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清代相关 ...

  •   【龙袍】
      清代皇帝的便服的衣料多选用单色织花或提花的绸、缎、纱、锦等质地。无论是织花、提花,多采用象征吉祥富贵的纹样。如团龙、团寿、团鹤,寓意“幸福”、“长寿”;蝙蝠、团寿字、盘肠、绶带纹样,寓“福寿绵长”,因蝙蝠谐音“福”、盘肠谐“长”、绶与“寿”同音。再如,用“”字或万年青花与灵芝头组成的纹样称“万事如意”;葫芦颈上系彩带,与“”字合称“子孙万代”文饰,因葫芦是爬蔓植物,连续接果有连绵繁衍子孙,永远不断的意思。
      清代服饰制度还规定,穿不同的服装,头上要戴相应的冠帽。皇帝的冠帽有朝服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冬朝冠面为熏貂和黑狐,夏朝冠面为玉草。皇帝的冠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和行服冠。朝冠有冬夏之分。冬朝冠呈卷檐式,用海龙、熏貂或黑狐皮制成,外部覆盖红色的丝绒线穗,正中饰柱形三层金顶,每层中间饰一等大东珠一颗。环绕金顶周围,饰以四条金龙。金龙的头上和脊背上各镶嵌一颗一等大东珠,四条金龙的口中又各衔一颗东珠。夏朝冠呈覆钵形,用玉草、藤、竹桥编制。其顶亦为柱形,共三层,每层为四金龙合抱,口中各饰一东珠,顶上端一颗大东珠。另在冠檐上,前辍金佛,嵌十五颗东珠,后辍“舍林”,前饰七颗东珠。吉服冠,顶子为满花金座,上端一颗大珍珠。常服冠,黑绒满缀红缨,红绒结顶。
      皇帝穿朝服时要戴朝珠,根据不同的场合戴不同质地的朝珠。朝珠由一百零八颗东珠串成,每二十七颗东珠又用四粒红珊瑚结珠等距间隔出上、下、左、右四部分,其上部结珠呈葫芦形称“佛头”。佩戴朝珠时,佛头垂于背后,用黄绦带连接一组玉饰,称做“背云”。朝珠垂在胸前的左右红珊瑚结珠处,分别饰一两串绿松石珠串,称为“纪念”。朝珠的构成,有着特殊的含义。一百零八颗珠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四个红珊瑚结珠象征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下垂于背后的佛头、背云,寓意“一元复始”,三串绿松石纪念表示一月中的上、中、下三个旬期。皇帝穿朝服时戴一盘东珠朝珠,皇后、皇太后穿朝服时戴一盘东珠外,还在两肩斜挂两盘红珊瑚朝珠,以示身份特殊。皇帝佩戴朝珠,还根据不同的场合戴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祭天戴青金石朝珠,祭地戴琥珀或蜜腊朝珠,祭日戴红珊瑚朝珠,祭月戴绿松石朝珠。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朝珠寓意天、地、日、月,而东珠朝珠作为天地与人间的纽带,为皇帝专用。

      皇帝在穿戴服饰中,腰间都要系相应的腰带,穿朝服系朝服带,穿吉服时系吉服带。朝带有两种,一种用于大典,为明黄丝织带,带上有龙文金圆版四块,中间嵌蜜石、东珠;一种用于祭祀,带上用四块金方版,嵌以束珠及各色玉、石。朝带并有垂带物品,即左右佩盼、囊、隧、鞘刀等。吉服带与朝带颜色相同,形制相似。带上的四块金版嵌珠宝随意,带端的一版角带扣,列左右的二块有环,以佩带玢(音fēn)。带上拴的荷包也格外讲究。满语称荷包为“法都”,是满族人喜欢的饰物。满族旧俗,无论男女,穿长袍系腰带,带上都拴“活计”,荷包是活计之一。它是由满族先世出猎或游牧时随身带的“囊”(一种皮质的饭袋)演变来的,同切割用的鞘刀、点火用的火镰、擦汗用的手帕等同为出猎的必备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游牧、狩猎变为固定的居住与耕种,这些活计就失去原来的意义而变为装饰。清代皇帝的活计更是质地精良,制作精美。在绸缎上绣各种图案,与衣服相配。荷包上绣的纹饰有“五谷丰登”(正月)、“五毒”(端阳节)、“鹊桥仙会”(七月)、“丹桂飘香”(中秋)、“菊花”(九月初九重阳)、“葫芦阳升”(冬至节)、“甲子重新”、“万国咸宁”(大年三十)等,以应节景。

      清代皇帝的衣料由内务府广储司拟定式样颜色及应用数目奏准,对缎匹长阔尺寸、质地、花样、色泽都有明确的规定。如档案中的“敕谕”多次记载要求官局所织缎匹“务要经纬均匀,阔长合适,花样精巧,色泽鲜明”,如质量不合格,需补赔罚奉或受鞭责。内务府画师设计画样格外精心,发往江宁(南京)、苏州、杭州三处织造司分织。江宁织造负责御用彩织锦缎,苏州织造负责绫、绸、锦缎、纱、罗、缂丝、刺绣,杭州织造负责织造御用袍服、丝绫、杭绸等。刺绣由如意馆画工设计彩色小样,经审后,按成品尺寸放大着色发交内务府和江南织造衙门所属的绣作进行生产。

      皇帝穿衣也有不顾典制而随心所欲的时候。按规定,皇帝吉服为最高的等级明黄色,皇子嫔等人的龙袍是香色(秋叶色)。典制中虽然服饰的颜色有等级、身份的差别,但乾隆却明确表示喜欢香色。乾隆十九年(1754)十二月二十九日是除夕,乾隆皇帝要在宫中神祖供像前行辞旧岁礼。是日晚,他照例沐浴更衣。当四执库太监捧出明黄色龙袍时,他却下旨要穿“香色刻丝黑狐面龙袍”。并且说,这件龙袍“着寻常日少伺候,留至每年十二月三十日沐浴后再伺候,以后每年是为例”。如果换了别人,穿着不符合身份的服装,肯定有违制之嫌。皇帝金口玉言,为所欲为,不受制度限制。另外,乾隆皇帝口口声声衣冠服制遵循古礼,可他在许多宫廷绘画中都以汉装出现。他曾说过,他的汉装像不过是“丹青游戏”。宫廷绘画多是写实的作品,水平再高的画家也不敢为皇帝画像张冠李戴。由此可知,宫廷生活往往被政治化,更显皇权的至高无上。

