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前言 ...

  •   写苏东坡的想法由来已久,起源也难以追溯,或许是小学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感叹其诗中哲理,听“春江水暖鸭先知”感叹其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又或许是初中那句“怀民亦未寝”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令我浮想联翩,后又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叹其大爱无疆;再者高中首见“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一句不觉热泪盈眶,吟及“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又叹品格高尚……
      苏轼总是在我人生的各个阶段感动着我。真正让这个想法十月怀胎成功出生是在我的大三时期。这一年学习古代文学,苏东坡只在一学期三十六个课时里面占据两个课时,在老师五六百页的PPT里占据21页篇幅。这绝对算不上什么很重要的比例。但是我依然感谢古代文学的老师:秉持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要能说会道善写常辩的原则,我们的每节课惯例除了课前课后背诵外,还有一个我认为意义深远的课中分享。
      课内分享自然不会让你天马行空、无头苍蝇地胡乱选择,我当时就选择了篇目之一——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实话说,虽然每人的分享时间只有五分钟,但是我所认识的大部分同学都在轮到自己前做好精美的PPT,至少也是把书籍从头到尾阅读完毕,而我直到上台分享,这本书的进度也没达到三分之二。
      这个慢进度就这样催生了写一本关于苏东坡的网文的想法。林语堂带领我走进苏东坡的世界,走进北宋的历史,认识各种各样的形形色色的世界。一本书带领我走向了浩瀚书海,就像一条小鱼顺着河流游进了池塘、湖泊、汪洋。
      从前敬仰苏东坡是浮于表面的,赞叹其诗词里的意气、豁达、乐观、亲近……那些东西是我观赏苏轼的照片,照片定格了时光,让我窥见其漫长人生里最鲜艳、最凄厉、最动人心弦的以个侧面,而今随着了解的增多,我的脑海里好像能够自动把关于苏轼的,无关苏轼的静态画面串联起来,形成自动播放的更加鲜活生动的动态电影。
      我自认是一位分享欲较为强烈的人,我热切地想把自己脑子里的画面播放给别人看,可惜这个世界上暂时没有脑电波共享这个伟大的发明,而我又实在心痒痒,于是豁然开朗之间我想起来我还是个文学专业的学生。
      于是我决定提起笔(当然网络时代不需要提笔,其实是抱起键盘。)描述一下我脑子里的影片。或许因为我不是一个好的导演,或许我不是一个好的写手,我一开始写,就频频受挫了:我总是痛恨自己文采平平,写的东西词不达意,配不上苏东坡的起落与肆意,配不上王安石的坚定与清寒,配不上欧阳修的气度与高节……
      我越写越怕。直到我们班第三位同学分享苏东坡时,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这么多年以来,我们讨论任何人时通常都会从两面来看待。但是我听了十几年的苏东坡分享,好像还没有听到一个同学批评苏东坡?”诚然,人类是最善良的生物,所以我想把我的快乐分享给他人,他人接受了我的这份喜悦,回馈我,我便更受鼓舞,所以我把我的哀愁诉诸于口,路人见之,怜之,给予我慰藉;人也是最邪恶的生物,任何人都不免落入黑暗的思想牢笼,一秒、一分钟、一小时……一辈子,长短不一。苏东坡也是人,如此坎坷的一生,真就不曾晦暗过吗?老师举例是谈到苏东坡对于女子的态度:有三位老婆,轻易将舞女转手送人……但是刚开口又否认自己说这是时代局限。
      我那时候认真地想了想,寻思苏东坡确实无可指摘。所以我的结论是:知之甚少,仍需努力,了解完全,落笔时机。
      昨日班主任老师日常更新朋友圈date,里面提及有内向同学尝试上课举手回答问题成功“一半”。何为一半?因为人虽然站起来了,但是回答错误,怕老师认为自己上课没有认真听误认为自己随便举手混平时分。
      老师的回答是:老师提问的目的不在于听见正确答案而在于听见讨论的声音。上课举手回答问题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当众表达能力的机会,如果真的想回答问题,只要脑海里有个苗头就可以尝试站起来边回答边组织语言。
      我恍然大悟,我写苏东坡的网文,又何尝不是举手回答问题呢?我写的目的不在于收获多少粉丝,而在于倾泄我内心满溢的思绪。害怕举手回答问题的人常常出于两种心理:其一,我还没想好,说不出个所以然。其二,害怕错误,所以避免开始。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1】道不尽的苏东坡,贴不完的标签……无论如何,我们与苏东坡隔着千年时光,我无法全面了解苏东坡,也没有人能。诗词、策论、传记都只是我们了解苏东坡的片面的工具,时至今日,苏东坡更像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活在我们的心里,任何的文字注解都是主观解读,不是吗?林语堂是、李一冰是、赵海峰是,我们都是。至于史料完备与否,且走一步看一步。这样想,我克服了怕写的第一个心理障碍。
      第二个障碍于我而言不是障碍,我不是个怕出错的人,何况我是在晋江写小说,不是在《文学评论》发文章。“人恒过,然后能改。”我也期待着一群与我有着相同兴趣的“苏轼圈”好友给予我批评指正,这也是我选择写网文的第二原因。
      我第一次在纸上构思我该怎么展开文章时曾想过是否要迎合网文的风格。于是在晋江上搜索苏轼,发现基本都是“穿越”,且都不按苏轼视角展开。晋江与苏轼相关很火的一个词是“捞”,我本人是不太赞成的,苏轼惨,他弟弟也好不到哪去。具体情况文内看故事,展开讲讲能再扯几千字。总之最初动笔写的类似穿越风格。
      第二次我大改了。在我的眼里,苏轼多少是带点严肃色彩的。我动笔最初的目的就是展示我脑海里的“苏轼电影”,不是穿越成苏轼,更不是苏轼身边的小娘子、好朋友、亲弟弟。我想展示苏轼与身边人的关系。所以这次我给自己文章定性为“历史小说”。
      我们文学专业的人是有这样一个毛病的,凡名词喜欢下定义。
      “历史小说本质是文学创作,以历史为骨架融入虚构叙事,区别于历史教科书的客观记录。”
      ——百度上关于“历史小说”定义的词条如上,仅以此条作为我的免责声明。本文材料来源于历史,区别于历史,是作者眼中的带着偏见、滤镜存在的人物。
      希望读者明白一件事:书与人,作者与读者,均是双向选择的。书等着一个翻开它的人,人找着一本他喜欢的书;我期待着一位对苏东坡感兴趣的读者,读者刚好认为我写的尚可。只有这样,阅读才能顺利进行。
      如果你看得上我的粗浅文字,那欢迎新旧朋友走进我的“苏轼圈”,不喜欢我电影里的苏轼,出门左转,外面到处都是“舒适圈”,不要在我这里为难自己也为难我。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章 前言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