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1章 ...
-
当时看剧里奔丧那一幕,纵使周都督跌倒在地,或为少主和国太所逼迫,只觉得心寒与不值得,倒未有决绝之感
。直到他领着众将坚定地拱手:“生死无悔,永固江东”,我心头微微一怔,预感不妙。生死无悔吗?为什
么不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什么不是“生死同命”,为什么不是“言听计从,祸福与共”
如今重又读来:“孙伯符,你听着,我生死无悔。”,果不其然,虐甚。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死便可休矣,逝者无论携盛名还是骂名,了却身前事,无牵无负
生死同命——多好的一个表白,总归有人一路同行,哪怕走到生命的尽头
言听计从,祸福与共——更存希冀,不仅有人同行,还能共同分享,还要好好活下去
然而没有一句是这文里的周瑜会情不自禁吐露的
生死无悔——
生,无悔
死,无悔
那么,
生不如死呢,
生死两难呢,
九死一生呢
黄泉碧落,生死两茫茫呢?
是不是还能无怨无悔,
从天堂到地狱,再从天堂到地狱,从被人高高捧奉在神器上,或者坠落到任人碾踏污损的境地,是不是依旧
可以执守着夙愿在无间炼狱中等待烹然一炬的一刻。
生死无悔,是此文里拉开周瑜后半生悲剧的帷幕
陡然想起宝莲灯同人《人生长恨水长东》的经典评论《国士论》,
杨戬和周瑜,同为国士,国士的生命只为守护而存在,虽千难万难亦往矣,我深信不疑。
然而那文里,生死两难的杨戬,少年家变的深刻印记使他把责任全部归咎己身,导致了他过于自虐的扭曲心
理。
《更漏》文里的周瑜,原本并无什么心理疾病,曹操80万大军陈于江上,他照样意气风发,风生水起。孙策
的早亡,虽然同样地给他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然这印记犹如射入坚石的箭,停驻得久了,便一同生灭,
与坚石浑然一体,并无不妥贴之处。直到那个除孙策外生命中最重之人,本来也是最亲之人一寸寸地、狠狠
地、毫无放过一分一毫地撕碎他的尊严、骄傲、荣光和理想。
只有最亲的人才能伤人最深
周瑜临死恐怕仍视孙权最重,因为他是唯一能让江东六郡血脉延续下去的人,而江东六郡是他和孙策一同用
鲜血铸造的家园,
还可能,对于江东的子民和视他若神坻的从军的孩子们的慈悲与怜爱,使他既然都不忍心令手持盾牌为他护
翼的军士的生命流逝在他面前,又怎可能任凭东吴内乱,或任凭他国的铁蹄来践踏自家的田园。
君权神授,所以君主的权力成为了整个国家的意志,无论这君主是昏庸还是明智,是暴虐还是仁慈,是克己
奉公还是恣意妄为,只要无上的君主能留露出一丝一毫的反悔,即便犯下滔天大罪,也是足可一笔钩销的,
而神灵又能奈他何呢,这是封建时代的悲哀,承载着所有士人的悲哀
然仅仅如此,照我原先以为,这文里的周瑜期冀的是君明臣贤的理想国,只是进谏用错了方式,倒也符合封
建士大夫的普世追求,而这种追求的迂腐气息太熟悉不过都不至于能够我觉得值得一评。
可是,我错了,周瑜追求的是和孙策一起一往无前,即使再艰难险阻,再惊险丛生,也是光明璀璨、畅快淋
漓——这更像是水浒,而不像是三国了,不关乎爱情,或者说并不仅仅关乎爱情,更甚者,爱情也仅仅是策
瑜两人纵马河山的一勺佐料而已。所以,江东英杰这种冲破窠臼的英风锐气,当真使得他们与整个历史显得
格格不入。也许,这也就是千百年来,江东英杰即让人心驰神往,又多次遭到质疑、口诛笔伐、污损篡改的
根源所在。蜀有道统,魏有势统,吴惟有一群少年。这样看来,作者虽言《更漏》为小白YY文,仍不失江东当
年风骨。
PS:
咳咳,只可惜额萌不上这个渣权
历史权乱入:我什么时候渣过自家嫂子了?
脑补“公瑾雄烈,胆略兼人”——嫂子太雄烈了,主攻一根手指头都碰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