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1章 ...
-
甄后,姓甄,史书中无名字记载。《三国志魏书文昭甄皇后传》记载,她是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县)人,建安中为袁绍中子熙妻,曹操平冀州,将她改嫁曹丕。她进宫后,仿照蛇的样子梳出的一种发式叫“灵蛇髻”,在当时也是很新潮的。
到了唐代,后宫女人的发式更是千奇百怪了。唐段成式在《髻鬟品》中记载:“高祖宫中有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明皇帝宫中,双环望仙髻、回鹘髻、贵妃作愁来髻。贞元中有归顺髻,又有闹扫妆髻。长安城中有盘桓髻、惊鹄髻,又抛家髻及倭堕髻”。
一张俏丽的脸,也同样成了后宫女人们的试验田。比如说一种花钿装饰,就是一种创造。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有两种说法,都与宫内女人有关。一种说法,花钿起源于用饰物遮挡脸上因引犯罪被刺的字迹。段成式《西阳杂俎》记载:“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迹。”上官昭容名婉儿,原先是武则天的高级秘书,《旧唐书后妃传上中宗上官昭容》记载,不知她犯了什么罪,只说是“忤旨当诛”,可能是武后考虑到人才难得,“黥其面而已”,就是在脸上刺字,再涂上颜色,让你没法洗掉。聪明的上官婉儿自然有的是办法,见人的时候在脸上有字的地方贴上几片花瓣。宫内的其他女人不仅没觉得她难看,反而觉得十分漂亮,于是纷纷学样。
还有一种说法,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记载,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这种说法,据《太平御览》引《宋书》有所记载:“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有梅花落额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人竞效之,曰梅花妆。”宫中女子见公主额上的梅花印非常好看,于是纷纷剪梅花贴于额头,这种梅花妆很快就流传到民间,成为当时女性争相效仿的时尚。五代前蜀牛峤《红蔷薇》诗云:“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即是说的这个典故。
至宋朝时,梅花妆还在流行,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有一种面靥,和花钿有些类似,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也称妆靥。高承《事物纪原》云:“远世妇人喜作粉靥,如月形,如钱样,又或以朱若燕脂点者,唐人亦尚之。”这种装饰的起源也有两种说法。
《情史类略情爱类》记载,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一位皇帝孙权的第三子吴文帝孙和有一个宠妃邓夫人,孙和最喜欢将她抱在膝上。有一晚,月色明亮,孙和拿着玉如意舞动,一不小心,碰伤了孙夫人的面颊,顿时血流满面。孙和唤来御医,命令他们不得留下任何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