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清朝时,政府对天花疫情是高度重视,且恐惧的。小小的天花病毒,始终是大清朝的心腹大患。为防天花,满族人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避痘制度”。他们的第一招,是逃避。比如,遇有痘疫流行,满族人一般都不前往公众场所。即使遇到重大的国家庆典,如正好发生天花疫情,即使是皇族,只要是未曾出痘的,都可以回避缺席。比如1631年正月,皇太极长兄大贝勒代善第五子巴喇玛染天花而死,皇太极、代善与诸贝勒们,就没敢亲临治丧。
其次,是隔离。满洲治下的八旗军民一旦患上痘疫,即被强行驱逐远离都城。满族人对皇族的规定尤为详尽,已出痘和未出痘的皇族不得共聚一处。凡是未出痘者患病,须九日后方可探视。
顺治最宠爱的董鄂妃感染天花死亡。三四个月后,顺治感染了天花,自知不起,选定了自己的继承人。一位皇帝不幸因天花而毙命,另一位皇帝却幸运地因天花而即位。
清王朝立储的考虑,实际与当时的中国民间观念是相通的。在当时民间甚至有俗语说:“生了孩子只一半,出了天花才算全”——可见天花危害之严重,也可见,当时天花的危险,主要是针对于孩子。有研究者估计,如果孩子得了天花,有三分之一的人活不下来,而活下来的,则都对天花有了免疫力。
康熙在太医院下专门设痘诊科,广征名医,在北京城内设专门的“查痘章京”,负责八旗防痘事宜。他还兴建了历史上最有名的避痘所——承德避暑山庄,作为皇族幼童专门的庇护地。康熙十七年,皇太子胤衤乃出痘,当时正值吴三桂等三藩叛乱的紧要时刻,但康熙为护理太子,竟然连续12天没有批阅奏章。
太子出痘期间,候选知县傅为格照料有功,被提升为武昌通判。两年后他奉召进了京。这个傅为格,后来成了防治天花史册上的一个关键人物。
傅为格懂得种痘之术——这正是当时一种先进的天花治疗方法。
这种起源于南方的民间种痘法,又叫吹鼻种痘法,最早起源于明朝隆庆年间,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叫旱苗法,一种叫水苗法。所谓旱苗法,就是把天花患者的痘痂取下磨成细末,加冰片、樟脑吹入种痘者鼻中;水苗法则是把患者痘痂用人奶或水稀释,植入种痘者鼻中。种痘法使种痘者轻微染上天花症状,然后出天花,再通过中医精心护理,使他们安全经过天花期,种痘者就会对天花有了免疫力。
尽管这种“种痘法”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甚至可能导致病人死亡,但康熙仍然命傅为格在皇子们中开始了种痘试验。从此,皇子种痘防天花也作为制度正式确立下来。
由于种痘,自康熙二十年以后出生的20位皇子有17位健康长大——而此前的15位皇子长大成年的仅有7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