      清宫内设有尚衣监,存放皇帝的袍褂和服饰,又有专门的衣服库,管理皇帝平日常用的服和冠,还有一大群随时侍侯皇帝更换衣服的太监们。皇帝一天之中多次更换服饰,有时一天内更换二至三次。
      清代皇帝服饰制度2

      清入关后,满族生活环境的变化,长袍箭袖已失去实际的作用,再次议论服装改制。清前期的几位皇帝认为:衣冠之制关系重大,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盛衰兴亡。尤其是对定鼎中原的少数民族来说,更是如此。到乾隆帝时进一步认识到,辽、金、元诸君,不循国俗,改用汉唐衣冠,致使传之未久,趋于灭亡,深感可畏。祖宗的服饰不但没有改变,还在不断恢复完善,最终形成典章制度确定下来。
      因此,清代服饰与其他方面相比,满族特点保存的较多。如长袍、箭袖的服装不仅得到保留,还将其定为象征国家最尊贵的礼服,载入清代典章制度中。在隆重的典礼上,皇帝视朝、臣属入朝时所穿的礼服,即为朝觐之服,成为名副其实的朝服了。特别是满族传统服装的箭袖,入关后虽然失去实际作用,但箭袖却作为满族行“君臣大礼”的行礼动作得以保留。箭袖又称马蹄袖,平时挽起成马蹄形;一遇到行礼之时,敏捷地将“袖头”翻下来,然后或行半礼或行全礼。这种礼节在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已不限于满族,汉族也以此为礼,以示注重守礼。因箭袖的这一特殊功能,清代的吉服、便服也都设计了箭袖。即使是平袖口的服装,还要特意单做几副质料较好的箭袖“套袖”,以备需要时套在平袖之上,用过之后脱下。这种灵活、方便的“套袖”还有个美好的名称——“龙吞口”。清代官服的箭袖形式,一直保持到清朝灭亡。
      清代服装在保留本民族传统的同时,也吸收了历代皇帝服装的纹饰——十二章(十二章墨线图)。十二章是十二种含义图案:日、月、星辰(寓意普照天下)、山(高可仰,取其仁德)、龙(能兴云作雨,取其变化)、华虫(取其文采昭著)、粉米(五谷之一,可以养人)、藻(有花纹的水草,取其有纹彩)、火(取其燃)、宗彝(为祖庙尊崇,表示不忘祖先)、黻(黑白两色绣成弓形相背,示见善背恶)、黼(斧头状象征权威)。这些纹饰象征皇帝是大地的主宰,其权力“如天地之大,万物涵复载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囿照临之内”。
      宫中遇有喜庆的事,皇帝万寿正日、皇太后万寿圣节和元旦节令的前后三日,皇帝穿吉服。吉服又称龙袍,上下连属的通身袍,其形式是,右衽、箭袖、四开裾;领、袖都是石青色,衣明黄;通身绣九龙十二章,龙文分前后身各三条,两肩各一条,里襟一条。龙纹间有五彩云;十二章分列左肩为日,右肩为月,前身上有黼、绂,下有宗彝、藻,后身上有星辰、山、龙、华虫,下有火、粉米;领圈前后正龙各一,左右行龙各一,左右交襟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穿吉服时,外面罩衰服,挂朝珠,佩吉服带。清代皇帝的龙袍也有裘、棉、夹、纱等多种质地,适合一年四季不同季节穿用。
      故宫现存皇帝龙袍还有在绣金龙、十二章、彩云之中,加绣双喜字文饰的。在清代典章服饰制度中没有见到文字记载,但它是皇帝成婚时穿用的。按照清代规制,皇帝成婚称为“大婚”,幼年即位的皇帝成年后,要举行隆重的大婚典礼,清早期的顺治、康熙和晚期的同治、光绪都是即位后举行大婚的皇帝。是时,颁诏天下,举国同庆。宫廷内围绕皇帝、皇后的吃、穿、用及洞房陈设等都以龙凤双喜为主要图案。同治十一年(1872)、光绪十四年(1888)晚清的两位小皇帝成婚前,苏州织造定织、绣了一大批龙凤双喜的门帘、床帐。皇帝大婚时穿的龙袍上加绣双喜字样,也是理所当然的。
      皇帝在平常的日子穿便服,又称常服。皇帝在宫中穿常服的时间最多,如经筵、御门听政、恭上尊谥、恭捧册宝等都是穿着常服活动的。常服有常服袍和常服褂两种,其颜色、纹饰没有特殊的规定,随皇帝所欲。但从故宫收藏的皇帝便服的颜色、文饰来看,也都有明显的隐义。清代入关之初,满族贵族喜穿天蓝、宝蓝色衣褂,寓意清淡、明快,“清”与国号同字同音,因此淡蓝、宝蓝、天蓝等颜色成为宫廷服饰中领导潮流的颜色。皇帝的便服也选天蓝色、宝蓝色。故宫藏宫廷画《清康熙读书像》康熙便服像,画的就是年轻的康熙身着宝蓝色便服的写实作品。就连面用明黄或石青色的皇帝礼服、吉服,里衬也用天蓝或月白色。宫廷崇尚蓝色,乾隆、嘉庆朝都有这种颜色的便服。直到道光年间仍为流行颜色。故宫藏《喜溢秋庭》图卷,描绘的就是身着宝蓝色便服的道光皇帝与后妃、子女在御苑内嬉戏休闲,共享天伦之乐。除此以外,皇帝的便服颜色还有象征天下富足、生活红火的木红色、枣红色,谐音“禄”的灰绿色,以及洁净、清爽的姜黄色、浅米色等。

      清代职官
      [编辑本段]清朝官制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的皇帝,总结历史上各朝代的经验,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
      内阁:
      明朝时为了进一步集权而不设宰相、中书省等机构,宰相的权利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来处理国家政务。清朝继承了这一做法,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实权则由军机处掌握,在军机处任职的官员称为军机大臣,统称大军机,军机大臣的僚属称为军机章京,又称小军机。
      中央行政机构: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
      军事系统:
