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隋唐五代男子服饰 ...

  •   帝王、百官
      隋唐帝冕朝服继汉制,一般只在礼仪大典与祭拜宗祠百神时服用。朝臣官吏朝服的特点:一品至五品官职戴笼冠或介帻,并有簪导与缨为饰,身穿对襟绛色大袖衫,内衬白沙中单,白长裙,外套赤围裙,佩朱色蔽膝,腰束钩=革带,佩绶、剑,足穿袜舄,以来陪祭、朝飨、拜表大事;六品以下,去掉剑和佩缓,其他相同。大袖衫处加穿裲裆,是隋唐时期身份不太高的官吏服饰的特点,朝臣官吏的常服和朝服基本相同,只是一品至五品在佩带上用纷鞶,不用绶和剑,六品以下,去纷鞶和杂佩。由于这种服饰与朝服相似,后来被常服所代替,官吏常服仍以唐巾软裹或硬裹幞头、团领窄袖袍衫、乌皮靴的裤褶制为典型。隋唐帝王的常服是在视朝听朔、宴见宾客时穿用。赤黄袍衫、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它具有隋唐的典型特点。自贞观之后,非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皆穿常服,唐太宗又制“翼德进德冠”,朔望视朝,其形如幞头,服饰则配以白练裙与襦裳服,也可配裤褶与平帻。

      从唐朝开始,黄袍被当做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饰,“黄袍加身”就意味着登上了帝位,它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隋唐时期,以服色定等级,紫、绯、绿、青四色定之尊卑。天子着黄色袍衫,十三环带,隋文帝听朝时用赭黄色纹绫袍,隋唐帝王以乌纱帽折上巾、赭黄金龙袍、腰带饰有十三环与铊尾、六合靴为常服,禁臣民服用赤黄色,并定亲王及三品以上官臣服大科绫罗紫色袍衫,五品以上服米色小科绫罗袍,六品以上服黄丝布交绫双钏绫,六品、七品用绿色,九品用青色。贞观年间,又定三品服紫色,四品服绯色,五品服浅绯色,六品服深绿色,七品服浅绿色,八品服深青色,九品服浅青色,流外官及庶人用黄色。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敕八品、九品着碧色;总章元年规定非皇帝不得着黄色;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敕文武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并金带;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并石带;庶人并铜铁带。《唐会要》文明元年诏,“八品以上旧服青者,改为碧”。

      唐朝官员的袍衫用织有暗花的料子而制,其颜色是用来区别等级的。袍服的样式,初与隋朝相同,后乃在袍服下部施一道横襕,名为“襕衫”。武则天当朝时,颁赐一种新的服装,即在不同职别的官员袍上绣以不同的纹样,名叫“绣袍”,文官绣禽,武官绣兽,这种以禽兽纹样区别文武官员的品级,应说是明清时期补子的滥觞。到唐代,革带曾一度被定为文武官必佩之物,上面悬挂算袋、刀子、砺石、契芯真、哕厥、针简、火石袋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
      开元后,按朝廷规定,一般官吏不再佩挂。裤褶服在唐代被定为“朝见之服”,开元以来,更为盛行,其式样与汉魏时期相同,只是在服色和面料上有所规定:三品以上为紫,五品以上为绯,七品以上为绿,九品以上为碧;面料则为:五品以上用细纹及罗,六品以下用小绫。

      男子
      隋唐时期男子服装以圆领袍衫为主,除祭祀典礼外,平时都穿这种服装。襕衫因紧身而狭,需缺胯开衩或穿大口裤以便行动,直到宋代,它仍为士人作上服。缺胯袍衫就是在袍、衫的腋下开衩,为士人、庶民、奴仆等劳动者所服,也是戎服中的之一。庶民百姓、奴仆多为白色和黄色。

      唐代的突厥化服装主要见于初唐,追求突厥生活的热情,竟然使一些贵族能忍受那些不舒服的帐篷生活。唐太宗的承乾太子在皇宫里搭建了一顶突厥帐篷,而他本人则穿得像一位真正的突厥可汗,伺候他的奴隶们也都是全身穿着突厥人的装束。

