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15岁 ...


  •   初三的秋天来得早,刚入九月,风就带上了凉意,把教学楼外的梧桐叶吹得簌簌响,却吹不散教室里凝滞的空气。那空气里总飘着粉笔灰和试卷油墨混合的味道,还有讲台上老师反复强调的“倒计时”,一层一层压下来,压得人连呼吸都觉得沉。

      我坐在书桌前,台灯是暖黄色的,却把数学卷子上的辅助线照得格外刺眼。最后一道几何题,我卡了整整四十分钟。草稿纸上画满了歪歪扭扭的三角形,铅笔印涂了又改,改了又涂,最后连自己画的辅助线都认不清了。窗外的夜很静,只有时钟滴答滴答地走,像是在数着我剩下的时间。委屈突然涌上来,没忍住,眼泪“啪嗒”一声,砸在了“求证全等”那四个字上,晕开一小片墨渍,像给这道无解的题,又添了一笔无解的愁。

      那天晚上,我第一次点开了班级群公告里附带着的匿名学习群。群名很直白,就叫“中考高考互助群”,里面安静得很,只有零星几条问“历史作业最后一题答案”“物理卷子第三页有没有印错”的消息,很快就沉了下去。我对着屏幕犹豫了很久,手指在相册里那张拍好的几何题照片上划来划去,最后咬了咬牙,把照片发出去,又敲了一行字:“有没有学长学姐能讲讲这道题呀?麻烦了。” 发送键按下去的时候,手指都在抖,怕没人理,更怕有人觉得“这题都不会”。

      十分钟像一个世纪那么长。我盯着群聊界面,刷新了一遍又一遍,就在快要关掉窗口的时候,一个头像突然跳动起来——是个蓝色星球的头像,背景是深邃的夜空,星球上有几道浅浅的光环,很干净。他私戳了我,消息很简短,只有六个字:“哪一步卡壳了?”

      我盯着那行字,愣了愣。不是居高临下的“这题很简单”,也不是敷衍的“自己翻书”,而是问我“哪一步”。心里好像松了口气,指尖在键盘上敲得很慢:“辅助线不知道怎么画,好像缺个条件,怎么都找不到全等的条件。”

      他回得很快,几乎是我刚发出去,对话框就跳了出来。但他没直接给答案,而是拆成了两步问我:“先看一下AB和CD的关系,题目里说AB平行于CD对不对?再试着连接AC,能不能找到隐藏的对顶角?”

      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草稿纸上按他说的画。笔尖刚触到纸,还没来得及描出AC的线,他的消息又跳了出来:“别急,慢慢来,我等你。”

      那六个字,像一颗小石子,轻轻落在我心里的湖里,漾开一圈圈的涟漪。我放慢了笔速,认真地看AB和CD的位置,再连接AC——果然,角BAC和角DCA是对顶角!刚才怎么就没看见?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推,全等的条件很快就凑齐了。我兴奋地打字:“找到了!是不是用AAS证明?”

      “对,”他回,“接下来试试第二问,把刚才的结论代进去,会不会简单点?”

      那天晚上,他陪我解了三道题。从几何到函数,每一道题都没直接给答案,总是先问我“卡在哪”,再一点点引导我往对的方向走。最后一道题结束时,电脑右下角的时间已经跳到了十一点半。我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打字说:“谢谢学长,耽误你这么久,太麻烦你了。”

      他回了句“不客气”,然后补了一句:“我叫季子攸,高三的,以后有题可以直接问我,不用在群里等。” 末了,又加了一句:“早点睡,题目明天我教你,熬夜对脑子不好。”

      我盯着“季子攸”这三个字,看了很久。季、子、攸,每个字都很温柔,像他说话的语气。又反复读了几遍“早点睡,题目明天我教你。”
      我把他的备注从系统自动生成的“蓝色星球”改成了“子攸”,改完又觉得太亲近了——我们才认识一个晚上,他是高三的学长,我是初三的学妹,这样叫会不会太冒失?手指悬在屏幕上,犹豫了半天,最后还是没改回去。只是把聊天框往上翻,从他问我“哪一步卡壳了”开始,从头看了一遍我们的对话,每一句都看,直到眼睛有点涩,才关掉电脑,躺下的时候,嘴角还忍不住往上翘。

      那之后,我的学习生活里,多了一件雷打不动的事——每天晚上九点,准时找子攸问问题。

      他从不嫌我烦。有时候是很简单的一次函数图像题,我自己都觉得问得幼稚,他却会耐心地讲两种解法,一种用公式,一种用图像平移,还问我“哪种更懂”;有时候我因为模拟考砸了,数学只考了七十多分,在消息里带着哭腔打:“学长,我好像学不会数学了,我是不是很笨?” 他不会说“加油”“你可以的”这种空泛的话,而是隔了几分钟,发过来一张照片——是他自己的错题集,纸已经有点黄了,上面用红笔写着“高一第一次月考,数学58分”,字迹和现在一样工整,只是旁边画了个小小的哭脸。然后他打字:“我以前比你还差,第一次月考完,我也觉得自己学不会数学,后来每天晚上多做两道题,慢慢就好了。你比我当时聪明,慢慢来,别急。”

