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青玉案
      在我二十岁生日的时候,朋友送了我一本书,董桥先生的《青玉案》。包装非常精致,深色的有褶皱的布皮作封面,像是珍藏许多年的珍奇古玩一样。恰逢多日来的阴雨天气转好,和暖的阳光洒满了窗台。我坐在阳台上随手翻了几页,竟然被震惊了。说实话,在这以前我并没有听过董桥先生的名号,但我想,从今以后,只怕这名字要烙在心里,被拿来顶礼膜拜了。
      书里收录了约几十篇散文,内容多写香港台湾的民国旧事。在年纪稍小的时候,我是不喜欢民国的。那时候肤浅,喜欢明代以前,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我觉得那个年代的服饰很有特色,很合我意;再小一点的时候喜欢清代,格格阿哥皇帝贵妃之间那点故事,用父亲的话说,我都是可以倒背如流的。可后来我发现,民国自有其韵味,或许不能精致典雅,不能古色古香,但民国就像法国梧桐一般,有一种小小的淡淡的贵气,有一种于离乱中才能见得的深沉。
      我曾在校内网上看见一个相册,“如果你也爱民国”,相册的封面,是民国时济南的梧桐,大片大片的落叶,干干净净的街道,霎那间击中人心。
      我是个不喜欢考证历史的人,我并没有追究相片的来源。我总觉得喜欢的东西,不一定要知道真实的情况,有时候真真假假的,才能流传于世。好像世人都喜欢玩这些虚虚实实把戏。
      董桥先生的文章写得真是没话说,简单质朴的语言中流出一种大家之气,读起来,会让我很惭愧。我总喜欢去雕琢词句,用上连串华丽的词藻,铺陈排比,仿佛那样才见得文字的功底。在大家面前到底是贻笑大方了。
      我又想起贺铸的那首《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瑣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董桥先生在书的序言后,正文前题了这首词,并做注解,他在注解里提到另一句“美人赠我锦绣锻,何以报之青玉案”,同样让我很是心动。我喜欢贺铸这首词,真的是幼年的事了。那时并不懂诗词深层的意思,也不曾去考究。只是单纯喜欢,“凌波不过横塘路”,我仿佛真的见到了那美丽女子的身影,尽管她没有走过江南的横塘,“但目送 ,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谁人有幸,可以陪你走过芳草茂盛的岁月?遗憾的是,我只能在背后默默哀伤,连这哀伤,也不得为你所见。“月桥花院,瑣窗朱户,只有春知处”,月桥是什么桥?花院里又有怎样的故事?绮红窗户,那都是只有春风才了解的,才懂得他们的归宿。“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你走了,满眼美景刹那荒芜,我在纸上写下令人肠断的诗句,肠断,抑或不断,又能怎样?反正你不知道,你不回头。我想问自己,可知心底愁绪有多少?“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我的愁绪,便和那原野上大片的青草,那满城飞舞的柳絮,梅雨时节,那连绵不断的雨。
      烟草连天,满城飞絮,词人的愁,我都像是能感应到一样,心底升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之感。化虚为实,足见其文字功底之深厚,最后一句白描的运用,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形象。
      史载贺铸乃贺知章后裔,自号庆湖遗老。一生坎坷,做过一些无实权的小官,后仕途灰心,辞官归隐,在家藏的万卷诗书里终老。
      这样的结局真是美好,我想,大约是连董桥先生也是要羡慕的。那些想做大英雄的人,自然向往乱世,乱世才有英雄的用武之地;而像董桥先生和贺铸这样的文人,我想,还是活在安稳的年代比较幸福。古语云“国家不幸诗家幸”,但拿不幸的人生去写传世的文章,我想,还是罢了。
      到民国时,中华虽不复盛唐那份浩然大气,也不复宋朝那一份梅花般的清寒,可到底是盛产传奇的离乱年代。张爱玲与胡兰成,林徽因陆小曼和徐志摩,张学良将军和赵四小姐,各个故事都有其感人的地方。而董桥先生名气虽不如他们,这文章却写得一样令人惊艳。
      董桥先生的年岁似乎是长我许多的,但他的文字到底是走到了我的心里,一如他在文章里说,“许久没有读到这样民国的文字了,仿佛暮秋时节穿过一弦月亮门走进一处古老庭院,花树微茫,朱栏寂寞,水榭无语,怯怯然驻足凭吊之际,纱窗里悠悠传来哀婉的箫声,如泣诉,如梦幻,如隔世”。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