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第 7 章 ...

  •   第二天清晨,生物钟让韩沐言准时醒来。她刚想悄悄起身准备早餐,就发现身边的位置已经空了。厨房里传来轻微的响动,还有一股米粥的清香飘来。

      她披上外套走到厨房门口,只见时恩正小心翼翼地搅动着锅里的白粥。灶台上还放着两个剥好的水煮蛋和一小碟榨菜。晨光透过小窗洒进来,为妹妹忙碌的背影镀上了一层柔光。

      “怎么起这么早?”韩沐言轻声问。

      时恩回过头,脸上带着点小得意:“我说了要照顾你的。”她关掉火,利落地盛粥,“快去洗漱。”

      早餐时,时恩坚持要检查韩沐言手腕上的烫伤。她仔细地观察红肿是否消退,又重新涂了一层药膏,动作比昨晚熟练了许多。

      “等会儿我去仓库交货,”时恩一边收拾碗筷一边说,“姐姐直接去餐馆吧,别绕路陪我了。”

      韩沐言有些犹豫:“你自己能行吗?”

      “当然能!”时恩挺直腰板,“我都去过两次了,路熟得很。而且王叔叔都认识我了。”她拿起早已准备好的布袋,里面装着昨晚做完的手工活,“你早点去餐馆,还能趁没开门多休息会儿。”

      看着妹妹自信满满的样子,韩沐言终于点头:“那你要小心,钱收好直接回家。”

      “知道啦!”时恩笑着把姐姐往门外推,“你快去吧,别迟到了。”

      姐妹俩在楼道口分开,一个往左去餐馆,一个往右去仓库。韩沐言走出几步,忍不住回头,看见时恩瘦小的身影正稳稳地背着那个鼓鼓的布袋,步伐轻快却坚定地汇入清晨的人流中。

      时恩到达仓库时,门口已经排起了小队。她安静地排在后面,不时踮脚看看前面的进度。

      “小姑娘又来啦?”排在她前面的阿姨认出了她,“今天一个人?”

      “嗯!”时恩点点头,“姐姐上班去了。”

      轮到她时,管事王叔叔接过布袋,熟练地清点起来:“做得不错嘛,比上次快多了。”他抬头看了眼时恩,“还继续做吗?”

      “做!”时恩毫不犹豫,“这次我能领两袋吗?我和姐姐晚上一起做,做得完的。”

      王叔叔打量了她一眼,最后他点点头,利落地数出两份材料:“行,就给你两袋。做完记得及时送来。”

      “谢谢王叔叔!”

      接下来的半个月,姐妹俩的生活陷入了一种忙碌而焦灼的循环。

      白天,韩沐言在餐馆里忙碌,端盘、擦桌、招呼客人,闲暇时总会不自觉地走神,思考着还能去哪里打听学校的消息。她的手腕上,烫伤的痕迹已渐渐淡去,但新的忧虑又层层叠加上来。

      家里,时恩独自对着那两大袋仿佛永远也做不完的零件,埋头苦干。她效率很高,手指飞快地将元件分装、称重、封袋、贴标,重复的动作几乎成了肌肉记忆。

      做完一批,她便独自去仓库交货、领新的材料,再将赚来的零钱仔细收好。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移动的光斑映照着她专注而略显沉寂的小脸。

      每天下午五点半,时恩会准时出现在餐馆窗外,像一只归巢的小鸟,安静地等待着。

      接到下班的韩沐言后,她们拿着之前记下的那些学校地址和电话,开始新一轮的奔波。

      她们去过好几所看上去门槛不高的学校,接待人员的态度却常常让她们心凉半截。

      “需要本地户籍。”

      “借读费这个数,一分不能少。”

      “没有学籍档案很麻烦的。”

      甚至有一次,她们按照一个“热心人”指的路,找到一处偏僻的民房,对方声称能快速办理入学,却在开口索要高昂的打点费时,被警惕的时恩拉着韩沐言头也不回地跑了。

      希望在一次次的碰壁中磨损,但谁也没有说放弃。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姐妹俩依旧会坐在灯下,一边做着仿佛永无止境的手工活,一边低声交换着白天打听到的零星信息,或是互相安慰,或是沉默地继续着手上的动作。

      这天下午,赵姐结完一桌账,抬头又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

      时恩正站在窗外,安静地看着餐馆里忙碌的韩沐言。这雷打不动的准时,让赵姐心里积攒了许久的疑问终于冒了出来。

      趁着韩沐言端菜过来的间隙,赵姐状似无意地开口:“沐言,外面那是你妹妹吧?天天来接你,真是贴心。她……不用上学的吗?”