      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权位尤重。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等。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辖;虎枪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
      驻防八旗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将军是满官的称号,战时则任命亲王为大将军。
      绿营即汉兵,驻扎京师的称巡捕营,归步军统领管辖。绿营的建制分标、协、营、汛几级,标又分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军标、河标、漕标等,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八旗驻防将军、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统率。督标、抚标、军标、河标、漕标都是兼辖,实际各省绿营独立组织为提标、镇标,提督实为一省的最高武官,总兵略低于提督。总兵以下,副将所属为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为营,千总、把总、外委所属为汛。
      行宪机构:
      清朝沿袭明代设监察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监察院长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则为总督、巡抚的加衔。
      地方行政:
      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总督、巡抚为掌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布政、按察两使为督、抚的属官。与督、抚平行的有驻防将军和提督学政,不过驻防将军只管八旗驻军;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督、抚相比的。省以下有道的设置,道为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两种,兼兵备衔,另有一些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同知、通判等官,与府平行的有直隶厅,设同知、通判。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丞、主簿等官,与县平行的为散厅,设置同直隶厅。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门机构管理,即土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由军事部门管辖,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长官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也设府、县等,官员称土知府、土知县,通常由少数民族头人担任。
      注:
      1、以上均为正俸,京官例支双俸。又每正俸一两兼支米一斛。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俸米再加倍支给。
      2、王公百官补服均为石青色,朝服、蟒袍为石青色或蓝色。
      3、风宪官(御史)补服绣獬豸。
      4、武官又有养廉银,如提督880两,下至把总100两。
      5、清代官服制度:清代文武百官品服有朝冠、吉服冠、朝服、补服、蟒袍等。品秩差别主要看冠服顶子、蟒袍以及补服的纹饰。朝冠顶珠见上表;吉服冠与朝冠大体相同,冠后插有翎枝,其制六品以下用蓝翎,五品以上用花翎;百官蟒袍,一品至三品绣五爪九蟒,四品至六品绣四爪八蟒,七品至九品绣四爪五蟒;补服,自亲王以下皆有补服,其色石青,前后缀有补子,文禽武兽。贝子以上王亲用圆形补子,其余用方补;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及科道、侍卫等职,均需悬挂朝珠,朝珠共108颗,旁附小珠三串(一边一串,一边二串),名位“记念”。戴法男女有别,两串在左为男,两串在右为女。另有一串垂于背,名“背云”。

      【清朝官级制度】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都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
      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
      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
      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
      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
      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
      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
