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0、第 20 章 ...
-
夕阳的余晖透过百叶窗,在病房的地板上拉出长长的、温暖的光斑,空气里弥漫着橘子清甜的香气和消毒水淡淡的味道。之前的紧张和尴尬,在林笙那句巧妙双关的“散射光”理论后,悄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微妙而宁静的默契。
顾遥沉默地吃着橘子,目光偶尔扫过平板屏幕上关于“神经伦理”学术团体的资料,但思绪似乎飘远了一些。林笙那句“避开最直接的刺激,才能看到更清晰的东西”,像一颗投入静湖的小石子,在她心底漾开细微的涟漪。她不得不承认,这个看似单纯的专家,总能用最意想不到的方式,触及她内心某些坚冰覆盖的角落。
林笙没有打扰她,安静地坐在一旁,继续处理着数据,偶尔指尖在平板上快速滑动,将一些可能有用的信息标记出来,准备稍后分享给顾遥。她的姿态从容而专注,仿佛刚才那段无声的体贴和智慧的安慰只是顺手为之。
这时,林笙的加密终端发出了一声不同于紧急消息的、柔和的提示音。她看了一眼,是一个来自海外学术数据库的自动推送提醒,关于她长期关注的一个极其冷门的“潜意识符号化信息传递”研究方向的期刊更新。
她的目光微微一凝,下意识地瞥了顾遥一眼。顾遥似乎沉浸在思绪里,并未注意。
林笙快速点开推送,浏览着摘要。突然,她的手指顿住了,眼神骤然锐利起来。一篇新发表的论文摘要中提到,某个研究团队在分析一系列“非自愿感官投射”案例时,发现其潜意识层面的信息残留模式,与一种基于特定古老纺织纹样节奏韵律构建的密码体系,存在高度统计学上的相关性!
纺织纹样节奏?!
这个短语像一道闪电,瞬间劈中了林笙的思维!她猛地想起之前调查“老裁缝”案时,在档案中看到的那个几乎被忽略的细节——老裁缝生前极其擅长复原和创作一种近乎失传的、纹样结构极其复杂严谨的地方传统刺绣!而秦佩云教授的研究也曾涉及“传统视觉节奏与神经反应”的关联!
之前,她们将“P.R.I.”(图案/模式研究所)与老裁缝关联,更多是基于其职业(裁缝)的间接联想。但现在,这篇论文似乎指向了一种更直接、更惊人的可能性——老裁缝的“能力”,或许不仅仅在于缝纫技巧,而在于他可能无意中掌握甚至“继承”了某种能将复杂信息编码于传统纹样节奏中的、近乎本能的潜意识技巧!而这种技巧,或许正是“织网”计划早期对其感兴趣的原因!
而“织网”计划寻找的“钥匙”,是否可能就与这种古老的、基于特定模式的潜意识信息编码有关?!
这个发现让她心跳骤然加速。她立刻将论文摘要和关键段落下载下来,大脑飞速运转,试图将这条线索与现有的碎片连接起来。
她的异常专注和骤然变化的呼吸频率,没有逃过顾遥的感知。顾遥从思绪中回过神,看向她:“怎么了?”她的声音依旧有些沙哑,但带着敏锐的警觉。
林笙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动,将平板屏幕转向顾遥,指着那篇论文摘要和之前老裁缝案的档案截图,语速加快但清晰:“顾队,你看这个。海外一项最新研究提到,‘潜意识符号化信息传递’可能与某种古老的、基于纺织纹样节奏韵律的密码体系存在关联。”
她看到顾遥的瞳孔微微收缩,继续道:“结合老裁缝的精湛刺绣技艺和秦教授对‘传统视觉节奏’的研究,我有一个大胆的推测——老裁缝可能不仅仅是一个‘样本’,他本身或许就是一个活体信息库或编码器。他掌握的某种特定刺绣纹样的‘节奏’,本身就是一种潜意识层面的信息编码方式!这或许才是‘织网’计划最初找上他的真正原因,也是‘钥匙’的可能形态之一!”
这个推测无疑天马行空,却又奇异地与诸多线索碎片吻合,为案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更偏向神经密码学和人类学的方向!
