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1章 ...
-
一口气终于看完了上部,血雨腥风的天京之变后,是出奇的安宁。十余年的太平天国走到了它生命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生或者死,对于普通人而言都是无法选择。许多年里,那些注定了要被划入死籍的人还是会一如既往的生活下去,等待一个他们所期望的,幸福平安的明天。
于是在下部的开头,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充满着苍凉悲壮的新年,不知道,那是否也预示着,太平天国的明天。
只是,即使是升了天国,天国里,又是否真正有太平?
好了,煽情完毕,回到小驴的正文。
作为一篇小说而言,最关键的两个要素,一是故事情节,一是人物形象。于故事情节而言,文章的开始的确很奇妙。回忆与现实的穿插,推动情节一步一步的展开,在回忆里所穿插的李秀成,郜永宽和谭绍光的一言一行,使整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有了一种温馨而悲壮的感觉。
“那时候,郜永宽站在李寿成左边,而后来在苏州被郜永宽杀掉的谭绍光便站在他的右边。两个少年如同两株早春里的杨树衬托着后来的忠王。”因为这句话,我喜欢上了那个叫做李秀成的少年,也喜欢上了这幅温馨的,宁静的画面。这画面在往后的腥风血雨里,显得更加的叫人怀念。
应该说,李秀成是全文里给我的第一个惊喜。虽然在上部里,他的出场真不算多。但是这个人的珍贵,在于一点一滴的细节。和陈玉成一出场便无比抢眼的形象不同,他的出场,是充满着人文关怀的。润物细无声,忠王是大地,无时无刻不在人们的生活中。以宋淑常的出面打头,以郜永宽和谭绍光为铺垫,然后才是他本人。让饭时的体贴、讲道理时的口讷、挖塘时的朴实,他的女儿议论中出现的“爹爹在雪天将衣服让给别人”……诸如此类。乱世的人都是身不由己的,也因为身不由己,往往为了性命而自私,于是,在那个人命如草的乱世,他的这些温馨的行为,充满了人文的关怀和力量,让人无比的怀念。
许多时候,我会不由自主的拿他和北宋时候的范纯仁相比。毫无疑问的,他是一个比范纯仁更悲剧的角色,因为范纯仁这一生,虽然在新旧两党中不断调停,白头终老,但他到底也是赢得了新旧两党的尊敬。而李秀成不一样,他这一生,生前遭受猜忌,死后一世骂名。他的每一个选择都无人能够理解,人们将他的自述奉为太平天国的真实蓝本,却没有人真正能够明白,当他在监狱中的时候,是抱定了怎样坚定的信念,才能够写出如此的作品。
所谓字字是血,大约便是如此。
在太平天国里,他是真正的孤独者。书中在开始的时候有一个细节,说是做礼拜讲道理的时候,众人都是热血沸腾的,而唯有李秀成是冷静的,理智的。
热血或可一时冲动,而长久谋划的事业,却需要冷静与理智。因此,李秀成可以说是太平天国的目光比较长远,思考得也比较深刻的人之一。比起洪仁玕那虚无缥缈最终跟没无法实行的《资政新篇》,李秀成的许多制度与作为,反而更加切合实际。
这在整个似乎一直在做梦的太平天国里,他是一个另类。
很多时候人们说,太平天国不缺实干家,从早期的冯云山,杨秀清,到晚期的陈玉成,都是实干家。他们并没有多么高深的理论支持,但是却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了出来。但是李秀成不一样,李秀成,他是梦想家。
我不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但是我却要说,李秀成,是真正的实干家。因为他的目光太长远,思虑太深邃,使得人们都只看到了他描绘中的梦想的一面,而忘记了,他一直也在亲手经营着自己的梦想。
我突然间很期待他在下部里的出场,特别是,当女主怀着那样的希望,却听到了他在监狱中写自述时候的反应。
第二个给我惊喜的人物,是韦昌辉。在很多书里面,韦昌辉几乎是天京之变的罪魁祸首,是被千人践踏,万人唾骂的对象。但是这本小说里,小驴描绘出的,是另一个完全与众不同的北王。无论挂在嘴上不离口的“小弟肚肠嫩”,狠心五马分尸自己的哥哥的韦昌辉,还是后来那个有意无意都在模仿杨秀清,杀了石达开全家的韦昌辉,他的所作所为,却让人感到的是同情——是的,虽然他的行为让人背后直冒冷汗,可是这个人,却在内心中一步一步的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了,最后天京之变,落到如此凄惨的结局时,他竟然不愿意出外降清,宁愿去翻墙偷吃坟前的祭品。
至始至终,他对太平天国的忠诚与热爱,其实是毋庸置疑的。韦昌辉的形象,正好比西汉时的主父偃,动机似乎正义,哪怕是杀人,都是杀得理直气壮,可是到最后,落魄至万人唾弃的地步,对天国居然还是无比忠诚,结局的部分,他的孩子指着他骂,我不知道那时候北王的心中是如何感想,或许在那一瞬间,他是否也想起了当年翼王府里,那个被他亲手摔死的义子?
