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初遇同人 ...
-
※从分辨「像不像(还不还原)」开始
当我第一次看到同人文时,那会我用的还是MTK按键手机,整个世界对我来说都是新鲜而陌生的,我甚至不记得那是骗什么同人,只记得当时震惊于“原来还有小说能这样写”。
那时的我还沉迷于日本动漫,特别是少年热血漫,后来不知怎的就知道了晋江(大概是追着一篇未完结的同人盗文,到处找完整版找到了这),自此邂逅了它的同人频道,看了我当时喜欢《死神》同人,特别是一篇冬狮郎男主的同人文。
那文各方面的意难平让我写起了自己《死神》同人,然后邂逅一群写手……但这都是后话了。
犹记得当时的大家很忌讳女主过于全能玛丽苏,我自己对此也有诸多意见和想法,并纠结了自家女主到底是不是玛丽苏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最后才知道这些根本就不重要。
可我那会还不懂,对同人创作的理解还停留在「粉丝出于热爱的动漫人物写的故事」这样浅显的认知上,完全没想到同人文后来会成为我日后生活中如此重要的一部分。
最初阅读时,我像个严格的考官,心里拿捏着以原作为准的「标准答案」,一字一句地核对同人作品中的描写——
这角色这样说话对吗?
人物的行为逻辑(以前的我还不认识这个词,囧rz)在哪?
哪句经典台词有没有被准确引用?
人物关系是否符合官方设定?
女主人设是不是合理?
……
特别是那些没有原创人物的原著向作品,反正就是任何一个细微的出入,都会让我皱起眉头(就是现在的地铁老人看手机表情),并在心里默默打上「OOC(那时好像还没这个英文简写,但就是这么个意思吧)」的标签。
居于这么严格标准,我能看进去的同人文并不多,而且那会特别讨厌耽美同人,因为我觉得它们的原作人物严重崩坏。
以至于我做了同人观文记录,因为我要好好在心里记下这些我能看完的作品。
可即便是这些文,我还是能在它们中找出很多很多不满意的槽点,这也是没谁了。
总之我记录的同时,还对这些作者对原著的还原程度做了自我标准的评判。
理所当然地,那时的我能说出什么像样的准确评价?全是自以为是的自我满足罢了。
为什么是自我满足?——当然是因为觉得能看出这些的自己就很厉害了。【哭笑不得.jpg】
这种近乎偏执的审读习惯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会因为作者写错了角色的行为习惯而愤怒地关掉页面,也会因为时差导致的设定与原著有出入而弃坑写得很好的同人文。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就像个拿着放大镜的侦探,只顾着寻找蛛丝马迹的“错误”,却完全忽略了有爱故事本身的情感与魅力。
转折点出现在我读到某篇设定在原著时间线之外的作品,作者大胆地让主角变换了原著的形象,人物的大部分反应也与我印象中的「标准」有出入。
可奇怪的是,这个故事却让我欲罢不能。
角色们虽然做出了一些「出格」的行为,但他们的选择却意外地合理,甚至让我觉得「对,他确实可能会这么做」。
这里实力点名今何在的《悟空传》,和晋江作者妖舟的《不死》,还有后来才看的,清蒸鱼的《然生记事》!
那次的阅读体验让我开始反思:我是不是太执着于表面的「像不像」了?
同人创作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是完美复刻原著的每一个细节,还是在理解角色内核的基础上,探索更多可能性?
加之自己亦开始了创作,发现人物经常不受我的控制,从而导致很难写下去便坑文了,我才知道不是那些作者“不够认真努力”,而是真的笔力和能力都有限。
何况很多动漫原作后期自己的剧情人设都崩坏了,我才知道“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渐渐地,我的阅读标准发生了变化,不再拿着原著当圣典逐字对照,而是开始关注作者是否把握住了角色的「灵魂」。
一个温柔的角色不一定要时刻轻声细语,但他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应该体现出那份温柔的本质;一个暴躁的角色不一定总是大喊大叫,但他的行为模式应该符合那种冲动的性格……诸如此类等。
这种转变让我发现了同人圈更广阔的天地。
那些严格遵循原著设定的作品依然精彩,但那些在保持角色内核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创新,其内容本身自有逻辑的作品同样令人惊喜。
我开始欣赏作者们的巧思——他们像是拿着原著的种子,培育出了形态各异却同样美丽的花朵。
现在的我依然会在意还原度,但不再将其作为评判作品的唯一标准。
我学会了区分「表面OOC」和「合理演绎」,明白了同人创作的魅力恰恰在于在熟悉与新鲜之间找到平衡。
每次打开一篇新的同人文时,我不再带着挑剔的眼光,而是怀着期待的心情:这次,作者会带我看到这个角色怎样的一面?这个故事会给我怎样的惊喜呢?
……
回望这段心路历程,我意识到最初「像不像」的执念其实是一种过度高捧原作表现,同时为自己的认知与价值观护航。
毕竟在陌生的同人作品世界里,原著是我唯一的参照物。
但随着读写经验的丰富,我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判断体系,也真正理解了同人创作的价值——
不是复制,而是对话;不是重复,而是延伸;不是多此一举,而是对原作故事及人物的爱之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