      胡服流行于开元、天宝年间,其制为:翻领、对襟、窄袖、衣长及膝、腰间系革带。这种革带原是北方民族的装束,于魏晋时传入中原。胡服在唐中期更为盛行,不但男子时兴,女子也时兴服用,便于骑马作战,也为生活中的常服,如丈夫戴的豹皮帽、妇女穿伊朗风格的窄袖紧身服,并配以百褶裙和长披风,甚至连妇女的发型和化妆也流行“非汉族”的样式。

      半臂,又称“半袖”,是从短襦中脱变而来的,合领、对襟、无袖或短袖,衣长至膝,胸前结带,穿在袍衫之外,为春、秋季所服。半臂与褙子同属一类,只是各时期对它的称呼有所不同。褙子不分男女、官宦、尊卑,一律通用,武士也将它披于甲之上。除了以上集中服装外,还有袄、裙、裤等。

      士人
      一般文人雅士或绅士、老者,仍以大袖宽身的禅衣、长裙为常服。头戴软脚幞头,身穿盘领窄袖或窄长袖的袍衫,加襕,袍衫长及足或膝,下穿宽口裤,足著软靴——为初、中、后唐及五代时文人的服式。从中唐、晚唐开始,文人服式随着朝代的崇向,提倡秦汉的宽衣大袍——较宽长大袖的袍衫,除继续沿用软裹巾外,还用硬裹软脚或硬裹硬脚的幞头。戴高筒纱帽,穿交领宽身大袖衣,下开衩,腰间系带,下身大口裤,浅底履,为后唐与五代时文人的新装。唐、五代文士在家闲居与逸老隐士皆好穿汉制宽衣大袖的深衣制。

      冠、巾、帽
      唐代,有一段时期胡帽十分流行,如底边翻卷、顶部尖细的毡卷檐帽,皮毛筒形帽,浑脱帽等。软裹唐巾形制为后垂两个巾脚,自然飘动,也有称为之软脚幞头。隋代的幞头较简便,在幞头里加一固定的饰物覆盖于发髻上,以包裹出各种形状,这种饰物叫“巾”或“巾子”。初唐的幞头巾子较低,顶部呈平型,以后巾子渐渐加高,中部略为凹进,分成两瓣。中唐后,巾子更高,左右分瓣,几乎变成两个圆球,并有明显前倾,称“英王踣样”巾子。开元年间,还流行“官样”巾子,最早出现在宫中,又称“内样”,也叫“开元内样”。幞头的两脚,初期略似两条带子,从脑后自然垂下,至颈或过肩;后来两脚渐渐缩短,将两脚反曲朝上插入脑后结内,多见于中唐。自中唐后,上至帝王、贵臣,下至庶人、妇女都戴幞头,巾子式样基本一致,但两脚形制却不同,或圆或阔,犹如硬翅,微微上翘,中间似有丝弦之骨,有一定的弹性。唐末,幞头已经超出了巾帕的范围,成了固定的帽子。隋唐的首服,除幞头外,还有纱帽,被用作视朝听讼和宴见宾客的服饰,在儒生、隐士之间也广泛流行,其样式可以由个人所好而定,以新奇为尚。至于南北朝时期的小冠和漆纱笼冠,这个时期也仍在使用,有些还被收进冠服制度。隋唐最典型的冠服制为进贤冠,据《开元二十年开元礼成定冠服之制》所记,“进贤冠: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二梁,九品以上一梁,为三师、三公、太子、尚书省、秘书省、诸寺监、太子詹事及教官亲王,诸州、县,关津岳读渎等流内九品以上服之”。进贤冠在唐代,一至九品的各职文官、亲王皆可服用,较具有普遍性与典型性。

