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三章 ...
-
周瑜一直自认为他并不是太重杀伐的一个人,然而战场上被金戈铁马勾起来蓬勃的果敢和冲动是每个正常的年轻男人都会有的生理反应。在他一支箭把皖城城头举着旗帜的士兵射落的时候孙策正骑着马在离他几步远的地方挥着长刀有条有理的砍杀。
周瑜的一心二用始终体现在种种旁人不能理解的地方。比如在这种生死关头他一个人注视着孙策年轻而有力的美,这个男人带来许多梦想。那时候周瑜不过才二十六岁,他成为整个江东的精神信仰还是很多年之后的事情,但孙策却不一样。再英明神武国士无双总会被一点简单的梦想俘虏,孙策总是一往直前,因为他不曾退缩,所以带来不死的希望。这种希望恰恰是周瑜希望在他平淡如水的青年时代中根植的,所以后来周瑜不愿多说,却不难解释在过去的时光里他究竟是为了什么会为一个男人抛家舍业,不撞南墙心不死。
周瑜夹着马肚。照夜白嘶鸣一声往前踏步。这个时候他和孙策并驾齐驱,身后的战火把天边的云彩染成淡淡金红色。孙策鲜艳的红色披风被大风带起来卷着黄叶迷离住周瑜的眼睛。孙策的长刀刷拉一声横过他的胸口。
有那么一个电光火石之间。
周瑜以为自己会就这么死掉了。在孙策的刀下化作同样的孤魂野鬼,谁的春梦里都不曾出现过的人。周瑜顺着孙策的刀锋看去,敌军的将士半个脑袋滚落在地上缓慢的流出淡黄色的脑浆,随之掉落在泥土上的是他试图刺进周瑜身体的长枪,孙策没有握刀的那只手在周瑜的肩头用力的拍一拍。
所有的担忧都在不须多言的一个眼神里面。于是周瑜点点头驾马转身。周瑜在专心致志的情况下简直是个死神,他的武力值并不见得太高,在他有案可查有据可循的为数不多的几次与孙策的武斗中周瑜总是战败,但是单挑和群殴往往是不在一个维度平面上无法对比的东西。
在周瑜死后有人写诗悼他挥兵不假交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战胜入城的时候周瑜在城外有意识的勒了马跟在孙策身后半步的地方,对于周家的世家公子来说恪守一个副帅的本分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大多情况下孙策对周瑜这般的恪守并没有太多的意识和了解,他只是偶尔停下马,回过头来,等周瑜走上前。他们在过去很多的时间里面总是重复着并肩落后并肩的过程,这种循环让孙策不明所以又以之为习惯。
孙策这个人是矛盾的。每个人都矛盾,只是孙伯符的生性豁达让他的矛盾总是体现在别人体味不到的地方。与低级的士兵席地而坐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也是常事,所以必不会斤斤计较周瑜的守礼或者不守礼,他总是以为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对所有的将领来说都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所以他注定输给周瑜的敏感。
对这两个人来说他们心里面对彼此定义的地位本来就是不一样的。孙策视周瑜为歃血之盟的拜把子兄弟,可出生可入死,可也仅仅就是出生入死。有些人说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可是如果手足太多呢。并不是说孙伯符生性就这般薄凉,而是并非文艺青年的孙策并不曾真正了解到周瑜寄放在他身上的良苦用心,对周瑜来说他希望在孙策的心目当中他与其他人都是不一样的,因为孙策的迟钝并不能了解到周瑜的期望。
但他始终有他的骄傲的自尊。这些孙策不曾了解的。周瑜永远也不会说。
所以当孙策这一次停下马来回头抹掉溅落在周瑜脸上的别人的血液,他的脸庞整个隐藏在他的手掌,孙策感觉到自己掌心里面温热的触觉,他不敢松手,不知道这些是否是周瑜从来不曾暴露在别人面前的磅礴又吝啬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