顾遥的目光紧紧盯着屏幕上的文字,眉头紧锁,显然在快速消化和权衡这个惊人的可能性。长时间的沉默后,她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如果这个推测成立……那么,‘种子’又是什么?‘门’之后……到底是什么?” 问题的答案似乎变得更加深邃和惊人了。
“还需要更多证据。”林笙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我需要立刻联系这篇论文的作者,并重新深度分析老裁缝所有遗留的刺绣作品图案,寻找可能存在的、隐藏的节奏密码。同时,秦教授研究的‘传统视觉节奏’具体指什么,也必须查清。”
她立刻行动起来,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开始起草邮件,联系海外研究者,并调取相关档案数据。专注工作的她,周身散发着一种与平时温和气质不同的、极具吸引力的专业光芒。
顾遥静静地看着她,看着她因为兴奋而微微发亮的脸颊和那双闪烁着智慧火花的眼睛,看着她专注而高效地调动资源、追寻线索的模样。一种复杂的情绪悄然在心底蔓延——欣赏、依赖、或许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骄傲?
她忽然发现,自己似乎已经习惯了身边有这样一个聪明、敏锐、总能在迷雾中抓住关键线索的伙伴。这种习惯,让她感到安心,甚至……有些不舍。
这个念头让她自己都愣了一下,随即迅速压下,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案子上。但那份微妙的涟漪,已然在心湖中扩散开来。
就在这时,林笙的终端再次响起,这次是王队的加密通讯。
“林博士,顾队,”王队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和兴奋交织的复杂情绪,“我们根据花粉线索,对‘心象科技’相关的高原研究站进行了外围排查和卫星影像分析,发现一个情况。研究站东南角的一片封闭式人工气候培育区,近三个月来的热能信号和物资运输频率有异常增加,与官方申报的研究项目规模不符。而且,该区域的地下管道布局图……与圣约拿堂地下泄洪渠的某条废弃支线,在理论上存在连接的可能!”
又一个重大发现!花粉的源头和那条可能用于逃逸的地下通道,似乎都指向了“心象科技”这个高原研究站!
案件调查,终于逼近了核心区域!
顾遥的眼神瞬间锐利如鹰,即使躺在病床上,也仿佛下一刻就要拔掉针头奔赴前线。林笙立刻感受到了她散发出的那种迫人的气势。
“王队,继续监视,但绝对不要打草惊蛇!”顾遥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等我指令。”
“明白!”
结束通讯,顾遥看向林笙,两人目光交汇,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凝重和决心。
风暴的中心,已然显露。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将更加危险。
林笙深吸一口气,看向窗外。夕阳即将沉入地平线,最后一抹余晖将天空染成瑰丽的橙红色,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更加激烈的斗争。
她转过头,对上顾遥的目光,声音平静却坚定:“我会加快分析速度。在你……好起来之前,我会尽可能多的准备好‘弹药’。”
顾遥深深地看着她,良久,点了点头。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林笙指尖在平板电脑上飞快地滑动,调取着加密数据库中的资料,屏幕的光映在她专注的脸上,勾勒出紧抿的唇线和微蹙的眉头。顾遥的目光落在她身上,虽然依旧因伤势而显得虚弱,但那双眼睛却锐利如初,紧紧跟随着林笙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变化。
“论文的作者是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一位神经符号学教授,研究方向非常前沿,但也极其冷门。”林笙头也不抬地快速说道,声音带着一丝兴奋的紧绷,“我已经通过学术渠道发了加急咨询邮件,希望能尽快得到回复。”
她顿了顿,调出另一份档案:“至于老裁缝的刺绣作品……市博物馆的民俗档案馆里,收藏了几件他晚年捐赠的代表作。我已经申请了高清数字扫描访问权限,图像正在传输中。”
屏幕上开始陆续加载出几幅极其精美的刺绣图案扫描图。大多是些传统吉祥纹样,构图繁复,色彩浓郁,针法细腻到了极致,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活的生命力。
顾遥的目光也被吸引过去。她不懂刺绣,但也能看出这些作品背后所耗费的心血和蕴含的独特美感。
“这些纹样……”顾遥微微蹙眉,“看起来就是普通的传统图案。能隐藏信息?”
“单看静态图案,确实很难。”林笙放大其中一幅“百鸟朝凤”图的局部,指尖沿着凤凰尾羽的走向缓缓滑动,“但如果‘密钥’不是图案本身,而是针脚走向、色彩过渡的节奏、甚至是丝线叠加的层次顺序所形成的一种动态韵律呢?这种韵律如果被特定感知敏锐的人捕捉并理解,或许就能在潜意识层面形成信息传递。”
她的推测越来越大胆,却也越发显得逻辑自洽。
“秦佩云教授的研究笔记里,确实多次提到‘视觉节奏的神经编码潜力’和‘传统手工艺中的隐性知识传承’。”林笙调出之前整理的秦教授资料摘要,“她认为,某些古老的、依靠师徒口传心授的手艺,其核心精髓往往无法用文字完全记录,而是蕴含在操作过程的特定节奏和韵律中,这种节奏本身,就是一种高效的、抗干扰的信息载体。”
顾遥的呼吸微微屏住。林笙的推测,将老裁缝的刺绣、秦教授的理论、海外的神经符号学研究以及“织网”计划寻找“钥匙”的行为,完美地串联了起来,形成了一个令人震惊却又无比诱人的可能性!