      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
      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
      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
      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
      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
      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清朝官制  清朝官制(总表)
      文京内官文京外官武京内官武京外官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从一品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使、协办大学士、总督(加尚书衔)、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九门提督)、内大臣。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务府总管、銮仪使、大理院正卿。各省总督、漕运总督、河运总督。八旗护军统领、(左、右)翼前锋统领。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内阁学士、军机处散秩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各部院左右侍郎。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副将。
      正三品 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上驷院卿、大理院少卿、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步军翼尉、各省提学使。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武备院卿、参领。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太仆寺卿、光禄寺卿。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参政道。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侍卫。游击、下五旗参领、协领、指挥同知、宣慰使、土游击。
      正四品 通政使司副使、鸿胪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给事中。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盐法道、副使道。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土都司、兵备道、代本。
      从四品 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光禄寺少卿、国子监祭酒。知府、土知府、都转盐运使司运同、参议道。城门领、包衣护军副参领、包衣骁骑副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各部院郎中、太医院院使、左右庶子、佥事道、钦天监监正。直隶州知州、同知、土同知、顺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监掣同知。步军副尉、步军校。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抚使司同知、千户、宣慰使司佥事。
      从五品 鸿胪寺少卿、各部院部外郎、翰林院侍讲、翰林院侍读、詹事府洗马。各州知州、都转盐运使司副使、土知州。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骁骑参领、下五旗包衣参领。副千户、宣抚使司副使、招讨使、安抚使、长官司长官使、河营协办守备、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 太医院左右院判、内阁侍读、左右中允、主事、都察院都事。京府通判、土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护军校、前锋校、鸟枪步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招讨使司副使、长官司副长官、百户、土千总、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 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土州同、州同、运判、理同。内务府兰翎长、六品典仪。盛京游牧副尉。
      正七品 内阁典籍、主簿、评事、通政使、太常寺典簿司知事、太常寺博士、御医。知县、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土知县、县视学。城门吏、太仆寺马厂协领。把总、土把总、安抚使司副使。
