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第七章 ...
-
如果周瑜知道在很多很多年,他们都成了泥巴灰飞烟灭之后,有一部漫画叫做《火凤燎原》,里面有个叫做周瑜的角色有一项特殊的机能用大白话解释出来是我指哪里我义兄打哪里的话他一定会摆出一张跨越千年的苦逼脸。
但是他不知道。所以当周瑜牵着孙策的高头白马走出吴郡的孙将军府的时候江南少见的大风把他红色的披风吹得招展,年轻蓬勃意气风发的样子。
孙策穿着吴侯的黑色礼服站在大门口的石头台阶上面,虽然只有隐约的余光可以看见但是还是觉得衣领上面暗色的团云晃得碍眼。孙策扯了扯自己的衣袖看见周瑜在门口的青石板路上一个箭步跨上马,于是孙策有点不情不愿。
孙策讲:当孙将军比当吴侯好。
当然不会不明白他在讲什么,周瑜心里名清楚得好比明镜台,纵观全局来看换作是他自己,纵使他在历史的长河里面被冠上小肚鸡肠妒忌贤能的名声但好在史书还他雅量高致的清白,遇上这样的局面表面再怎样从容有度大概也要一口银牙咬碎。
那就镶一口金牙好了。
周瑜当然也还记得他刚回来的那日。吴太夫人携着大乔一干女眷哭得天昏地暗,孙权带着孙翊孙匡惶惶不知所然,后来还有张昭顾雍等等等等一口一句吴侯大局为重吴侯保重。
周瑜更不会知道按照信史的脚步在原本的将近十年之后这些都是上演在他身上的剧情。只是这个时候周将军本着有福同享有难要看看是什么难才同当的精神决定不要淌孙策的浑水,但是看到孙策的眼睛,他的眼睛会说话,于是觉得于心不忍。
两三天前当周瑜在饭桌上说你想打曹操我帮你去打的时候孙策失望周瑜后悔。孙策遗憾不能亲临现场,周瑜郁卒自己怎么会有这种心软的类似妇人之仁的东西,谁想未来母仪天下谁忍去。
于是在临行时分,周瑜决心不要再次节外生枝。
周瑜在马上策了策头,他头盔顶上白得像雪一样的流苏穗子软软的落下来,又被风吹展。周瑜一手拉着马缰,另一只手挥鞭,马蹄踏踏,白衣的少年将军像是所有江东男儿的梦。周瑜问,风这么大,主公你说了什么。
说你马到成功!
周瑜在轰隆隆的杂音中听到孙策的气急败坏,不怀好意的轻笑一下。两道的围观群众被那种笑意闪瞎,云中护军少年英雄,神勇无双。
不过。
那又有什么用。
领着浩浩荡荡的军队一路快马出城。等把城门甩得远远的,周瑜忽然下令扎营。
这个时候天色还未暗,虽然风大,但没有阴云也不下刀子。传令的士兵迟迟疑疑,周瑜有点好笑,说:让你去你就去。
烈日骄阳下的十里连营。周瑜站在小树林的最高点欣赏此时的军旅景色,江东白色的帐篷不够耐脏却很能符合江东子弟作为颜控的审美标准,此时更甚,一座一座开在盛夏的绿树茵草之间,像是怒放的花朵。
这是周瑜非暴力不合作的反对方式。曹阿瞒风头正健士气正盛,现在去挠他痒痒损人不利己不是我周瑜的风格,不过这种话一般不会跟孙策说。一来是因为“因为我不喜欢……而不好”这种理由太牵强又显得太低龄化,二来他和孙策在观念上的不合从来没有一方能说服得了对方过。
那就索性顺着他的意思带兵东去。等出了城,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能拖则拖。
心想着军旅前进,前后衔接不流畅的情况虽然显得错误比较小儿科,但并不是没有发生过,孙策你总没有理由来纠缠于我。
还有另外一个不被纠察的原因周瑜也懂,懂是懂却以为其他人不懂,但实际上不光江东,整个天下的人都懂。
催生这种反对方式最根本的原因无非是东吴主公有心无意的放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