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 2 章 ...
-
“宋队,这边请!”民警姓王,是辖区派出所的老民警,脸上满是疲惫,“现场在砖窑后面的荒沟里,离这儿还有一公里左右,路特别难走。”
宋砚点头,戴上手套和鞋套:“现场保护得怎么样?有没有无关人员进入?”
“绝对没有!”王民警连忙说,“我们到了之后就把周围都封了,除了报案的拾荒老人,没让任何人靠近。老人吓得不轻,现在在山下警车里做笔录。”
一行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中前行,雨水顺着帽檐往下淌,打湿了衣领。周围一片漆黑,只有手电筒的光束在晃动,照亮脚下湿滑的泥土和齐腰深的杂草。空气中弥漫着雨水冲刷过后的泥土腥气,还夹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腐臭味。
“应该快到了。”王民警指着前方一处低洼地带,“就在那片荒沟里。”
走近了,腐臭味愈发浓烈。技术组的同事已经在现场拉起了勘查灯,惨白的灯光照亮了整个荒沟。沟底积着雨水,浑浊的水面上漂浮着几块不规则的肉块,周围的杂草上沾着暗红色的血迹,被雨水冲刷得有些模糊。
李法医蹲在沟边,正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夹起一小块组织,看到宋砚过来,抬头打了个招呼:“宋队,你来了。”
“情况怎么样?”宋砚站在沟边,目光扫过现场,眉头皱得更紧。
“目前发现的人体组织比较分散,初步判断是同一人的遗体,被分尸后抛到这里的。”李法医的声音透过口罩传来,带着一丝沙哑,“从组织腐败程度和尸僵情况来看,死亡时间大概在24到48小时之间。但因为雨水浸泡,具体时间还需要回去做进一步检测。”
宋砚点点头,弯腰仔细观察着沟底的情况:“分尸手法怎么样?专业吗?”
“不太专业。”李法医摇了摇头,“切口比较凌乱,边缘不平整,像是用普通的菜刀之类的工具砍的,而且凶手似乎很急躁,有些部位砍得很碎。”他指了指一块较大的尸块,“你看这里,骨头都劈裂了,说明用力很猛,但缺乏技巧。”
技术组的同事正在对现场进行细致勘查,用毛刷清扫着杂草上的痕迹,用相机拍摄现场照片,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雨水给勘查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很多痕迹都可能被冲刷掉,但大家依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操作。
“宋队,这里发现了一个东西!”一名技术人员突然喊道。
宋砚立刻走了过去,只见在沟边的一块石头下面,压着一个小小的塑料挂牌,上面印着一个卡通图案,还有一串模糊的编号。
“像是儿童玩具上的挂牌,或者是某种工作证的挂绳配件?”季霆凑过来,皱着眉打量。
“取下来,做痕迹检验和DNA比对。”宋砚吩咐道,“另外,扩大搜索范围,仔细检查周围的杂草和泥土,看看有没有其他遗留物,比如凶器、衣物碎片之类的。”
“明白。”技术人员应声,小心翼翼地将挂牌取下,放进证物袋里。
宋砚沿着荒沟慢慢行走,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周围的环境。荒沟两侧是陡峭的土坡,上面长满了杂草和低矮的灌木,坡上有明显的踩踏痕迹,应该是凶手抛尸时留下的。他停下脚步,蹲下身,观察着坡上的泥土:“这里的脚印很凌乱,被雨水冲得差不多了,但能看出有两个人的足迹,一个鞋底花纹较深,像是男士运动鞋,另一个比较浅,可能是女士的,但不太确定。”
“两个人?”季霆愣了一下,“难道是团伙作案?”
“有可能。”宋砚站起身,“也有可能是凶手和受害者,但受害者的遗体已经被分尸,现在还不能确定。”他抬头看了看天色,雨还在下,“李法医,尸块多久能清理完毕?”