至于文中的女子,可说的地方也也多,限于篇幅就不多说了。譬如轻舟,譬如苏三娘。不过容秀做为女主角,思想言行太过于穿越,反不及其他人生动立体,似乎她的出现,就是为了推动情节而用的,他是线索人物,却不是灵魂人物。而那一对世人口中的神仙眷侣,石达开与黄惠卿,于我看来,石达开比起黄惠卿,逊色了不知多少倍。翼王娘是个外柔而内刚,颇具英气的女子。最后一场韦昌辉屠杀翼王府的时候,我所看到的,是一个“虽千万人,吾亦往矣”的背影,可惜那背影,却是如此的娇弱。那时候,我甚至于在怨念石达开——你不是羽翼天朝吗?那么,你的羽翼为什么连身边的人都保护不了?却还需要身边的人以死来保护你?
翼王啊翼王。官场本就是一个泥潭,而当官是一门专门和烂泥巴打交道的学问。可是你呢?你们这些所谓的君子,所想着的,就是只要让自己干干净净。那些直面困境的勇气,你,反而不如你的王娘。
我从来不曾怨过你拉起大旗一走了之,因为那是洪秀全有错在先,你的离开,或许可以开创另一个天地?
我也从来不曾胡乱猜测过你到底有无真的参与天京事变。因为那时候的局势,或许真的是你无法控制。
可是,在天京事变之前,与之后呢?这么多年来,同样是太平天国悲剧的英雄,我同情你,但是,却尊敬并敬仰着冯云山。这便是你与南王的差距。
因为南王当年纵然被排挤,赐谷王家走到如此的地步,他自己可以离开权利中心,可以从第二位下降排到西王的后面,却会用最后一次力量去让其他人依然团结,一往无前。而翼王啊,我看不到你为了弥合杨秀清与韦昌辉之间的裂痕而所做的努力。我能够看到的仅仅是……你,率军远走了,你离开了权利中心的南京,独自去开创新的世界,将南京城留给了杨秀清和韦昌辉去勾心斗角。
所以千百年以来,我欣赏你的才华与能力,却始终觉得你的身上,缺少了那种“虽千万人,吾亦往矣”的气概,与为了大局自我委屈的魄力。你是一个悲剧的英雄,却不是一个值得已死相随的领导。但奇怪的是,这种气概,你不曾有,黄惠卿却有。于是我爱慕你的王娘,愿意守望着她,直到永远。
至于一开始就光艳照人的陈玉成,真是很像当年的霍去病,只是有句话说得好,刀子能用就行,磨得太快了,用起来是顺手,可是却难以长保。于陈玉成而言,也是如此。他是个黑白分明的人,也是个过于一帆风顺的人。甚至于说,他是洪秀全政权的牺牲品,因为他的存在,救了洪家,毁了陈家。
人年少的时候是可以鲜衣怒马逞风流的,也是可以恣意飘摇论江山的。他们充满的生机勃勃的希望,生动了那片死气沉沉的土地。
他的光芒太耀眼,所谓绝艳易凋,□易碎。太过锋芒出色的人,终于要被老天所妒。于是他死了,成也安庆,败也安庆。
我不知道庐州城里,自知走向绝路的英王是否会听到,老天爷的叹息。
陈玉成死时年仅二十六岁。
本来计划长篇大论的吐槽一番,突然接了个电话,电话回来一下子不知道应该写什么了,于是就此结束。待小驴写完下部,我再来继续这篇跑题万里东拉西扯的读后感吧。
最后,以两三年前写的几句话,作为对那个叫做李秀成的将领,最后的仰望。
献给忠王
你的名字,在重重泥沙之下……
岁月如梭,时光一刀一刀在汗青上刻过。
我跨越洪荒岁月仰望着你,
你背后飞扬的月光,艳艳如火。
“忠王在,希望就在!”
当年每一个人都这样说。
于是这希望,因为你而陨落。
无人能解,无人能懂。
天京城头,哪里有六朝的故国?
背负百年来无人理解的选择,
重重泥沙之下,我在寻找失落的传说。
有一种希望,叫做相忘江湖;
有一种绝望,叫做矛盾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