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一章 ...
-
读丁力的书不是第一次,唯有这本《商场官场》,逐字逐句看了。这样的认真,是因为感触良多。或许,之前的那几本不得我心;或许,是随着我越来越多地了解社会,终于与书中所述产生了共鸣。
《商场官场》,非常直白的书名,情节也直白,主人公戴向军如何从朴实克己的转业军人腐化成商业投机者的故事。从文学的角度说,这部作品不是顶好,文笔一般,主人公的塑造也不够丰满。戴向军的经历太顺,以致于作者无从在情节的起伏中凸显人物个性。尽管如此,我仍然以为,在国内寥寥可数的财经小说中,《商场官场》不失为一本好读物。此书胜在现实。
倒卖批文、戴“红帽子”、变换土地明目、滥用国有资产、借壳上市、官商勾结、中饱私囊,这些介于违规和违法之间的事情,戴向军全涉及了。私欲是一点一点膨胀的,野心是逐渐积累的。早年,戴向军百般禁忌,唯恐半分差行踏错,到最终他绞尽脑汁钻政策的空子,不过数年之隔。当然,如书中所说,戴是极有“悟性”的。无论最初在军中、之后在□□,还是最后下海从商,他始终是识时务之人。识时务保证了他的顺遂,顺遂促进了他的变本加厉。最终,爱情成了幌子,友谊成了圈套,信任成了利诱,一切行事准则抵不过“利益”二字。小说结局自然是俗套的因果报应,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只可惜,所谓“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在很大程度上,恐怕只是作者个人的价值观,而非戴向军们的真实归宿。因掏空国有企业下狱的,举国上下,不过数人。而92年至今,因染指国有资产暴富的,深水之下,焉知几何!在缺乏完善制度的前提下,法律的惩戒毕竟有限。
我感慨的,不是戴向军们的人生经历,而是催生了戴向军的社会现实、以及这现实背后的体制。国有与民营是二元,城市与乡村亦是二元。承载了诺大中国经济的,正是这样一种起点不公的二元化。国有、民营、外资“三大资本在中国经济舞台上的博弈,构成了所有经济现象的基本原因”(吴□□,2007)。一墙之隔、步数之遥,待遇天壤之别,更不必说这天壤对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家而言,是无从逾越的鸿沟!既然无法越过鸿沟,那就趁月黑风高之夜绕道而行吧。侠客是这样催生的,飞贼也是这样催生的。在瞬息万变的政策形势下,侠客与飞贼常常只在一念之间。从1979年到2008年,民营企业家一直在说,我不过要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说起来,是沉重的;说起来,是悲凉的。民营企业家的打肿脸充胖子,大半是为了赢得外部支持;民营企业家的“排场”,大半是为了银行贷款。土地、政策、贷款,这些对国企来说唾手可得的资源,对民营企业来说,犹如捞月。“公”与“私”,对中国经济的利弊如何?国有资产流失,究竟是流失在“公”的名义下,还是流失在“私”的演变中?我们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中国经济舞台是如此巨大的一个实验室,但我们扼腕的是,没有任何一桩实验可以重复演练。无论经济学家如何论战、如何争执,我们终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社会科学的痛楚在此,社会科学的魅力亦在此。
读《商场官场》,最直接的原因是为了了解企业决策者的政治手段。书中所述进一步印证了我的认识,在我国现阶段的文化与国情下,此类手段皆以“交换”为出发点。脱离了“交换”这一逻辑,难以描绘民营企业政治策略之万一!从这一角度来说,公共选择理论还是切合中国企业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