门。
后来我看国外学者的评论,我终于理解了。四大学院的象征,狮院象征勇气,鹰院象征智慧,獾院象征道德,而蛇院象征ambition——英语里ambition是个中性词,有中文的野心和上进心两层含义,因此ambition是一把双刃剑,没有上进心人类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但野心过大就会导致权欲膨胀和罪恶。从这个角度解释,蛇院永远是魔法学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别人总会对它心存忌惮,ambition本身不是罪恶,关键在于“适度middle course”。其实反过来想,勇气又何尝不是双刃剑呢?勇气可以为善可以作恶,智慧同样如此,只是它们的双面性都没有ambition那么明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