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第五章 ...
-
我的面馆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开张。只因为我是“黑户”。
去衙门办手续,官府让我报户籍。我谎称自己是别国之人,没有本地户籍,那官员倒是没有深究,但非要让我拿出二十两办户籍。我声泪俱下地把在宫绍辰面前的苦情戏又逼真地演了一遍,本想能让那户吏心软,减免我一些费用,当然全免更好。但不是太管用,户吏只是埋头整理文件。灵机一动,我正色道:“对待异邦友人,你们难道这么苛刻?这实在是有损霖国的名声。为了敝国宽厚之声誉,还是把这二十两免了吧!”
没想到那户吏把桌子一拍,怒道:“本...本...本官...不...不...不吃...吃..这一套!拿...拿...拿..二十两,就...就...就办!不...然,别...开...张!”
说完,户吏擦了擦额头上的汗,不理我了!
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仍然见户吏无动于衷的情况下,我只好乖乖拿出二十两办了个临时户籍,也就是现在的暂住证。
又费了很大的劲儿办理了其他相关手续,一天又过去了,而这时我的怀里只剩下五两银子。
不管怎样,我的“司晓面馆”终于开张了!
我请人在红纸上写了“开业大吉”,贴在门口,又做了块广告牌,立在店门外,本来打算在上面写上“本店今日开业,中午免费品尝”,但考虑成本问题,只好改成“今日开业,中午一律半价,欢迎品尝”。又放了一挂当地的炮竹,算是正式开张了。
中午的生意还不错,客人络绎不绝。晚上更忙了,店内座无虚席不说,还有一些人在店外排队等候。我心里那个美啊,同时考虑雇一个跑堂的帮忙。等过了饭点儿,没几个客人了,我喘了口气,有一搭没一搭地和客人聊着天,听听顾客的建议。从客人口中我了解到他们觉得我做的面味好量足,店面整洁大方,赏心悦目,价格也能接受,有些还希望带一些回家让家人尝尝。我眉开眼笑,并表示本店会一直如此。
一天下来,我数了数柜子里的铜板,共六百个,也就是说我今天卖了差不多三百碗面。换成银子那就是六两啊!考虑到打包的问题,这里没有方便袋,得想个别的办法。哪天去出去转转,看有没有合适的打包容器。可是面馆里不能没有人啊!对,还得找个伙计!
想到这儿,我感觉自己腰酸背痛,真是累啊!想当初,我哪受过这种苦?果然做生意不是容易的。但为了生存,一定要坚持住。迷迷糊糊,我睡了过去。
开业第二天,我在门口贴出了招工广告。到晚上我要打烊的时候,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来到我的面馆前,揭了广告。我看了看他,人还算结实,二十岁左右,长得也不赖,只是左脸上有一道狰狞可怖的斜疤,周身戒备。我不打算接受他,害怕吓着客人。而且像这种人,八成是在江湖上惹了仇家,留着也是个隐患。于是就问他:“这位壮士,小店利润微薄,工钱除了一日三餐,只一文钱,不知你可愿意?”
“愿意!”
还真是惜字如金啊!我不仅腹诽。
“小店想找个能说会道的伙计,壮士还是请回吧!”
少年没说什么话,转身就走。这时,我听见他肚子里发出咕咕地响声。想是饿了吧!忽然就想到自己也是差点流落街头,就喊住了他。
“请留步!你饿了吧?我给你做碗鸡蛋面!”
少年没有言语,拿起抹布就去擦桌子,擦完桌子又把地扫干净。做完这一切后就不声不响地低着头站在一边。
愣愣地看他把活干完,我忽然回过神来,去了厨房。
很久以后,我都会记得他吃饭的样子以及此时的心情。他用筷子小心翼翼地把面条一根根放到嘴里,细细咀嚼,一直吃到最后一根,汤也是一口口喝完,直到见了碗底,整个人也渐渐松懈下来。我呆呆地看着这一幕,渐渐觉得眼睛湿润。这也是个可怜人吧!
这个少年叫东方明月。为了方便,我叫他东方。在征得了他的同意后,让他用一缕头发遮住了那道疤。梳洗过的东方就真的变得像明月一样养眼。自从来到店里,除了告诉我名字,他从未说过一句话,但勤快麻利,就连擀面条也被他包揽了去。
一晃三个月。
我又在同一条街上换了个大点儿的店铺,又让人做了个大一点的门匾挂上去。东方比以前更累了,我实在过意不去,又雇了几个伙计,找了厨娘王婶儿。我让东方做账房先生,自己不放心王婶儿的手艺,兼做厨娘,把把关。
端午节这天不忙,这个时代也过这个节日,出来吃饭的人不多。我闲着没事,想到自从穿到这里,还没四处逛过,就把店里的事交给东方,出去看看。
走在繁华的离都城内,我看什么都新鲜,买了很多东西。快到中午,我在一个小摊前看到一个彩塑瓷娃娃,很是精致。停下脚步,我拿起瓷娃娃,就要问老板价格,忽听背后响起一阵急速的马蹄声,我回头看去,只见一匹枣红马自南向北疾驰过来。人们迅速让出一条道路,此时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儿跑到路中间哭着叫妈妈。眼看着马飞奔而来,所有的人都傻了眼!
瓷娃娃“啪”地摔在了地上。
“啊!”人群中发出一声凄厉的惨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