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一本严肃的书。 ...
(一)
其实在看第一部的时候,我曾以为这仅仅是一本探究世间情感的小说。于是当时我同我朋友说,这是一本既可以当作通俗小说来也读、可以作为严肃文学被讨论、被延伸的书。一切仅凭读者需求。然而第二部立即就告诉我我错了。这本书远比我想象的要来的严肃。它是在拷问人性,它是在拷问历史,它是在拷问这个社会。第二代们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那段过往的历史,而社会又该如何引导人们将纳粹这个章节永恒地翻过?
(二)
此书中,作者施林克用他的冷静敲打着世人的心灵,使读者不得不沉下心来思索其间每个人物背后所隐含的丰富含义。
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少年米夏爱上了长他二十岁的列车售票员汉娜;恋人失踪后他成为了一个反叛的大学生;一个控告法西斯的庭审使得他们再次见面……然而故事越是简单、语言越是明晰,带给读者们的震撼也就越大。
在我看来,这本书之所以优秀,并不是在于它所描述的故事带给了读者多少的震撼;相类似的故事图书馆里多得是。它之所以优秀,是在于它所能够发掘出的阅读中、阅读后的深思。这是一本有力量的书,因为它会在无形中传递给你作者的一些价值观、社会观,而这些潜移默化的改变远比那些直接说出口的直白言论影响深远地多。
同时施林克的句子又是有魔力的,使得我可以跟随着他旁听那些审判、出入施图霍夫的集中营,然后在深深的思考中感到恐惧。旁观了米夏麻木不仁的那段日子,也感受到了情感重新回到他身上时的感觉。我甚至觉得自己清楚地体验到了该冷而不冷的剥离感。
(三)
有时候我会在想,如果十五岁的米夏没有遇到三十五岁的汉娜,那么他之后的几十年会是如何呢?他的生命依旧会有如今这样的深度么?然而人生没有如果,更何况这是一个早已被作者设定好了的故事,是这本小说存在的意义。之后所有的反叛、麻木、迷茫……都是在故事刚开始的时候就在那儿等着了。不早也不晚,它就在那儿。于是少年米夏就这样长大,带着我们走过这一趟拷问之旅。
故事的最后,汉娜的死来得那么自然,就好像谁都知道会是这么个结局似的。小说都是这样的,不是么?然而,这两行字:
“第二天一大早,汉娜死了。
在天色微明时分她上吊死了。”
还是给了我不小的惊讶。
(四)
施扎纳茨说:“《朗读者》属于‘令人难以置信的一生忏悔’。”或许吧,正是这样一种深省的力量,使得我决定一夜将其读完。
(五)
还是想说点题外话:什么时候中国也能有自己的严肃文学?
不必是像《朗读者》一样的。这是德国文学,不是中国文学。我们需要的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严肃文学,就像百余年前那样。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如此地羡慕德国民众,因为他们可以读到众多像《朗读者》这样的当代严肃文学。然而,走进我们的书店又是怎样一幅景象呢?网络小说和校园言情永远都在最显眼的位置,占据着满满的几个展柜。
我不是说它们不好。我也看校园言情,也写网络小说。只是我一直坚持的是,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文学,都应该有点积极向上的意义。它不一定要完美,不一定要有很深奥的哲理、很高尚的情操。但是它至少要能够温暖一个寒冬夜行人。或者,至少要试图这么去做。
至少,三纲要正。
(六)
最后,感谢译者,钱定平先生。
额。主要是我一直在看小说。然后更不出了。T.T。
但是不是写来充数的啊我是认真写了的啊~~~嘿嘿。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一本严肃的书。
下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