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馴服1100溫柔女孩 ...

  •   是誰被誰所馴服,…荒野的小紅馬!

      @@@

      好紛亂的思緒、、,片片斷斷記得他的事,、、又記不起全部!

      ….他好可憐=晚上的時候=殘肢骨頭常常生長痛,、、緊繃的皮膚+腫脹的斷臂、、,冷敷…還有按摩…;、、他也不想動手術=截短骨頭、、,手長一點=可能比較方便;、、其實是=他很討厭醫院+也討厭動手術…。

      考上=同一所大學…不記得=要住一起了啊!、、他很含蓄=也不好意思提起!

      不爬樹了,、、總是規規矩矩=走大門進來…,可是很少來家裡了!

      好像=連右手都被截去的感覺,、、好惶恐、、為什麼呢!?

      奪去我所有=最重要的…不只是身體,、、還有妳。

      @@@

      如何,贏取愛情呢

      這樣的身體…哈=過去這幾年…都是因為=有她在身邊支持我啊!

      我想…我更該更加油了!

      「會不會痛呢」

      「嗯,一點點痛…!」

      如果失去妳=我才會…更痛+更痛。

      @@@

      華麗的禮服+絢爛的色彩!

      他只能單手彈琴…可是他喜歡唱歌,天籟之音。

      他讀音樂跳舞學院=主修聲樂。

      她喜歡跳舞、、,讀音樂跳舞學院=主修舞島蹈。

      @@@

      改變計劃了!

      她住校,、、他住家裡。

      什麼時候,、、妳還會爬樹跳進來我的露台來呢

      @@@

      我所喜歡的=強力奪取嗎

      邁向,更高+更遠+更好的境界!

      大學校園…,有更多的挑戰,、、他不再是溫室的花朵;、、許多哀傷+疑問的心情=須要被克服!

      誰的承受能力差呢

      這麼多年,…誰支持著誰!

      誰為誰而活!

      @@@

      晚安+下次見!!!

      @@@

      由於兒童生長發育及代謝旺盛的原因,截肢後殘肢皮膚的耐壓和耐摩擦能力要比成人強的多,在成人不能耐受的而在兒童經常可以耐受,兒童的皮膚和皮下組織更耐受在張力下縫合關閉傷口,中厚層皮膚遊離植皮比成人更容易提供永久的皮膚覆蓋 ,即使是植皮的皮膚對假肢的耐壓性能也較強。此外在兒童截肢手術後的並發癥一般也不像成人那樣嚴重,甚至可以耐受大面積的瘢痕,兒童截肢後很少有心理問題。

      斷端肌肉的處理應行肌肉成形術,用以覆蓋骨端,而不是行肌肉固定術,肌肉固定術對骨遠端有損傷,可能造成骨端的過度生長,這是由於骨端組織的生長所致,它導致骨端呈釘尖樣,可能穿破皮膚,造成感染。用骨膜骨皮質瓣覆蓋骨端的方法可以限制骨端不良的過度生長。兒童截肢切斷的神經假如不處理都長成神經瘤,但一般很少引起不適,很少因神經瘤需要手術治療。兒童截肢後的幻肢感常存在,然而很少有煩惱,當截肢年齡較小時,幻肢感模糊不清,很少發生幻肢痛。兒童的小腿截肢殘端脛腓骨不要行骨成形術,即脛腓骨端融合,因腓骨近端骨骺生長長度所占比例比脛骨近端骨骺生長長度所占比例大,如果脛腓骨端行融合後,由於腓骨長的比脛骨長,則晚期可造成脛內翻畸形或腓骨頭向近端脫位。

        兒童對假肢的應用也比成人好,對假肢應用的熟練程度隨著年齡而增加,由於兒童的活動能力強,再加上生長因素,所以假肢可能需要經常修理和調整,接受腔也要更換或安裝新的假肢。

