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古代诗词的发展 ...
-
古代诗词是中华的文学经典瑰宝,它用最精炼的语言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诗歌起源于人类劳动,远古的人们在劳动时,为了协调动作、减轻疲劳而发出的“邪许”的呼声。而“邪许”是模仿劳动时单纯的呼叫声,这也可以说,诗歌的产生源于人类天生的模仿力,用诗歌来模仿人物的心里、情感外界的事物等等。而在不同的社会时期,诗词的结构也会受到不同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有所发展。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文字记载的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先秦时期称为《诗》,西汉时期被儒家奉为经典,始称《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总共305篇。“风”也叫“国风”,是民间地方歌谣;“雅”是周王统治地区的音乐;“颂”有形容的意思,它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由于它们或多或少地反应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在今天看来依然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楚辞》是汉成帝时的刘向所编辑。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而代之以三四言到七八言的参差不齐的形式,这是诗歌的发展也是文学的革新。而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南北合流的文化传统。《离骚》是《楚辞》的重要组成部分,占的篇幅很大。《离骚》是屈原的作品,其形式来自民间,但在诗人手里得到很大的发展。《离骚》基本上是四句为一章,字数不多,语言精炼,但多偶句,形成了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的特点。
在先秦时期,由于各地民风不同,各诸侯国派遣乐官们到下层人民中间进行“采风”,继而出现了“乐府”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到了魏晋时期,乐府诗又作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其主要内容是:反映人民生活苦难,揭露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欺压,官吏的横暴枉法,勒索;以及战争苦难、爱情婚姻等等。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这一特色是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它的高度艺术性主要表现在: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有感情;形式的自由和多样;浪漫主义色彩等。汉乐府诗歌继承并发展了周代民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它更广泛,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对后代诗歌也有其具体、更直接的巨大影响。许多作品都起着示范性的作用。
到了唐代,由于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昌盛和统治者的大力提倡,造成了一个极浓厚的诗歌创作风气,从而使之百年唐帝国成为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初唐时期主要是六朝遗风笼罩文坛,文章以骈丽为主,诗歌也主要是齐、梁宫体诗的延续。如:初唐四杰由于生活遭遇,其作品思想感情与宫体诗不同,所以在诗歌体裁方面有所开拓。陈子昂是初唐时期自觉倡导诗□□新的作家,他以复古为号召,反对齐、梁遗风,以刚健、古朴的诗歌反映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和自己的政治见解,为唐代诗歌的发展初步端正了方向。盛唐是诗歌的繁荣昌盛时期。这个阶段的诗场上作家辈出,流派众多,诗体大备。最主要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这一时期造就了两位伟带的诗人——李白和杜甫。晚唐诗歌,随着国势的衰动乱,风格面貌也有很大的变化。杜牧、李商隐的诗歌,在艺术上有一些新的发展,但无论是何种题材,都有相当浓厚的感伤情调。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在黄巢起义前后写一些揭露社会黑暗的诗篇,继承了白居易新乐府的传统,但感情更愤激,批判的锋芒也更尖锐,从他们的诗里,我们看见了唐朝国势摇摇欲坠的景象。
到了宋代,诗开始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词。词宋词的发展则依赖着音乐的发展,隋唐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和交通贸易的发展,西域音乐及少数民族音乐传入中原,出现了新的音乐形式——宴乐。从当时文人的特点说起,他们比较重个人对国家社会的政治责任和道德义务,而抑制个性的自由发展,自由表露。因而,宋代文人比起唐代文人来思想更成熟、深沉,情感也许更含蓄复杂,但明显缺乏唐代文人那种那种天真直率、舒卷自如,那种浮华怪诞、异想天开等种种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随着沈约声律的开始,诗歌也获得长远的发展,律诗的形成也为词体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在宋代,词的意境,形成,技巧都发展到了鼎盛的时期。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在宋代词人看来,写河可以自然流露。另一方面,由于晚唐词人写作范围不超过一些男女情愫,正好为诗人留下宽广的余地来驰骋他们的才情,笔力。在近古体诗方面,唐代人已经占领了各方面的主要阵地和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后,宋人就难以超越了。因此,词作家的数量虽不能和诗家相比,作品也不比宋诗丰富,艺术上却表现了更多的特色和创造性,所以后人用宋词来代表宋代文学,是因为它具有自个独特时代风格。
继唐诗、宋词之后,另一诗歌体裁——元曲,开始慢慢成为这一时代的主体。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到了明清时期,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巩固中央政权,对封建文人采取笼络和高压的手段,阻止他们进发表政治见解,还大兴文字狱,试图从此镇压文人不满情绪和反抗意识。文人为了免于惨祸,谨小慎微,诗歌发展自然处于呆滞状态。而小说取得发展,还取得一定的成就。自元到近代,诗文与杂剧、小说相比成就都不高。
诗词是一个充满色彩的世界,它既可以让你感觉到诗人丰富的感情变化,又可以让你了解到当时的某些社会生活。它是用来歌唱和吟咏的,这就要求它的音节多样,韵律多变。中国古代诗词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它们自己深深的足迹,它自身的价值,产生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