      隋朝的服饰制度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结束了自汉末以来360多年分裂的□□面。隋文帝厉行节俭,衣着简朴,不注重服装的等级尊卑,经过20来年的休养生息,经济有了很大的恢复。到公元605年隋炀帝即位,崇尚侈华铺张,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严,恢复了秦汉章服制度。南北朝时按周制将冕服十二章纹饰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帜上,改成九章。隋炀帝又将它们放回到冕服上,也改成九章。将日、月分列两肩,星辰列于后背,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就成为历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隋文帝在位时平时只戴乌纱帽,隋炀帝则根据不同场合戴通天冠、远游冠、武冠、皮弁等。汉代的通天冠样子和进贤冠相近,隋炀帝戴的通天冠,上有金博山等装饰。他戴的皮弁也用十二颗珠子(琪)装饰(古时用玉琪,隋炀帝改用珠),并根据珠子的多少表示级位高下,天子皮弁十二琪,太子和一品官九琪,下至五品官每品各减一琪,六品以下无琪。文武官朝服绛纱单衣,白纱中单,绛纱蔽膝,白袜乌靴。所戴进贤冠,以官梁分级位高低,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二梁,五品以下一梁。谒者大夫戴高山冠,御史大夫、司隶等戴獬豸冠。祭服玄衣纁裳,冕用青珠,皇帝十二旒十二章、亲王九旒九章、侯八旒八章、伯七旒七章、三品七旒三章、四品六旒三章、五品五旒三章、六品以下无章。男子官服,在单衣内襟领上衬半圆形的硬衬“雍领”。戎服五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下绯与绿色、小吏青色、士卒黄色、商贩皂色。隋文帝赐大臣束九环金带,官员称“以腰保领”,表示对皇帝的拥戴。隋炀帝所定皇后服制有袆衣、朝衣、青服、朱服。大业间(公元605年至617年)宫人流行穿半臂(即短袖衣套在长袖衣的外面),下着十二破裙,又名“仙裙”(为一种大下摆的长裙)。民间妇女穿青裙。妇女外出戴幂罗,把面部罩住。这类打扮,都吸收融合了南北朝时期胡服的艺术特色在内,对唐代女服有很大影响。

      南北朝时期的袴褶到隋朝依然流行,隋代官员穿南北朝裤褶服可以从驾,唐初也可穿朱衣、大口裤入朝,但到贞元十五年(公元699年)因裤褶非古礼而被禁止。

      隋贵妇所披小袖外衣多翻领式。侍从婢女及乐伎则穿小袖衫、高腰长裙,裙系到胸部以上,腰带下垂,肩披披帛。居住到北方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多穿小袖袍、小口裤。

      隋唐五代妇女的礼服仍沿用秦汉制,在礼仪大典才服用,其规定是:皇后的发饰定为簪戴花十二树,大花与小花相同,两鬓掩耳,其服定为袆衣,青色,以雉为纹饰,中单以白素纱,黼领,朱色的衣=,蔽膝与裳的颜色相同,大带随衣色或朱色,白玉双佩,黑组大绶,足著青袜舄。内外命妇的服饰为:头梳高髻,饰花钗,施两博鬓,以宝钿为饰,一品定九树,二品定八树,三品定七树,四品定六树,五品定五树,以下按品递减:服饰定翟衣青色,即青色饰雉纹,以罗为主,一品衣九行翟纹,二品衣八行翟纹,以下按品递减;中单以素纱,黼领,朱色的==,蔽膝随裳的颜色,大带用青色,衣束革带,佩以玉、绶,为内外命妇在朝会、从蚕时服用。这种服饰只在唐礼仪典定制,平时很少服用。

      左图为张萱《唐后行从图》 图中武则天戴珠宝凤冠,穿深青色交领右衽礼衣,红黑色领缘,饰日、月纹红绿相间条纹裤,腰系杂佩,红地金凤纹蔽膝,足穿饰金宝、珠的云有履,女官戴软巾长脚幞头,佩耳饰,脚穿黑靴。