“如果能破译这种‘纹样节奏密码’……”顾遥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难以置信。
“或许就能找到‘钥匙’,甚至……理解‘织网’计划到底想打开什么样的‘门’。”林笙接上她的话,眼神灼灼发亮。
就在这时,她的终端提示音响起。她迅速查看,是博物馆档案馆发来的确认信息,附带了一个巨大的加密图像数据包。
“图像传输完成了。”林笙深吸一口气,活动了一下手指,仿佛即将开始一场大战,“我需要设计一个算法,尝试从这些刺绣的针脚密度、色彩序列和走向中提取可能存在的节奏模式,并与已知的密码学模型、甚至是一些古老的信息编码方式进行比对。这需要时间,也需要一点……运气。”
她立刻沉浸到工作中,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快敲击,调出复杂的分析软件界面,一行行代码和参数快速滚动。她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屏幕上,时而凝神思索,时而快速记录,完全进入了忘我的状态。
顾遥靠在床头,静静地看着她。看着她在灯光下专注的侧脸,那双平时总是带着温和笑意或聪慧光芒的眼睛,此刻只剩下纯粹的、锐利的分析意志;看着她时而因遇到难题而轻轻咬住下唇,时而又因想到新思路而眼前一亮,指尖飞舞。
这一刻的林笙,身上散发着一种与平时截然不同的、极具冲击力的专业魅力,仿佛一位在数字丛林里狩猎的顶尖掠食者,冷静、精准、势在必得。
顾遥的心跳,莫名地漏了一拍。一种混合着欣赏、依赖和某种难以言喻的悸动的情绪,悄然蔓延开来。她忽然发现,自己似乎……很享受这样看着她全心投入工作的样子。这种专注和智慧,本身就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
时间在寂静中悄然流逝。窗外的天色完全暗了下来,城市华灯初上,病房内只有键盘敲击声和仪器规律的滴答声。
不知过了多久,林笙忽然停下了动作,发出一声极轻的、带着困惑的“咦?”。
“怎么了?”顾遥立刻问道。
林笙没有立刻回答,眉头紧锁,反复对比着屏幕上的几组数据:“奇怪……算法分析显示,这些刺绣作品的针脚节奏序列,虽然复杂,但内部一致性极高,似乎遵循着某种极其严谨的内在规律,不像随机创作。但是……”
她切换屏幕,调出另一组数据:“当我尝试用几种常见的古典密码(如凯撒密码、维吉尼亚密码)的模型去套用解析时,得到的结果全是乱码,没有任何有意义的信息输出。”
她抬起头,看向顾遥,眼中带着一丝挫败和不解:“要么是我们的方向错了,要么……这种‘节奏密码’的加密方式,远超我们的想象,或者其解密‘密钥’是某种我们尚未掌握的、更特殊的东西。”
刚刚燃起的希望,似乎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顾遥沉默了片刻,忽然开口:“或许……密钥不是某种数学算法,而是更‘感性’的东西?”她回想起老裁缝案的卷宗,“卷宗里提到,那位老裁缝性格孤僻,但极其热爱听一种地方戏曲,几乎每天都要听上几段。他刺绣时,也常常跟着哼唱。”
林笙的眼睛猛地亮了起来!“戏曲?!对!节奏!音乐的节奏!”她瞬间抓住了关键,“如果信息不是编码在静态图案里,而是编码在刺绣过程中,针尖起落与某种特定音乐曲牌节奏的同步韵律中呢?!那么解密的关键,就不是数学密码本,而是那段特定的戏曲旋律!”
这个想法让两人同时精神大振!
“立刻查老裁缝常听的是什么戏曲剧种、什么曲牌!”顾遥立刻下令,语气带着久违的急促。
林笙的手指再次飞舞起来,迅速接入文化数据库和地方戏曲档案:“查到了!是本地一种近乎失传的小剧种——‘兰溪滩簧’!老裁缝尤其偏爱其中一支名为《霓裳叠》的冷门曲牌!”