      我开始期待每天晚上的九点。放学路上会抱着手机,反复想今天要和他说什么——是说今天的晚霞很好看,还是说物理老师的课讲得太无聊?写作业的时候,会故意留一道题,不是不会,是想等晚上问他,就想听他说一句“慢慢来”,就想多和他聊一会儿。甚至在数学课上走神,盯着黑板上老师画的函数图像,都会想起他讲题时的语气,清清淡淡的,像秋天的风,不冷,却让人很舒服。

      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他:“学长,你高三那么忙,为什么愿意花时间陪我聊天呀?你明明可以自己刷题的。”

      他隔了很久才回,消息框上的“正在输入”闪了又闪,最后发来一句:“因为你说话很有意思,像我妹妹小时候,总喜欢讲些小事情,很可爱。”

      “像我妹妹”。我盯着这四个字,心里有点涩,像吃了颗没熟的橘子。原来只是“像妹妹”。可转念一想,又忍不住笑——至少,我在他眼里,是“有意思”的,是“可爱”的,不是那个“连几何题都不会”的笨学生。

      聊天框里的消息一条接一条,我抱着手机,手指在屏幕上敲得飞快,生怕错过他的任何一句话。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键盘上,银白色的,很温柔。我突然觉得,初三的压力好像没那么重了。那些密密麻麻的试卷、没完没了的模考、老师嘴里的“倒计时”,因为有了屏幕那端的子攸,好像都有了一点盼头——盼着晚上九点,盼着他的消息,盼着能多和他说说话。

      我不敢告诉他,我偷偷存了他发过来的那张错题集照片,找了家打印店打印出来,夹在数学书最厚的那一页里,每次翻书看到,就觉得有了力气;不敢告诉他,我把他说过的“慢慢来”写在便利贴上,贴在书桌前的墙上,抬头就能看见,做题做不下去的时候,就盯着那三个字看;更不敢告诉他,每次点开聊天框,看见备注里的“子攸”两个字,心里那种又甜又慌的感觉,是15岁的我,第一次懂得的心动。那心动很轻,很软,像天上的云,碰不到,却总能看见。

      有天晚上,作业写得早,离九点还有十分钟,我就主动找了他。没问题,只是好奇:“学长,你高考结束后,会去哪里呀?想去哪个城市上大学?”

      他回得很快:“想去南方,比如南京或者杭州,听说那里有很多树,冬天也不冷,不用穿厚厚的棉袄。”

      我打字:“那挺好的,南方很暖和,冬天也能看见绿色的树。”

      他又问:“你呢?初中毕业想考哪个高中?我们学校怎么样?”

      我盯着屏幕,心脏跳得有点快。我们学校,就是他现在在读的高中,是市里最好的高中,分数线高得吓人。我犹豫了很久,手指在键盘上打了又删,删了又打,最后还是把心里的话说了出来:“想考你们学校,这样……说不定能见到你。” 发送之后,我立刻就后悔了,觉得太冒失,太直白,赶紧补了句:“开玩笑的,你们学校分数线太高了,我肯定考不上的。”

      他却回得很快,快到我还没来得及关掉对话框:“别开玩笑,我在我们学校等你。你很聪明,再努力一点,一定能考上的。”

      那一瞬间,我的心脏好像停跳了半秒,然后疯狂地跳起来,跳得飞快,连耳朵都烫得厉害。我把脸埋在臂弯里,笑着笑着,眼泪就流了出来。不是委屈,是开心,是激动,是觉得好像有一束光,突然照进了我黑漆漆的初三。那天晚上的聊天框,我没关掉,就那样亮在屏幕上,消息停留在他说的“我在我们学校等你”,直到电脑自动黑屏,屏幕映出我泛红的眼睛。

      后来的日子,依旧是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依旧是老师反复强调的“倒计时”。但我好像更有底气了。因为我知道,每天晚上九点,屏幕那端会有一个叫季子攸的学长,会耐心地等我问问题,会听我说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会告诉我“慢慢来”,会说“我在我们学校等你”。

      我从没见过季子攸。不知道他长什么样,是高是矮,是胖是瘦;不知道他说话的声音好不好听,是不是像他打字的语气一样清清淡淡;不知道他是不是像我想象中那样,穿干净的白色校服,背着黑色的书包,走路的时候会微微低头,路过梧桐树的时候,会停下脚步踢踢地上的落叶。

      但我知道,他是15岁的我,在堆满试卷的初三时光里,唯一的光。

      这份心动,我藏在屏幕对话框里,藏在“子攸”这个小小的备注里,藏在每天晚上九点的期待里,藏在“我在我们学校等你”这句话里。它很轻,很软,带着点少年心事独有的酸涩,却支撑着我,一道题一道题地解,一次模考一次模考地熬,朝着他所在的方向,朝着那所他说“等我”的学校,一点点往前走。

      15岁的心动,就像藏在草稿纸背面的画。小心翼翼地画,小心翼翼地藏,不敢让人看见,却在无人知晓的角落里,一笔一划,画满了他的名字。秋夜还很长,题目还有很多,可我不怕了。因为我知道,屏幕那端有个人,在陪着我,等我慢慢来,等我走向他。

      而我,也在等一个春天,等一场考试,等一个能亲眼看见他的夏天。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章 15岁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