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1章 ...
-
又看了一遍,终于弄明白了。那些个说大秦氏是生二胎难产死的都是没仔细看文啊,或者说看的时候压根没用脑子。
明兰说得很明白,小秦氏今年四十四,顾大二□□秦氏死的时候小秦氏已经十六岁左右了。这说明什么?四十四减去十六得出几?十位数减法算数各位都会吧?答案是二十八啊,顾大不正好二十八吗吗?这说明大秦氏就是怀着顾大快生产时,侯府遇到危机,生死存亡了,所以老顾到处想办法弄银子。可惜的是诺大一个侯府,花银子的人不少,会挣银子的一个都没有。结果就把主意打到白家去了,白家远在海宁呢,当时老顾还在西南戍边呢,当然京城顾家一族肯定也是一锅乱粥了。
老顾和大秦氏的夫妻感情肯定很好,老顾一个庶出子女都没有,甚至在和大秦成亲多年未有子嗣也不曾纳妾,并为了大秦氏躲过长辈的干扰自请戍边。所以老顾不太可能干脆同意休妻甚至杀妻,从而迎娶白氏为继室换银子还债,更何况当时大秦还怀着顾大呢,以两人的感情来说更不可能为了家族能够迅速的、干脆的、利落的结果掉大秦氏。
大秦氏的身体真的是自幼不足,甚至连怀孩子都很难,即使没有这些个打击,估计也不是个长寿的主。所以也不能说大秦氏是顾氏族人故意相害,但是这么大的事情,即使有意隐瞒,也未必能完全瞒得住,若是有心人故意让传言愈演愈烈,从而达到扰乱大秦氏心绪,让她忧思不解,加重病体到是有可能。
而当时白家肯定不知道大秦氏的问题,我猜白家也不可能主动跑去找侯府要结亲。只可能是有人想到白家这一主绝户财,想要打白家的主意以解顾家之围。而以白家的出身,以老顾对大秦氏的感情,都不可能主动对白家说我原配病重,很可能活不长,我愿意娶你为正室。所以老顾甚至是顾家长辈也是对白家提的纳为贵妾,最多是保证个侧室身份,许以一定特权之类,有些类似林姨娘的超然地位(当然口头许诺最后实不实现还不是顾家说了算)。
白家老爷子和本家兄弟不和,完全是靠自己一个人挣下诺大的家业,也没有儿子可继承。他既不愿意过继子嗣,招女婿大概也不容易如意。更何况本家还是有族亲的,等他死后,上门女婿即使是个好的,也未必能和族人相抗衡。现在有了一个高门大户来提亲,还是有求于自家,你上赶着还想让我女儿做妾?门都不可能有,白老爷子如果肯让独女做小,那还轮得着顾家?有的是人家上门求着。
当然人有一定虚荣心,白老爷子肯定也看中了侯府的门第,期望从此女儿能风光度日,之前他家绝户,巨额财富却与族人不合,大概闲言碎语也不少听吧?所以他也想替女儿找一个强有力的夫家依仗,让女儿日后不必为母族掣肘。所以我猜白老爷当年肯定是听到纳妾二字就拒绝了,可是以他商家平民的身份,绝不可能说什么不为正室不过门之类的话,最多以不舍独女为小而拒绝。
人家不肯,侯府又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这时候大概也不可能有余心余力去专门为难一个超级富豪,毕竟如果真的逼人急了,兔子还咬人呢,要是白家被逼得上火了一状告出去,拼出百万家财告你强纳民女为妾,正值皇帝看亏空户们不顺眼,侯府多年来也不缺政敌吧?所以这时候不太可能采取雷霆手段授敌以柄,所以两边就胶着了,所以侯府上下都难熬了,结果在有心人以及无心人的口口相传中,家族危在旦夕的传言终于到了大秦氏耳中。大秦氏本来不可能一点风声不知,但肯定不知道有多严重,甚至传言也有可能说到白家不自量力还想做侯夫人等等。大秦氏既然真的是温柔女子,又和老顾情重,那么会自责也是一定的,因为她肯定知道老顾顾念着她,不可能休弃她的。但传统女人以夫为天,现在丈夫遇到大危机了,好象自己又成了挡路石,素来体弱,怀着孕大概更是病重三分,再因为家族飘摇,MS有一线生机又因为自己的缘故抓不住,几重打击下,难产而亡太自然不过了,以她的身体即使没这些事也未必能很顺产,产后早亡夭寿都是不出奇的事。
既然大秦氏自然死亡了,那么白家不肯做妾就好办啦,娶为填房吧,于是白氏过门。顾二比顾大小三岁,由此可见,老顾应该是为大秦氏守过孝的。而白家虽然不知道这些细节,但肯定知道老顾曾经有正室,因为难产子存母亡,所以订下亲事一年后过门是有可能的。
不过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白氏过门处处不如意,又不得丈夫欢心,甚至可能起码的尊重和脸面都没给过,下人处处为难,继子和继子身边的人(秦家陪嫁和陪房为主)更是视自己为敌。这时候小秦氏还被秦家留着不许亲,大概秦家本来是想着老顾和白家订亲后,拿了银子解了危困,再甩开白家也不难。这个假设是建立在老顾为大秦氏守过孝的基础上的,因为守孝要九个月,皇帝要求的是半年内还钱。
当然还有个假设,白氏早早就过门了,带了钱过来帮顾家解困,但是老顾一年后才和白氏圆房,所以顾二和顾大差三岁。毕竟白氏身体应该是很健康的,而且生了顾二后最多三个月又怀了,说明她还是个生育能力不错的女人,如果在大秦死后立即过门立即圆房,不太可能一年多才怀孕吧?