她快速搜索《霓裳叠》的音频或曲谱资料,却发现数字档案库中的记录极少,只有寥寥几句文字描述,提到其旋律“繁复重叠,节奏奇诡,尤重‘双梭’与‘回文’之法”,却没有留下具体的录音或乐谱。
“《霓裳叠》的完整曲谱和录音可能已经失传了,或者仅存于极少数老艺人的口传心授中。”林笙的心沉了下去。线索似乎又断了。
就在气氛再次陷入凝滞时,林笙的加密终端突然收到了一条新消息。来自她之前咨询的那位瑞士教授!
她立刻点开。邮件里,教授礼貌地回复了咨询,并表示他对这个跨领域的研究方向很感兴趣。在邮件的最后,他仿佛不经意地附注了一句:
「另,关于您提到的‘纺织纹样节奏密码’,或许您可以关注一下‘心象科技’创始人早期发表的一篇鲜为人知的博士论文,题为《论神经美学视角下的传统视觉节奏与潜意识唤醒》,其中有些观点或许对您有启发。该论文因其理论过于前卫,并未收录于主流学术数据库,但我碰巧存有一份副本,随邮件附件发给您。」
“心象科技创始人……早期的博士论文?”林笙和顾遥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震惊!
敌人核心人物的早期研究,竟然与她们此刻的调查方向高度重合!这绝不是巧合!
林笙立刻下载附件,快速浏览起来。论文的语言极其晦涩专业,充斥着神经科学和美学术语,但其核心观点却令人心惊——论文大胆假设,某些经过精心设计的、具有特定复杂节奏的视觉模式(如传统纹样),可以绕过意识层面,直接与大脑的潜意识区域对话,甚至……植入或激活特定的神经信号!
论文中甚至提到了几个实验设想,其描述与“织网”计划的部分手段隐隐吻合!
“看来,‘织网’计划的种子,早在几十年前就埋下了。”顾遥的声音冰冷,带着一丝寒意。
这条意外的线索,像一把钥匙,虽然没能直接打开“纹样节奏密码”的锁,却无疑证实了她们方向的正确性,并将“心象科技”更深地钉在了嫌疑柱上。
“《霓裳叠》……”林笙喃喃自语,目光重新投向那些精美的刺绣图案,眼神变得无比坚定,“我们必须找到这支曲子。它很可能就是解开一切的‘密钥’。”
夜色已深,窗外的城市灯火璀璨,却仿佛隐藏着无尽的秘密。
病房内,灯光下,两人再次沉浸到浩瀚的数据和线索中,一个寻找失落的旋律,一个梳理危险的论文,彼此的身影在灯光下交织,仿佛共同在无尽的迷雾中,追逐着一丝微弱却执着的微光。
瑞士教授发来的那份创始人博士论文中的关键段落与老裁缝的刺绣图案、《霓裳叠》的文字描述并置对比,试图寻找更深层的联系。顾遥则强忍着伤痛和疲惫,凝神审视着每一处细节,她丰富的刑侦经验有时能捕捉到林笙可能忽略的微妙之处。
“论文里提到的‘潜意识唤醒’,特别强调需要一种‘非对称回旋’的节奏刺激,”林笙用电子笔在屏幕上圈出几个术语,“而《霓裳叠》的文字描述里,正好有‘回文之法’的说法。这会不会是指旋律进行中某种特殊的、循环往复但又带有变化的模式?”
顾遥凝视着放大后的刺绣图案,尤其是凤凰尾羽那部分极其繁复的勾连纹样,忽然开口:“你看这些线条的走向,是不是也暗合了一种‘回文’结构?从中心点出发,向外延伸再绕回,但每一次回旋的弧度、丝线的颜色深浅都有细微差异。”
林笙闻言,立刻将图案进行矢量化和路径分析,果然发现了一种隐藏的、复杂的回旋对称结构,其变化规律与论文中描述的某种理想神经刺激模型有隐约的相似之处!
“没错!”林笙的声音带着兴奋的震颤,“这种视觉节奏和假设的听觉节奏(《霓裳叠》)可能遵循着同一套底层逻辑!老裁缝很可能是在一边哼唱《霓裳叠》,一边根据旋律的‘回文’节奏来运针走线!刺绣成品就是这种节奏的视觉固化!”
