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1、新教材里的育人密码 ...
-
新教材里的育人密码
九月的阳光斜斜切进希望高中的校长办公室,落在红木茶几上那摞烫着银边的教材上,折射出细碎的光。屈春芽将第四杯茶推到李娟娟面前时,指尖不经意蹭过教材封面的"核心素养"字样,这动作让原本正翻看会议纪要的李娟娟抬起了头。"李校长,今天不聊升学率,咱们先说说这些书。"屈春芽的声音里带着熟悉的干脆,作为市教育局分管基础教育的领导,她每年要走访几十所学校,但希望高中总能让她多坐一会儿——这所城郊中学的升学率不算顶尖,可学生眼里的光却格外亮。
李娟娟放下钢笔,指尖轻轻叩了叩茶几上的教材。封面上的校名还是临时贴上去的,油墨味混着旧办公室特有的粉笔灰气息,形成一种奇妙的熟悉感。"屈局,上周教研会还在说老教材跟不上时代,您这真是雪中送炭。"她笑着说,目光却被语文教材目录里的《觉醒年代》节选吸引住了。屈春芽顺着她的视线看去,嘴角扬起弧度:"不是简单换书,是换思路。你看这历史教材,特意加了本地纺织厂的工业化历程,学生们能去厂区实地调研;思政课本里有《第二十条》的案例分析,比干讲法条管用多了。“她随手翻开数学教材,里面用社区垃圾分类的数据设计了统计题,"这就是要让知识从课本里'走出来',接上地气。”
李娟娟忽然想起上周听的一节物理课,老师讲电磁感应时,学生们盯着公式昏昏欲睡。她快速翻到新教材的物理分册,法拉第实验的配图旁竟附了本地新能源企业的光伏板原理示意图,还留了空白让学生记录生活中的电磁现象。"以前总说教学质量要提,但老盯着知识点抠,越教越死。"她摩挲着书页,"您这是要让老师从'灌输者'变成'引导者'啊。"屈春芽点点头,从公文包里掏出份调研笔记:"上个月去漳州调研,有所学校把校友的兴学事迹编进校本教材,学生的归属感一下就强了。咱们希望高中周边有老工业区、非遗工坊,这些都是活教材。
窗外传来下课铃,一群学生抱着篮球从楼下跑过,笑声撞在玻璃上碎成一片。屈春芽朝窗外瞥了眼,话锋转得轻柔:"去年教育局搞过次匿名调查,不少高中生说'学习像完成任务'。咱们搞教育的,不能只教知识,得教他们怎么做人。"她翻开思政教材,里面设计了"校园微治理"项目,让学生模拟解决食堂排队、社团经费这类实际问题,"你看这问题链设计,从'为什么要参与治理'到'怎么落地执行',层层递进,就是帮他们搭思维脚手架。"李娟娟忽然想起自己的女儿,高二时总抱怨思政课枯燥,要是当年有这样的教材,或许孩子对社会的理解会更深刻。
"但老师们怕是要犯难。"李娟娟说出了顾虑,"老教师习惯了照本宣科,新教材要做项目、搞跨学科,他们未必接得住。"屈春芽早有准备,从文件夹里抽出培训方案:"教育局已经安排了系列研修,下周先组织骨干去开平的学校取经,他们搞'五项工程'时总结了不少经验,比如怎么让课堂活起来、让老师动起来。"她顿了顿,指尖划过方案上的"名师结对"字样,"咱们市的特级教师会分片蹲点,你们学校优先配语文和思政的指导老师。"李娟娟松了口气,拿起笔在方案上圈出重点,笔尖在"重实效、显特色"几个字上停了许久。
办公室的挂钟敲了十一下,屈春芽起身准备走,却被李娟娟拉住。校长从抽屉里翻出本厚厚的周记集,里面是学生们对"理想"的作答,不少人写着"不知道要做什么"。"您看,这就是我们的痛点。"李娟娟的声音有些沉重,"教学质量上去了,可学生没方向,照样不行。"屈春芽翻看着眼眶发热,有个男生写道"想当环保工程师,但不知道要学什么",字迹稚嫩却透着迷茫。她忽然指着新教材里的"职业体验"模块:"下周我让人送些企业名录过来,咱们组织学生去参观新能源厂、社区服务中心,让他们亲眼看看知识能变成什么。"她想起漳州那所学校的做法,把企业家请进课堂,比讲一百遍"奋斗"都管用。
走到楼下,屈春芽被宣传栏里的照片吸引住——那是去年学生们去敬老院服务的合影,一个个穿着校服,笑得格外认真。"李校长,"她回头说,"新教材里有篇关于志愿服务的课文,正好能和你们的实践活动结合。"李娟娟点头,忽然想起什么:"对了,我们打算建个'校园故事馆',把往届学生的成长故事放进去,就像广兆中学那样,传承点精神力量。"屈春芽眼睛一亮:"这个好!把本土的红色故事、匠人事迹也加进去,让学生知道脚下的土地藏着多少力量,这比单纯讲爱国更实在。"
送屈春芽上车时,李娟娟手里的教材被阳光晒得温热。看着车子驶远,她忽然掏出手机给教研组长发消息:"下午开紧急会,全员研究新教材,重点谈怎么结合校情做教学设计。"消息发出的瞬间,有风吹过,掀起教材的扉页,露出编者的话:"教育是让每个生命笑着生长,让每个灵魂都有方向。"李娟娟想起屈春芽说的话,教学质量和思想素质从来不是两张皮,就像这新教材里的知识与实践,终究要拧成一股绳,才能托举起孩子们的未来。
回到办公室,她翻开语文教材的第一篇课文,正是鲁迅先生的《热风》节选,"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字句旁,编者特意留了批注栏,写着"你的光可以照亮什么"。李娟娟拿起笔,在旁边轻轻写下:"先照亮课堂,再照亮成长路。"阳光透过窗棂,在字迹上镀上金边,仿佛预示着那些即将在新教材陪伴下绽放的青春,终将拥有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