“大概还需要一个小时。”李法医说,“我们会把所有发现的人体组织都收集起来,带回实验室进行拼接和检验,尽快确认尸源。”
“好。”宋砚点点头,对季霆说,“你带两个人,去附近的农户家里走访一下,问问最近有没有看到陌生人出入,或者听到什么异常的声音。重点排查有没有失踪人员,尤其是在48小时内失联的。”
“明白!”季霆立刻召集了两名同事,“我们现在就去。”
“注意安全,雨天路滑,而且农村地区地形复杂,尽量不要单独行动。”宋砚叮嘱道。
季霆一行人离开后,宋砚继续留在现场,和技术组的同事一起勘查。他走到砖窑的废墟前,这里早已破败不堪,墙体斑驳,地面上散落着碎砖和瓦片。窑洞里漆黑一片,弥漫着潮湿的霉味。
“宋队,窑洞里要不要查一下?”一名技术人员问道。
“查,每个角落都不能放过。”宋砚拿起手电筒,走进窑洞。
窑洞很深,里面堆满了杂物,地面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灰尘。手电筒的光束在黑暗中晃动,照亮了墙上的涂鸦和散落的垃圾。突然,宋砚的目光停留在墙角的一处地面上,那里的灰尘有被扰动过的痕迹,而且隐约能看到一点暗红色的印记。
“这里过来看看。”宋砚喊道。
技术人员立刻走了过来,用勘查灯照亮了那个角落。经过仔细检查,确认暗红色的印记是血迹,虽然已经干涸,但依然能提取到DNA。
“看来这里可能是分尸现场,或者是凶手停留过的地方。”宋砚沉声道,“仔细提取血迹样本,另外,检查周围的杂物,看看有没有其他线索。”
技术人员立刻开始工作,用棉签提取血迹,用刷子清扫地面的灰尘,希望能找到指纹或其他遗留物。宋砚则走出窑洞,站在雨中,望着远处的群山。
雨还在下,夜色深沉。这起碎尸案来得突然,线索稀少,尸源不明,凶手的作案动机更是无从猜测。但宋砚知道,每一起案件都有其突破口,只要细心勘查,耐心排查,总能找到指向真相的线索。
一个小时后,李法医带着技术组的同事完成了现场勘查,将收集到的尸块和证物全部装箱,准备带回实验室。
“宋队,现场已经勘查完毕,我们先回去做检验,有结果会第一时间通知你。”李法医说。
“好,辛苦你们了。”宋砚点点头,“路上注意安全。”
看着技术组的车辆驶离,宋砚拿出对讲机:“季霆,走访情况怎么样?”
“宋队,我们走访了附近五户农户,都说最近没看到陌生人出入,也没听到什么异常声音。”季霆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带着一丝疲惫,“不过有一户农户说,前天晚上好像听到过几声争吵,但因为雨下得太大,没听清楚内容,也不知道是从哪里传来的。”
“前天晚上?具体时间还记得吗?”宋砚追问。
“大概是十点多钟,那户农户的老人起夜,听到外面有争吵声,持续了大概十几分钟就没了。”季霆说,“另外,我们问了失踪人员的情况,附近农户都没有失踪人口,我们已经把情况反馈给了指挥中心,让他们排查全市范围内的失踪人口信息。”
“好,继续走访周边,扩大范围,不要放过任何线索。”宋砚吩咐道,“我现在带两个人去红泥岭路口的监控点,看看能不能找到可疑车辆。”
挂了对讲机,宋砚带着两名同事赶往红泥岭路口。虽然这里是城郊,但路口装有治安监控,或许能拍到凶手抛尸时的车辆。
监控室里,值班民警调出了近48小时的监控录像。宋砚和同事们盯着屏幕,仔细观察着每一辆经过的车辆。雨夜的监控画面有些模糊,但依然能看清车辆的大致轮廓和车牌号。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屏幕上的车辆来来往往,大多是附近农户的电动车和少量私家车。直到凌晨两点多,一辆没有牌照的白色面包车引起了宋砚的注意。
这辆面包车在案发前一天晚上九点多钟经过路口,车速很慢,司机戴着口罩和帽子,看不清面容。更可疑的是,面包车在经过路口后,并没有朝着农户聚居的方向去,而是拐进了通往老砖窑的小路,直到凌晨一点多钟才驶出来,驶离了红泥岭。
“就是这辆车!”宋砚指着屏幕,“放大画面,看看能不能看清司机的特征,或者车辆的其他细节。”
民警立刻放大画面,但由于雨势和距离的原因,只能看到司机的大致身形,中等身材,体型偏瘦。车辆的挡风玻璃上贴着一张贴纸,但图案模糊不清,无法辨认。
“查这辆车的行驶轨迹。”宋砚吩咐道,“看看它是从哪里来的,离开红泥岭后去了哪里。另外,通知各路口监控点,协助排查这辆白色无牌面包车。”
“明白,我们马上排查。”民警应声开始操作。
从监控室出来,天已经蒙蒙亮,雨势渐渐小了。宋砚揉了揉干涩的眼睛,一夜未眠让他有些疲惫,但案件的压力让他丝毫不敢松懈。
回到支队,技术组传来了初步检验结果。经过DNA比对,现场发现的血迹和尸块属于同一人,是一名女性,年龄在25到30岁之间。那块塑料挂牌上没有检测到有效的DNA,但上面的编号经过查询,属于某玩具厂生产的儿童背包挂件,该款式去年已经停产。
“女性,25到30岁,失踪时间在48小时内,可能有孩子,或者从事与儿童相关的工作。”宋砚坐在会议室里,对着白板上的线索陷入沉思,“白色无牌面包车,中等身材偏瘦的司机,熟悉红泥岭地形,分尸手法不专业,可能是激情作案后毁尸灭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