这个发现让两人精神大振,仿佛在迷雾中终于看到了一缕清晰的路径。然而,最大的障碍依然存在——《霓裳叠》的旋律几乎失传了。
“必须找到《霓裳叠》的曲谱或录音。”顾遥的语气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这是目前最关键的突破口。”
林笙立刻行动,她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舞,如同演奏一首无声的协奏曲。她调动了所有能访问的学术数据库、地方文化档案馆、甚至是一些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目录,试图寻找任何与“兰溪滩簧”和《霓裳叠》相关的蛛丝马迹。
时间在紧张的搜索中一分一秒流逝。城市的灯火在窗外连成一片璀璨的光河,病房内却只有仪器规律的滴答声和指尖敲击的轻响。
顾遥看着林笙全神贯注的侧影,看着她时而因发现线索而眼眸微亮,时而又因线索中断而轻蹙眉头。那种为追寻真相而燃烧的专注力,让她冰冷的心湖也不由得泛起涟漪。她下意识地动了动身体,想坐直一些,却牵动了伤口,一阵尖锐的疼痛让她倒吸一口凉气,脸色瞬间又苍白了几分。
林笙立刻被这细微的动静惊动,从数据世界中抬起头。看到顾遥额角渗出的细密冷汗和紧抿的嘴唇,她眼中闪过一丝心疼和担忧。她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起身,倒了一杯温水,又将医生留下的镇痛药轻轻放在顾遥触手可及的地方,然后才坐回去,轻声说:“休息一下,别硬撑。寻找线索需要时间,保持清醒的头脑更重要。”她的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反驳的关切。
顾遥看了她一眼,没有拒绝,接过水杯喝了一口,温热的水流稍稍缓解了身体的不适和内心的焦躁。她靠在枕头上,闭上眼,努力调整着呼吸,试图将注意力从疼痛上移开。林笙的细心和体贴,像一种无声的力量,让她不得不暂时收敛起锋芒。
就在病房内陷入短暂宁静时,林笙的加密终端突然发出了一声急促的、不同于邮件提示的蜂鸣声!是王队发来的最高优先级视频通讯请求!
林笙立刻接通,并将屏幕转向顾遥,让她也能看到。
王队的身影出现在屏幕上,背景似乎是移动的车内,他的脸色凝重中带着一丝压抑的兴奋:“顾队,林博士!有重大发现!我们根据花粉线索和卫星热源分析,锁定了‘心象科技’高原研究站那个异常区域的一个秘密出入口!位置极其隐蔽,伪装成一个废弃的气象观测点。”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急促:“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远程侦测设备,在那个出入口附近,捕捉到了极其微弱的、与老裁缝案发现场残留脉冲频率高度相似的异常能量信号!虽然一闪即逝,但信号特征吻合度超过90%!几乎可以确定,‘清道夫’或者与‘织网’计划直接相关的人员,近期在那里活动过!”
这个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不仅确认了高原研究站的核心嫌疑,还将“清道夫”的行踪与最新的能量信号特征直接挂钩!
顾遥猛地坐直身体,完全不顾伤口的疼痛,眼神锐利如鹰:“能确定信号源的具体位置或者活动规律吗?”
“信号太微弱,出现时间太短,无法精确定位。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个出入口绝非普通通道,内部一定有高能级设备或正在进行某种高强度的能量实验!”王队回答道,“我们已经在外围布控,但不敢靠得太近,怕打草惊蛇。顾队,下一步怎么办?是否申请强制搜查?”
强制搜查“心象科技”这种级别的机构,需要极其充分的证据和高级别的授权,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顾遥陷入沉思,眉头紧锁。片刻后,她抬起头,目光坚定:“暂时不要轻举妄动。继续严密监视,记录所有进出人员和车辆信息,特别是注意是否有携带特殊设备的情况。同时,想办法搞到那个研究站的建筑结构图,尤其是地下部分的!”
“明白!”王队领命,结束了通讯。
病房内再次安静下来,但气氛却比之前更加凝重。高原研究站的嫌疑被坐实,意味着她们已经触摸到了“织网”计划最外围的堡垒,但也意味着危险呈指数级上升。
“《霓裳叠》……”顾遥低声重复着这个名字,眼神深邃,“我们必须加快速度。如果能破译节奏密码,或许就能掌握‘钥匙’,在关键时刻打开突破口,或者……理解他们的最终目的。”
林笙重重地点了点头。压力如山,但她眼中燃烧的却是更加旺盛的斗志。她重新投入到寻找《霓裳叠》线索的工作中,搜索的范围更加扩大,甚至开始尝试联系国内研究濒危地方戏曲的学者和老艺人。
夜色渐深,万籁俱寂。在这间小小的病房里,一场与时间赛跑、与强大而隐秘的敌人博弈的无声战斗,正在激烈地进行着。两人各自专注,却又无形中紧密相连,仿佛两棵并肩而立的树,根系在地下悄然交织,共同抵御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而那一曲失传的《霓裳叠》,仿佛成了照亮迷宫的唯一烛火,微弱,却承载着所有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