      韩沐言端着托盘的手微微一紧,这半个月来积压的无奈和挫败感,在赵姐这声关切的询问下,几乎要藏不住。她垂下眼睫,声音有些低:“在找学校……还没找到合适的。”

      赵姐是过来人,一看她这神情,再联想这半个月来韩沐言偶尔的心不在焉和眉宇间挥之不去的轻愁,心里便明白了七八分。

      她叹了口气,放下手中的抹布:“傻姑娘,这么大的事,光靠你们俩这么没头苍蝇似的乱撞怎么行?”

      她朝着街道另一端努了努嘴:“去咱们这片的社区服务中心问问。带上你的租房合同和用工证明,就去窗口咨询,他们管这事儿,对政策、对附近学校的情况都门儿清。就算不能直接解决,至少能给你们指条明路,总比你们自己瞎打听强。”

      这番话,像在黑夜里行走许久的人,忽然看到前方出现了一盏指路的灯。

      韩沐言抬起头,眼中多日来的阴霾被骤然点亮的光驱散了些许:“社区服务中心……真的能管吗?”

      “去问问总没错。”赵姐给予一个肯定的眼神,语气笃实,“那是正经给老百姓办事的地方。”

      第二天,韩沐言特意跟赵姐请了两个小时的假。

      下午一过三点,她就和时恩一起,带着那份租房合同和餐馆的用工证明,按照赵姐说的地址,找到了位于几条街之外的社区服务中心。

      那是一栋不算太新的三层小楼,门口挂着白底黑字的牌子。走进大厅,里面窗明几净,虽然设施略显陈旧,但井然有序。

      几个窗口前都有人排队,墙上的指示牌清晰地标注着各个窗口办理的业务。

      姐妹俩有些局促地站在大厅中央,一时不知该去哪里。一位穿着志愿者马甲、头发花白的阿姨注意到她们,和蔼地迎了上来:“两位小姑娘,要办理什么业务?”

      “阿姨,您好。”韩沐言连忙开口,手心因为紧张有些汗湿,“我们想咨询一下……关于孩子上学的事情。”她说着,轻轻将时恩往前带了带。

      “上学啊,”阿姨了然地点点头,伸手指向靠里的一个窗口,“去那个文教卫窗口问问,找王干事就行。这会儿人不多,直接过去就好。”

      “谢谢阿姨。”姐妹俩道了谢,走到那个标注着文教卫体的窗口前。窗口后面坐着一位约莫四十多岁、戴着眼镜、面容温和的女同志,正低头在电脑上输入着什么。

      韩沐言深吸一口气,轻轻敲了敲窗口的玻璃。

      王干事抬起头,推了推眼镜:“你好,办理什么业务?”

      “您好,”韩沐言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镇定些,“我想问一下,关于我妹妹上学的事……”她将准备好的租房合同和用工证明从窗口递了进去,开始尽量清晰地叙述她们的情况。

      王干事听得很耐心,不时在电脑上记录着。她拿起时恩的初中毕业证和成绩单看了看,点了点头:“成绩很不错嘛。”

      随后,她轻轻叹了口气,语气带着理解和些许无奈,“你们的情况我大致了解了。按照现行的政策,非本地户籍的随迁子女,确实需要通过定点统筹的方式入学。教育局每年都会指定几所公办学校接收这类学生。”

      她拿出一张打印好的名单递给韩沐言:“就是这几所。不过……”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姐妹俩瞬间紧张起来的脸,“确实需要缴纳一笔借读费,这是绕不开的。”

      名单下面的参考费用,依旧让韩沐言心里一沉。

      王干事将她们的神色看在眼里,她沉吟了片刻,身体微微前倾,压低了些声音,语气变得更加推心置腹:“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这样,我给你们指两条路。”

      姐妹俩立刻屏息凝神。

      “第一条,”王干事指着名单上的一所学校,“去这所安华中学,直接找教务处的李主任。你们去了就实话实说,把你们的特殊情况,还有这孩子优秀的成绩,都坦诚地告诉他。态度要诚恳,强烈表达你们希望读书的意愿,以及目前的经济困难,问问学校能不能看在实际情况的份上,酌情减免一部分费用。”

      “第二条,”她继续说道,“你们可以试着去区妇联问问看。他们那边有时会有一些针对困难女学生,特别是像你们这种情况的专项助学项目或临时救助。带上我给你们开的这个情况说明,”她低头在信笺上写字盖章,“去试试运气。”

      她将写好的说明从窗口递出来,最后补充道:“记住,去学校的时候,一定要强调孩子的成绩很好,是块读书的料。对于真心想读书的好苗子,学校和老师总是会多一分重视和惋惜的。”

      拿着那张盖了红章的情况说明和学校名单,走出社区服务中心的大门,阳光照在身上,带着暖意。

      韩沐言牵起时恩的手,感觉妹妹的手心也因为激动而有些发热。

      “姐,我们明天就去安华中学,好不好?”时恩看着姐姐。

      “好!”韩沐言用力点头,“我们一起去。”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