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3、黑米酒香 ...
-
《黑米酒香》
第一章归乡的种子
赵冬冬站在洋州城古老的石桥上,望着汉江泛起的金色涟漪。三年前,他怀揣着年轻人的梦想离开这座小城,前往上海这座繁华都市。如今,他带着一身疲惫和满脑子新点子回来了。
"冬子!"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赵冬冬回头,看见发小张强骑着辆破旧的三轮车停在他身边,车斗里堆满了新鲜的蔬菜。
"强子!"赵冬冬用力拥抱了这位儿时的伙伴,"我回来了!"
张强拍着他的背:"听说你在外面混得不错啊,怎么突然回来了?"
赵冬冬从背包里掏出一瓶黑褐色的液体:"尝尝这个。"
张强疑惑地接过瓶子,拧开盖子闻了闻,一股醇厚的米香扑鼻而来。他小啜一口,眼睛立刻瞪大了:"这...这是酒?"
"黑米酒,用我们汉江的水酿的。"赵冬冬眼中闪烁着光芒,"我在大城市发现,有机食品和特色农产品特别受欢迎。咱们洋州的黑米和牛肉都是上好的原料,我想..."
第二章创业的萌芽
赵冬冬的有机食品公司很快在洋州城郊租下了一间旧厂房。厂房原是家倒闭的酱菜厂,红砖墙上爬满了常春藤,院子里还有一口老井。
"冬子,这地方不错啊!"张强环顾四周,"就是有点旧。"
赵冬冬却眼睛发亮:"这才有味道!我们要的就是这种古朴的感觉。"
他请来了村里酿酒最好的王师傅,两人开始研究黑米酒的配方。王师傅是赵冬冬父亲的老朋友,年轻时在国营酒厂工作过,后来退休回村养老。
"冬啊,这黑米酒酿起来可不容易。"王师傅皱着眉头,"黑米比白米难发酵,温度控制不好就容易酸。"
赵冬冬擦擦汗:"王叔,您可是咱们这儿的老手了,一定有办法。"
第三章试酿的艰辛
最初的三个月,赵冬冬和王师傅几乎吃住都在厂房里。他们尝试了各种配方和工艺,记录下每一个细节。
"冬子,你看这酒曲。"王师傅举着一个陶罐,"我特意从老家的酒曲厂要来的,已经用了三十多年了。"
赵冬冬凑近闻了闻,一股淡淡的甜香:"王叔,这次一定能成!"
然而,第一批酒酿出来时,味道却有些发苦。赵冬冬没有气馁,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是发酵温度控制不当。于是,他们重新调整了工艺,严格控制每个环节的温度。
第四章初尝成功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第一批成功的黑米酒终于酿成了。赵冬冬小心翼翼地品尝了一口,醇厚中带着一丝甘甜,还有黑米特有的香气。
"成了!"他兴奋地跳起来。
张强也辞去了城里的工作回来帮忙:"冬子,你这酒真有特色,咱们得好好包装一下。"
他们设计了古朴的陶瓶包装,瓶身上刻着汉江的图案,还请当地书法家题写了"汉江黑米酒"五个大字。
第五章市场的考验
第一批黑米酒上市后,反响出奇的好。赵冬冬通过在大城市积累的人脉,开始将产品推向全国市场。
"赵总,这是最新的订单。"销售经理小李递上一叠文件,"北上广的客户都特别喜欢咱们的黑米酒,尤其是这个礼盒装。"
赵冬冬看着不断增长的订单,既高兴又担忧:"产量跟得上吗?"
"王师傅已经带了好几个徒弟,24小时轮班生产。"小李说,"不过..."
"不过什么?"
"有家叫'汉江春'的酒厂也开始生产类似的黑米酒了。"小李压低声音,"价格比我们低不少。"
第六章品质的坚持
面对低价竞争,赵冬冬没有选择降价,而是决定坚持品质。
"我们要做的是高端有机黑米酒。"他在员工大会上说,"每一瓶都要保证是最好的品质。"
他亲自把关每一个生产环节,从黑米的种植到酒的酿造,严格遵循有机标准。同时,他注册了"汉江黑米酒"的商标,开始打造品牌。
"赵总,'汉江春'的黑米酒被查出有添加剂。"一天,质检部门的老周带来消息,"媒体已经报道了。"
赵冬冬没有幸灾乐祸,反而感到一阵悲哀:"都是老乡,何必呢..."
第七章新的征程
随着"汉江春"事件的发酵,赵冬冬的黑米酒销量大增。他决定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开发黑米牛肉等新产品。
"冬子,你真行啊!"张强看着新建的厂房感慨道,"三年前谁能想到,咱们这小地方的黑米能卖到全国去?"
赵冬冬望着汉江,江水静静流淌:"强子,这才刚开始。我们要让全世界都尝尝洋州的味道。"
夕阳下,新建的厂房反射着金色的光芒,一箱箱包装好的黑米酒正被装上卡车,运往全国各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酒香,那是梦想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