      从七品 五官灵台郎、光禄寺典簿、布政使司都事、翰林院检讨、国子监博士。土州判、州判。七品典仪。卫千总、安抚使司佥事。
      正八品 司务、司库、协律郎、国子监学正、太医院吏目。土县丞、县丞、库大使、按察使司知事、府厅学正、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教谕。外委千总。
      从八品 五官挚壶正、典簿。训导、盐运司知事。委署亲军校、委署护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鸟枪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正九品 主簿、土主簿、土知事、庄头、府厅知事各营兰翎长。外委把总。
      从九品 孔目外郎、司狱、司晨、医士、鸣赞待诏、钦天监博士。仓大吏、吏目、巡检、道府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编外外委。未入流五城兵马司吏目府使、医士、布政使司检校。正术、正科、训术、训科、典术、典科、关厅库大使、驿丞、茶引批验所大使、河泊所大使、道会、道正、京师崇文门关分司副使、州县税课司大使。五城兵司吏目。
      详细分类:
      内阁:
      明朝时为了进一步集权而不设宰相、中书省等机构,宰相的权利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来处理国家政务。清朝继承了这一做法,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实权则由军机处掌握,在军机处任职的官员称为军机大臣,统称大军机,军机大臣的僚属称为军机章京,又称小军机。
      中央行政机构: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
      军事系统:
      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权位尤重。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等。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辖;虎枪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
      驻防八旗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将军是满官的称号,战时则任命亲王为大将军。
      绿营即汉兵,驻扎京师的称巡捕营,归步军统领管辖。绿营的建制分标、协、营、汛几级,标又分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军标、河标、漕标等,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八旗驻防将军、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统率。督标、抚标、军标、河标、漕标都是兼辖,实际各省绿营独立组织为提标、镇标,提督实为一省的最高武官,总兵略低于提督。总兵以下,副将所属为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为营,千总、把总、外委所属为汛。
      行宪机构:
      清朝沿袭明代设监察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监察院长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则为总督、巡抚的加衔。
      地方行政:
      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总督、巡抚为掌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布政、按察两使为督、抚的属官。与督、抚平行的有驻防将军和提督学政,不过驻防将军只管八旗驻军;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督、抚相比的。省以下有道的设置,道为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两种,兼兵备衔,另有一些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同知、通判等官,与府平行的有直隶厅,设同知、通判。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丞、主簿等官,与县平行的为散厅,设置同直隶厅。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门机构管理,即土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由军事部门管辖,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长官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也设府、县等,官员称土知府、土知县,通常由少数民族头人担任。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2章 清代相关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