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 ...

  •   2
      文明的起步是十分缓慢的,在残酷的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中打破蒙昧混沌非常艰难,甚至很容易夭亡。但自从人类有了智慧,文明就会经过反反复复的历练最终破土而出。
      在相互交流而确立使用概念的初步阶段,一切都很幼稚,充斥着肤浅及假象,人们要不断试错并反复纠正各种行为概念,逐步认知实物概念,为精神概念填充实质效力,以保持存在下去的理性。
      欲望作为一种生命的精神基础时刻引导着人的行为准则。
      人有两大基本欲望,身体所需欲望和□□望,前者含私立性质,保证生命运行,但受条件限制,含相互合作性与相互竞争性,后者要寻求对象,满足欲望的同时为生命延续提供条件。
      文明发展的前两个阶段,欲望会跟随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变换花样,要求更高更精细更复杂化。食欲饱腹以后的追求各种味觉快感,对抗严寒酷暑以上的体感要求的舒适程度,破除熟视无睹的视听感的艺术内涵,合作竞争中的精神追求的韧性以及□□望的放纵与收敛。反之,这些欲望愈加挑剔同样推动着文明的进程。
      梦想显然是一种精神追求,建立在欲望之上也可以脱离基本生理欲望,可以切合实际也可以天马行空。
      梦想是推动文明进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智慧的精灵,从天马行空的角度看甚至更难能可贵。
      欲望只是生命的常规动力,梦想才是生命的源动力。

      在社会交流中,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都不尽相同,如同雪花及人面,类似却不相同,从而构成了精彩缤纷的社会生活。
      性格带有先天遗传的思维天性,与后天思考逻辑和认知方向也相关。我们很难细致的探讨性格,它如雪花一样晶莹美丽,无法细究。
      有一种性格情绪是极为美丽的,它就是羞怯。
      羞怯很难讲清楚,它收起伤害性,在意维护形象,根源似乎出自对事物一种本能的敬畏。羞怯因影响个体存在感,妨碍社会□□流顺畅一度在社会交际中被嫌弃,但羞怯中的敬畏之心藏着可贵的善念,一度为文明的内涵增光添色。
      性格不决定人性却是人性的基础部分,因为关系后天的思考逻辑与认知方向,而这两点恰恰是决定人性的重要条件。
      人性主要体现于行为选择与行为坚持,选择与坚持不是对比概念,是一种信念完成的连贯程序,是一种精神付诸行动的持续体现。
      人格,就是人性的精神特点及思想格局,一些高尚的选择并坚持下去成就了伟大的人格,如为自由呐喊为公平正义而战,为维护和平稳定不遗余力,为科技创新改变生活一生努力,为伺候病体亲人半生操劳,为家庭和睦安康忍辱负重----
      精神格局不付诸于实际行动都是妄谈,此处要致敬那些为推动文明进程良好发展的伟大先烈们。
      我们简单梳理一下,各种概念属于认知的产物,是人们交流表达过程中的一种标注形式,必然要随着认知的改变而改变,与文明的进程相互成就。
      初级阶段的认知相对肤浅,概念相对单纯,认知虚浮,概念也相对虚幻,即反映在单纯的争夺对抗以及各种愚鲁迷信方面。
      随着社会发展复杂多元化,认知概念也变得复杂多元化,各种精神概念更难于定义,实物概念更具内涵。
      精神概念如善恶,公平公正,人格性质,不再能单纯评判;实物概念如月亮,古人可以想象为嫦娥冷宫,槐树玉兔;现代人明白那是一个布满陨石坑的荒凉固态星球;未来可以视为能源基地,甚至改造成地球的附属家园。
      当然,随着认知更接近事物的本质,人们固然要破除封建迷信的愚蠢,同时也失去了四极八荒,奇珍异兽,天宫地府的美丽想象。

      实际上,文明的发展依赖于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而交流方式一样会改变。我们不是细究那些小时段小地域的细微交流差异,只说古代和现代两个大型差异。古代无科技交流,人与人实际交流更多,交流范围狭窄,节奏相对迟缓,现代人依靠科技交流,隔空交流多,更具保护个性隐私意识,实体交流变少。
      交流方式也许触及不了文明的核心内涵,但是别忘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人与人的实际交流中会产生一种伟大的概念,爱,当爱发生了,人们之间才更有了从实际点出发的共情力,包容度,理解力,凝聚感,而不是在网上戾气横行,肆意指责。
      我们可能会想到爱的对立概念恨,我认为恨更像是一种情绪表现,跟愤怒,激动,枯燥,高兴,喜爱,恐惧等类似,更像是一种短期的情绪变化,而爱似乎跟孤独一样,会成为人类精神意识中的恒定概念。当然,因为缺少切身经历,我对恨的认识可能肤浅了。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矛盾纷争不断,战争频发,引发国恨家仇的情绪扎根在民族的集体意识中。小范围讲,那些明争暗斗过程中使用的黑暗极端的精神折磨与□□摧残远远超出了可以被人文理解的范畴,人性深层次的本恶发挥,使得一些极端酷刑变着花样地实施出来,由此引起的仇恨是难以想象的,难以消除的,或许一样会成为一种精神上的恒定概念,为人类文明刻下最卑耻的印记。
      相似的,生命中的某一刻境遇的恐惧,厌恶,怨愤情绪所引发的意识扭曲,都有可能成为半生的执念,为个人的一生留下磨难。
      但我依然不认为恨可以跟爱达到同一层次。
      恨无论多深重,依然可以被消除,而爱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可以对人,对物,对思想,对行为方式,必要赋予在理想,希望,梦想中,如同意识流动的驱动剂。
      意识流动性属于思想的本质特性,静缓既感受孤独。一定条件下,爱与孤独相对,在意识存在下不可消除。
      请原谅我使用了一些不确定词汇,因为当很多事物超出我理解能力又不得不表达的时候,我宁愿相信世界上无绝对存在的事物,依赖一切都是相对存在的这个尚未被破解的虚浮观念。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