老顾对大秦肯定是怀念的,觉得白家不答应做妾,所以双方胶着起来,所以才逼得妻子心思忧虑,难产而亡,再加上白氏出身低微,他本来即使知道大秦多半会年青早夭,但续弦人选也不可能是白氏啊,所以就处处看白氏不顺眼。加上大秦性格温柔,又弱不禁风,肯定也是个以柔制钢的主,而白氏却是个性格强烈宁折不弯的性格,嫁过门后发现自己对于侯府的意义就是个救急的银库,根本是个有名无实的女主人,怎么可能受得了?夫妻不谐是一定的结果,加上秦家在背后一定没少当推手,他们肯定比老顾更恨白氏。
老顾不管如何不理会白氏,任由流言伤害白氏,但他毕竟不是一点不明白,只是因为时间不长,所以一时转不过弯来是肯定的。所以在白氏二胎早产血崩后,他未必一点不后悔、一点不愧疚,否则也不会让顾二身体健康长大了,虽然读书不多,但骑射武艺,肯定是侯府请的师傅教导的吧?不太可能是顾二自己跑到江湖拜师学艺撒。还因为顾二想收心求娶余嫣然,而为顾二给余阁老写信,并且言语诚恳,这些未必不是补偿顾二之意。当然这些补偿对于顾二母子受过的苦来说,是远远不足够的。
小秦氏是个很会拿捏人心的主,她和老顾夫妻二十年,会一点不清楚老顾对白氏也不是没有悔意的?所以她总是时时处处提起大秦氏,为的遏制老顾对白氏的歉意。有一点很奇怪,活人永远无法和死人去争,一死庶百丑。不要说白氏没有什么过错,即使有些小错,但难产早亡后,男人想起来就会又想着她曾经的好处了。老顾让白氏一年多时间就两度怀孕,说明两人性格再不合但也没耽误他们同床共枕夫妻生活啊。
如果老顾三娶的不是小秦,而是换了第三家女儿,那么很可能他对白氏的歉意还会更大,因为没有人在他面前刻意扬秦抑白了。
本文里面,明写是老顾对大秦氏,对白氏的这种复杂的情感。还有一条暗线,也是写男人这种在手时不珍惜,失去了又后悔的心态,就是前前任皇帝和静安皇后这一对夫妻。
本文开篇没几章就写到过静安皇后,是个奇女子,和皇帝曾经恩爱过,也曾经磨擦过,更曾经被冷落到正宫几成冷宫过,而且嫡长子或者说太子还不是正常自然死亡的,和后宫争斗不乏关系。可前文也说过,老老皇帝到最后还是立了静安皇后所出的嫡幼子为储----就是现任皇帝的父亲,三王四王六王八王的亲爹,前任老皇帝。
都要恩断义绝了,静安也早早死了,为毛又立她儿子为储。本章里差不多已经说明白,静安活着时候,老老皇帝看哪都不顺眼,人死了,却又后悔了。结果就是杖毙了N多宫人,为毛?静安是在后宫争斗中败下阵来的,失宠丧子,最后早亡。那么其他妃嫔肯定没少在中间使力,所以宫中各方势力自成一派,肯定是人死了,老老皇帝又想起人家的好处来,于是后悔了,于是就清醒了,眼睛立马好使了,后宫的猫腻一览无余了。静安皇后的败阵,那位皇贵妃肯定是供献了头一份的力量啊,结果这时候终于斗死了对手,却又被自己的战利品给清算旧帐,全家灭族了。
本文的明面上只是交待了顾家白家秦家的旧事旧人旧恩怨,但其实通过明暗两条线写出人性的不足,那就是大多数人都不懂得现在最重要,往往忘记珍惜现有,总是等到失去后才后悔难过。往更深一层说,绝大多数人的这种后悔,并不是真心的痛悔,只是因为内心的缺憾之情罢了,在他们表现得MS后悔的时候,心灵更深处其实是一种自恋,觉得这样自己不够完美,良心有亏。但若是时光倒流,他们会如何做呢?恐怕这个问题他们自己也无法说清楚,老顾就是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白氏死了,而且也不全然是自然偶然的死亡,他产生了歉意,但也仅仅是因为白氏的早亡他推卸不了责任,他是在为自己的不完美后悔,并不是真心痛惜白氏心疼顾二而后悔。如果白氏侥幸逃过一死,幸运的拣了一条命,我断言老顾依然不会对她有什么尊重和怜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