      隋至初唐,高裙腰,腰问系长带,肩披长巾,有对襟和右衽交领两种款式,这种服装先流行于宫廷和贵族妇女之间,后来,不分官庶,递相仿效,唐中期尤为盛行。那时,裙的颜色以绯、黄、紫、青为最流行。还有一种黄裙,据说是杨贵妃最爱穿的,后逐渐在宫中妃缤、仕宦之家中得以流行,盛唐后才减少。裥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色彩的裙料互相拼接而成,为隋与初唐期间贵族妇女都喜欢的长裙,它以多幅为时尚,中唐以后很少见,至宋代又重新兴起。唐代妇女服装在襦裙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贵族妇女中还盛行花笼裙和百鸟毛裙。花笼裙——以轻软细薄而透明的单丝罗制作,上饰织纹或绣纹的花裙,罩在其他的裙子之外;百鸟毛裙——以很多鸟羽毛、丝、罗捻线织成的,普通妇女以石榴红裙为尚。盛唐以后,胡服渐渐湮息,宽袖衣衫取代了宫廷中的窄袖服装。中晚唐至五代,宫廷和贵妇中曾广为流行回鹘(维吾尔族的)服装。回鹘装以暖为主,尤其喜欢用红色,领、袖均缘阔边。穿此服时,发式一般挽成椎型,时称“回鹘髻”,髻上另截一顶满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缀风鸟,两鬓插簪钗,耳垂及颈项上佩有精美的首饰,足穿翘头软锦鞋。晚唐贵妇人的典型服饰为:高墙髻,簪花饰钗,上穿宽领对襟的大袖明衣,内束抹胸,绣花的披帛绕臂,下穿长裙,上窄下宽,佩以蔽膝,缠枝花为饰,腰束长带,足著高头如意履。明衣原属内衣,并作礼服的中单穿用,至盛唐,妇女将它当外服用,称为盛装。

      普通妇女

      隋至初唐的妇女服装以小袖短襦、长裙为主。隋末唐初,尤其是盛唐的开元、天宝年间,妇女盛行胡服。穿此服者,下穿带竖条的小口裤,尖头绣花鞋或半靿软靴。后又受波斯的袒胸折领(翻领)等服装样式的影响,出现一种袒胸无领、窄袖紧身、长及腰、上窄下宽的瘦长短襦,高头云履,披帛,饰高髻簪花。披帛又称画帛,轻薄的纱罗上印画图纹,长度在二米以上,用时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唐代规定士庶女子在室内搭披帛,出嫁则披帔子,披帛和帔子的界限其实并不明显。天宝年间,妇女还流行穿男装:头戴软脚幞头,身穿圆领或折领的窄袖袍衫,腰系革带,脚著黑皮靴,它首先流行宫中,后逐渐流行于民间,成为普通妇女的服饰。晚唐、五代的妇女典型服饰为:梳髻、上穿衫襦,宽衣大袖,披帛,下著瘦长裙,外著蔽膝或围裙,带佩绶,佩玉,足著平头履。唐代妇女除穿衫襦外,还穿半臂的上衣。半臂最先为官女所服,后到民间,成为一种风尚,但家规较严的家庭,不许穿此服。中唐后,半臂渐渐见少。小腿上束着膝裤——无裆裤,仅从膝盖至足踝,它是女子的一种内衣,为穿裙子时配套用的。头饰高髻,簪花,饰步摇,珠饰,身穿对领罗衫,紧身长袖,下穿长裙,上窄下宽,长及地覆足,外披妆花短围裙,披帛,束带,佩玉,足著浅第履,为晚唐及五代典型的妇女服饰。

      发髻、面妆
      隋代妇女发髻大多作平顶式,梳时将发分作二至三层,层层堆上,如帽子状,初唐时仍梳这种发式,只是顶部有上耸趋势,大多呈朵云形。其后,发髻渐高,形式日趋丰富,开元年间,流行双环望仙髻、回鹘髻;天宝以后,胡帽渐废,贵妇之中流行假髻,普通妇女则梳两鬓抱面、一髻抛出的“抛家髻”;到晚唐五代,发髻再次增高,上面并插有花朵。除此之外,唐代还有侨堕髻、高髻、低髻、凤髻、小髻、螺髻、反绾髻、乐游髻、愁来髻、百合髻、归顺髻、盘桓髻、惊鹄髻、长乐髻、义髻、飞髻、双环望仙髻、乌蛮髻、同心髻、交心髻、侧髻、囚髻、椎髻、闹扫妆髻、偏髻、花髻、拨丛髻、丛梳百叶髻、云髻、双螺髻、宝髻、飞髻等及各种垂鬟,妇女往往在发髻上插饰梳、篦、簪、钗、步摇、翠翘、珠翠、金银宝钿、搔头等物。髻为实心,鬟则是将发作环形而中空,大多数青年女子一般梳双鬟,其形式有高、低、长大、短小等,幼女则是发垂于额。

