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一章 ...

  •   周末,寒流南下,校园一派清冷。一个人坐在图书馆看纪实文学,《欲说》、《大雪无痕》与《不得往生》。周遭寂静无人,我坐在空荡荡的图书馆二楼,掩卷良久,仍觉得惊悚,背脊阵阵发寒。
      小说讲的是主流报章以外的故事,国企陨落、民企崛起的故事。台面上的优秀民营企业家、轰轰烈烈的招商引资、工业兴市,名利双收的饮水思源、慈善救济,其背后是什么呢?——疯狂圈地、倒卖钢材、政企合谋、□□纠葛。如斯繁华背后,哪有弱势关怀可说,哪有社会责任可言?
      小说旨在揭露光鲜表象背后的潜在社会秩序:暗渡陈仓的地方官员、不择手段的民营企业家(假港商、假外商)、生计悬于一线的国企工人,这三组利益集团之间彼此的牵制与纷争。不知是作家的疏忽,还是另有情由,在这三部小说中,国企原领导人是缺失的一个群体。小说中只体现了民营企业家与地方官员的勾结、国企职工对入侵者的对抗、民营企业家对□□势力的滥用等。为何没有人关注国企末代领导人这一尴尬群体呢?没有吴三桂的信誓旦旦,从未涉足中原的爱新觉罗家族如何破关?
      所谓“国退民进”,是怎样的一场战役?国企末代领导人黯然下岗,工人流离失所,民营企业以枭雄之身背负千古骂名,这场战役之中,唯一不曾吃亏、也绝不可能吃亏的唯有地方政府。改制之前,地方官员将国企作为牟取私利的平台;改制之后,民营企业成了新的牟利平台。政企合谋的“企”变了,“政”却举着响应宏观号召的旗号,稳坐钓鱼台,其私人利益,何曾有一丝动摇?从社会角度来说,国企与地方政府的合谋转型成了民企与地方政府的合谋,如此而已!
      改制之后,地方官员的利益依旧得到了保障。只是,此类保障不再像国企阶段那般稳固、持久、唇齿相依。民企与地方政府之间,或多或少,存了各自的计量。这场国退民进,不管背后如何藏污纳垢,但从权力牵制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不论是非对错、公平与否,其结果是:从长远来说,产权逐步明晰,政企关系相对疏离,市场化趋势日渐明朗。
      国企职工的遭遇诚然可怜可叹,但我们也应看到,可怜人必有可悲之处。国企职工之懒散怠慢、泼皮耍赖、不知感恩,这些负面因素虽不曾在小说中体现,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人皆知。从全社会角度来说,国企职工至少过了数十年安乐日子,比起一无政策、二无资源可以依傍的农民来说,他们的命运已是值得庆幸了。
      从写作的立场来说,我更喜欢阿耐一些。阿耐亦文亦商,对商人、草莽并无成见。而梁晓声、陆天明之类的正统作家,显然是站在庙堂之上说话。在《欲说》与《大雪无痕》中,民营企业家一律利欲熏心、丧尽天良,而政府官员却是迫于种种苦衷,不得已被他们拖下水。两书的共同之处在于:对官员内心的惊恐、挣扎、私欲与天理的交战多有描写,而民营企业家,在他们笔下,皆是逐利之流,行贿、行凶之前无一丝羞愧或不安。
      我并非有意为草莽英雄正名,但我的确更喜欢阿耐笔下许半夏的那句痛快话:“我宁肯一辈子嫁不出去,也不嫁公务员!实在见够了公务员的丑恶嘴脸”。话说得粗豪,却是切身体会。我更倾向于认可,在民营企业与地方政府博弈中,向来只有官员占上风的份儿。政府官员若即若离、时进时退,将民营企业玩弄于股掌之间,是常有之事。平心而论,民营企业家即便毒辣、即便蓄养□□,一无背景,二无根基,如何能扭转政府大员的乾坤?从这种角度来说,梁晓声、陆天明的反腐小说无疑隐含了某种不客观的倾向,将更多的过失推给始作俑者的民营企业家,有意或无意地为官员开脱。在思想境界上,已是落了俗套。
      《大雪无痕》中的方雨林恐怕只是作家的一种理想寄托,或只是跌宕情节的一种需要。这乱世之中,并无一腔孤勇的热血刑警,也无铁肩担道义的国企干部,更无疏而不漏的司法监督,各人明哲保身、各安天命,已是大幸。迄今为止,唯一能约束社会人行为的,恐怕只是人的良知和天性。白发老人絮絮念叨的“不得往生”,恐怕远远比虚构的方雨林、廖红雨更能约束官员或草莽的恶行。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