      @@@

      肢體障礙者的心理狀況

      艾德勒( Alfred Adler, 1870-1973)指出生理傷殘狀態對於人格發展的影響,他曾對器官低劣導致自卑感及其補償的努力,做過精闢的分析。

      目前所謂「身因心理學」( Somatopsychology),也特別強調身體特質對於行為適應的影響。例如梅耶遜 (Lee Meverson )指出,各個社會文化環境對於某些身體特質頗加重視而對另些特質加以輕蔑。因此,身體因素不僅代表一種社會刺激,使人造成某種印象而有行為之期待(以貌取人), 而且牽涉到社會地位。

      (1)肢障兒童的人格類型

      面對肢體傷殘所導致的適應困難,他們大致表現著下述人格傾向之一:

      I退隱型---為了減少挫折的情境,有些會極度畏避公開的場合,經過孤僻獨處,耽於幻想的世界求滿足,傷殘狀態被想像成為落難英雄的災難。

      II 侵略型---傷殘原是一種自然恩賜厚薄不平的象徵,所以覺得社會不平,受人輕蔑,乃欲替天行道,伸張正義,以攻擊他人洩憤,因此有些殘童,性情暴戾殘忍,好引衝突。

      III 防禦型---擔心自我貶值,乃掩飾或歪曲殘廢事實,自欺欺人,而其價值體系變成不切實際,與社會體系過度乖離,反而妨礙社會適應。有些甚至會否認自身的殘廢狀態,掩飾其缺陷,而時時處於警戒的緊張狀態中,深恐病態被發現。

      IV補償型---有些一心一意在減輕缺陷,作積極的補償,他們但求恢復正常,犧牲其他生活目標在所不惜。結果為求達此高不可攀的目標,備嚐苦辛,即使終能如願以償,但終究是得不償失。

      V現實型---這是適應的人格。承認其障礙,對前途充滿信心,對克服困難具有勇氣。他們能面對現實,自我評量,設法補償弱點,發揮優點,誠心接受自己,不會感到自卑和焦慮,能過著快樂與自信的生活。

      (2)肢障兒童的心理障礙

      就兒童的肢體傷殘狀態,可能導致的心理障礙,至少有四點值得注意:

      I孤立的狀態---肢體傷殘兒童的孤立一方面是物理空間,因活動範圍狹隘,接觸生活領域有限;另一方面的孤立是心理空間的,例如腦性麻痺兒童,他們大都有感官的缺陷和知覺的偏差,加上語言表達困難,妨礙了和別人的情意交換,在精神上較孤立,在心理空間自我封閉。

      II 自我的貶值--- 艾德勒指出,生理缺陷的人普遍有一種自卑感,雖然它未必是每個傷殘者的人格特質,但無可諱言,由於長久處於依賴狀態,自覺卑屈;又經常處於挫折中,他人好奇注視、冷眼取笑,甚至不合宜的同情心表現,皆打擊其自尊心,此外,生理缺陷而在職業競爭中居劣勢,都足以加重其自卑的心理。

      III 前途的憂慮---由於長期依賴別人的扶持,內心時有缺乏安全感的焦慮,也深知對別人的經濟和精神上是一大負擔。另一方面,他們每有一種獨立的恐懼感,怕離開家庭、父母而失依賴。這種焦慮隨年紀增大而加深,到了青春期而趨於尖銳化,因為他們必須考慮將來職業、婚姻或個人健康問題,而感前途茫茫。

      IV 偽裝的煩惱---在目前的社會觀念裏,生理傷殘通常代表一個人的貶值,即使不受別人蔑視,也不願屈居於傷殘者群中,他們在行為表現上雖盡量掩飾其缺陷,但內心卻未必有常人坦蕩蕩的感覺,因恐被發現。所以他們經常專注於偽飾、防衛,心理上常處於緊張狀態,一旦馬腳露現,則羞愧不已,為此增添無限煩惱。

      以上四點是肢障兒童可能會有的心理障礙,生理傷殘對個人的心理生活的確會有深重的影響(郭為藩,民75) 。
      (2011/04/03 发表)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