      隋朝的妇女就善于画长眉,到唐代,修眉成为时尚。初唐画眉浓且长,开元、天宝年间则时尚细与淡。唐代妇女黛眉名目甚多,从细而长的“蛾眉”到宽而阔的“广眉”,应有尽有,眉目之间,还饰有金银、羽翠制成的五彩花子,名叫“花钿”,花钿有桃形、梅花形、宝相花形、月形、圆形、三角形等三十余种,有直接用颜料画在脸上,也有先制成花样,用时贴在脸上,其颜色常采用红、黄、绿色等,以红色为多见,唐后期尤其盛行。妇女还有在面颊两旁用丹青、朱红等颇色点出月形或钱样等各种形象,叫做“妆靥”,嘴唇涂胭脂。

      上图中,左1为梳“抛家髻”、穿襦裙的妇女,陕西西安东郊出土陶俑。左2为隋唐戴高冠、穿大袖衫的唐代贵妇。左3为隋唐穿翻领胡服及条纹裤的妇女。左4为梳“单刀半翻髻”,穿窄袖襦、外加半袖、袒领露胸、长裙的妇女,陕西西安出土陶俑。

      帽
      隋唐妇女初行幂=,复行帷帽,再行胡帽。幂=最初是西域地区少数民族的装束,男女皆戴,到唐代,男子已不用,妇女只将它作为出门远行的服饰,以防路人窥视。永徽年间,帷帽逐渐代替了幂=,帷帽用藤条和席片做骨架,上面要绷上缯帛,晚唐时,又有人把油布缝在帷帽上,用以防雨。帷帽上加纱网,主要用于遮阳、挡尘、避雨等需要,它成为妇女旅行的必需品。帷帽普及后,妇女们又一次对它进行改革,去掉了原帽上的面纱,将一块皂帛包裹住头的两侧,整个面庞全袒露在外。开元年间,胡服盛行,妇女都穿胡服,戴胡帽,帷帽之制又湮没不彰,胡帽流行时间不长,在天宝年初就结束了。

      舞蹈
      唐代舞蹈有文、武之分,两种舞姿各不相同。文舞又称软舞,属传统的汉族舞蹈,服装多用大袖,以表现婉转、舒展,给人以飘然若仙之感。武舞又称健舞,属胡舞,其舞服则以小袖为多,便于腾跃旋转,显示威武激越之气。

      鞋、履

      唐代前,妇女以线鞋、靴和履为主。线鞋——以麻线编织,鞋底用丝线编成的鞋帮,开元以来,妇女习惯穿线鞋,侍女穿履。唐代男女、官庶、汉人、胡人都可以穿靴。开元以前,尤其在胡服盛行年间,妇女多穿靴,有尖头、圆头、高头、平头等多种形式。六合靴则是将皮革切割成各部位的小片,然后缝合而成。开元以后,妇女多着线鞋,以锦缎缝制,上绘花纹,有时还缀加玉饰物。此外,妇女还可穿履。履的式样各异,有圆头、尖头、方头,通常作高翘形式,名为“翘头履”。特别是革履,功效纤如凌縠,尤受唐代妇女的喜爱。乌皮履为黑色,履头呈尖状微微翘起,群臣的朝服、公服、常服都规定穿此履,它遍及官廷中的各个阶层,女子着男装时,也穿乌皮履。南方妇女还保留穿木屐或皮屐的习惯。右图中,左为麻鞋,新疆吐鲁番出土实物,右为蒲草鞋,新疆吐鲁番出土实物。

