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1章 ...
-
“如果别人不能理解呢?”
“。。。找一个可以理解的人。”
有礼和于波一样,都在寻找一个可以理解自己的人。
怀念着一个永远离开的人,开始一段新的生活。再简单的呼吸都带着痛,再单纯的环境都蒙着灰。
于波已经慢慢开始学会掩饰自己了,那碗吃剩的泡面像一个乞讨的人一样,放在面前,心有余而面不足。
怎么办,那么孤傲,却又忍不住想靠近人群,想寻找同类。想找个可以和他共同赏花的人,想找个可以并排看看这个落寞的世界的人。
怎么办,曾经存在的那个人已经消失了,“如果他不曾了解什么是理解的微笑,什么是宽容的怀抱的话,他本不会体验到失去这些后有多么空虚。”
怎么办,对着电脑和聊天室,“无声的空旷,热闹的冰冷。”
徐漫说有这么一个人。
网络上有这么一个人。
选修课有这么一个人。
“又谦”“有礼”
迫切的渴望找到那么一个人。就算只是一个符号,也紧紧攫住了视线。
哲学,那个人站在讲台上说“哲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幸福啊!” ——幸福,是于波心头的弹簧卡子。孤独时,安安静静的压着。有礼轻轻的触动了那个开关。
“布拉格”——聊聊布拉格吧,那个,网络上的有礼似乎很喜欢。
那聚精会神的第二节课——维特根斯坦。于波不知道那个人是谁,却被带了进去,甚至忘却了探索有礼的另一重身份。
第一次静静等待着和有礼说话,是那么开心,连风都带着甜味。
“老师再见”
“再见”
小心翼翼的,斟字酌句的,碰碰老乌龟的脑袋,终于换来了一个邮箱。冲动的发出一封电邮,期待着回应。
于波在这焦灼的等待中,想起了过往,想起了小叔叔。卡夫卡笔下的甲虫可以温柔的让自己死去,只要家人幸福,可是呆在他们身边,甲虫却不会幸福。于波在心底怀着怎样的柔情爱着家里的每一份子,甚至那只没有善意的狗儿,可是,呆在他们身边,感觉不到理解的幸福。
只要理解,只要一个朦朦胧胧的微笑,于波就可以轻易的陷落进去。
有礼是那个于波认为可以理解自己的人,于是,他试图抓住。
那封意外发出的邮件,让于波心里有了更深的期待。可是,突兀的表达,吓得乌龟缩进了壳,死活不肯出来。不免埋怨于波怎么可以做出那么鲁莽的事情。一个人,一双眼睛,在某个角落里窥视着你的隐私,该是如何忐忑不安。
可是好心痛呢,于波的心思,有礼无法理解,甚至于误解。
于波想,把这一切锁进潘多拉的盒子吧,和小叔叔一样,放在心的某个角落,不去打扰了。
可是,新生活刚刚开始的时候,有礼说,你来上课吧。
就那么简单的一个意思,几乎活络了于波的整个身心。
身边的朋友过得很幸福,于波想,我应该也是可以这么幸福的,简简单单,吃吃饭聊聊天,牵着手逛校园。
这幸福来临的激越感轻轻扣起了回忆的门,那个生命即将流失的恋人,用怎样的一种淡然的态度来包容自己的种种不可控制的行为。
那么冲动的想救小叔叔,可惜只能眼睁睁看着他离开。曾经未能飞蛾扑火的爱,现在,可以吗?
第一次坐在一起吃饭,有礼磕绊着说,我们谈两个月的恋爱吧,就两个月。可是,说完他又反悔,于波的心都被提溜上来了,怎么肯轻易放下。
只是那个人,太小心翼翼的守着自己的心了。于波纵然意外得到了他的身体,可那不是他的最终目的啊。因为是真的爱那个人,所以想长长久久,所以会对有礼固执的两个月说分手。
受伤的时候,家是港湾吧。
可是,
孤独的老人,孤独的跟狗说话的老人,孤独的世界里只剩下狗,却连死亡它的死亡以充新闻的老人,像是时时刻刻提醒着于波,孤独是可怕而又哀伤的。
他以为那只狗于老人很重要,可是,哪有呢?像是他以为自己于有礼很重要,可是,结果呢?
“于波想,自己真是自私。他想要的只有不说话的妈妈那温暖的怀抱。”
他得不到理解和放松,寻求家人的帮助,他失败了。
心里头还是惦念着有礼,放不开就是放不开。看到受伤的有礼,还是忍不住的想为他做点什么,纵然那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万一卡夫卡是个十足的变态呢,有礼已经受了伤,可于波还是不管不顾的去了。
突然觉得,于波真的很好,将身边的人也想的很好,像那个温柔的甲壳虫。那个小叔叔,在外人眼中就是诱惑了自己的侄子吧,但于波每每想起他,总带着感恩式的怀念。
那个希望着自己爱人能够幸福,可是又摆正自尊不乞求爱情的于波,真的让人割舍不下。
如果还可以暧昧,那就去追啊。如果还可以现在,那就什么都不要想吧。可是,于波是那么的倔强。给你十分的爱情,请你也还我十分好不好?少了一分,也不想要了。
没有人会一直坚持一份没有回应的爱情。有礼明白,更何况,他是想回应于波,想接受那沉重的爱情的。蜗牛伸出了他那软弱的触角,于波抓住了。
就算未来一片迷茫。但,
“夏天的时候,我们一起去布拉格。”
“有礼爱布拉格。”
“我叫布拉格啊,有一个城市也叫布拉格啊,可你们谁知道,我和有礼之间,布拉格到底代表了什么意义呢? ”
————————————
诚然,我是偏爱这类文的,两个陌生人的接触,如何相爱,为何相爱,爱着对方的什么,是彼此相爱还是孤独奔跑。
很少反复研读一篇文章的,大概和个人比较懒的性格有关。
但三分之二被狠狠看了近一个月,期间其他任何文无法细读。
事到如今,仍然念念想想割舍不下。于是,想着,写个评吧,写完了,就忘记了。
之后才发现在三分之二前看的山大王原来也是迷踪的文。只看过就过,倒还真没太多触念。不是山大王不好,只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情触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