      隋初服饰比较朴素;隋炀帝时侈华铺张,在民间大选宫女,服饰艳丽成风。唐代,国力强盛,政局稳定,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服饰承上启下,雍容华美。

      唐代认为赤黄与太阳的颜色相近,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征。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于是,规定赤黄(赭黄)为皇帝常服专用。为防止黄色与赭黄相混淆,唐高宗时又禁止百官百姓穿黄色,从此,黄色就成了皇帝的专用服色。

      画花钿、点唇的唐代妇女

      唐代蹙金绣袈裟

      梳惊鹄髻、穿舞衣的唐代舞女

      隋唐男子服饰,主要有幞头、纱帽和圆领袍衫。幞头,包头软巾,也叫四脚,有四条带,两条系于脑后下垂,两条反系头上,使其曲折附顶。它始于北周,也有人说是由汉代巾帻演变而来。唐代时,用黑色薄质罗、纱替代了以前的缯绢,并在幞头里衬上巾子(一种薄而硬的帽子胚架),改四脚为两脚。唐代中叶,又用丝弦或铜丝、铁丝做两脚的骨架,成为能翘起的硬脚。皇帝用硬脚上曲,大臣用硬脚下垂。两脚左右伸出,叫“展脚幞头”,为文官所戴;两脚脑后交叉,叫“交脚幞头”,为武官所戴。幞头由最初的民间包头布逐步演变成衬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角的完美造型,并一直流行到17世纪的明末清初,才被满式冠帽所取代。幞头,没有法象作根据,也没有牵强的寓意,却能历久不变,这对于发掘民族服饰文化演进的规律,应该是有启示的。

      圆领袍衫是隋唐男子的主要服装,除祭祀典礼外的场合都可以穿。官员的常服,面料织有暗花,袍服的下部通常有一道襕,名为襕衫。武则天时,不同职别官员的袍上绣以不同纹样,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这应该是明清补服的滥觞了。

      隋及初唐妇女的服装,仍以小袖短襦、长裙为主,裙腰束至腋下,盛唐以后衣裙逐步向宽松肥大演变。当时的宽体长裙,通常用5幅丝帛缝制,也有用6幅、7幅、8幅,甚至12幅的。按唐代布帛幅宽制度是1尺8寸,唐大尺的长度约合0.29米,那么,12幅裙的宽度就是3.48米。穿这么肥大的裙子走起路来很不方便,所以又得穿高头丝履,让履头勾住长裙的下摆才能迈步。与之相配,还要戴假发、梳高髻、插头饰,反映出豪华侈糜的社会风尚。服装对社会风气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就引起了一些政治家的耽忧,淮南节度使李德裕建议裙长和袖宽的尺度标准,规定原袖阔4尺(合1.18米)改为1尺5寸(0.4425米),裙曳地4尺改为5寸(0.1415米)。

      在唐代贵族妇女中最流行的衣着还有百鸟裙、花笼裙。百鸟毛裙是用多种鸟的羽毛捻成线同丝一起织成面料而制成的,“正视为一色,傍视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百鸟之状皆见”。花笼裙,是用一种轻软细薄、半透明的丝织品单丝罗制成的花裙,用金银线及各种彩线绣成花鸟图形,是罩在裙子外的一种短裙,也叫衬裙。普通妇女则以穿著石榴红裙为尚,这种裙子一直流传到明清时期。

      除衫襦以外,妇女还穿一种名为“半臂”的上衣。盛唐以后以丰腴为美,穿“半臂”的人才渐渐少了。但直到今天,半袖式衣衫仍是现代服装造型的重要形式。天宝年间,妇女中还流行男装,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又一反映。在唐代的绘画或陶俑中,经常可以看到妇女的肩背上披着一条长长的“帔帛”。“帔帛”两端垂在臂旁,有时下垂的长短不一;有时把“帔帛”两端捧在胸前,下垂至膝;有时右端束在裙子系带上,左端由前胸绕过肩背,搭着左臂下垂。形式很多,而且都很合乎审美的要求。

      五代十国时间较短,服饰大体沿用唐制,只在具体样式上稍有变化。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