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3、第 33 章 ...
-
第33章:燕昭明的决心
三星堆的晨雾还没散尽,燕昭明就背着个迷你版的考古包,跟在苏瑶身后钻进了探方。包里面装着他的宝贝 —— 一本翻得卷边的《古蜀陶符入门》、一把磨得发亮的小刷子,还有块从燕承风那儿 “讨” 来的青铜残片,上面刻着个小小的太阳神鸟符号,是他每天揣在怀里的 “护身符”。
“昭明,慢点走,探方边的土滑。” 苏瑶回头叮嘱,看着儿子小大人似的模样,忍不住笑了 —— 才十岁的孩子,却总爱跟着考古队泡在探方里,连睡觉都要抱着文物画册,活脱脱一个 “小考古迷”。
燕昭明应了一声,脚步却没放慢。他蹲在探方边,看着队员们用小铲小心翼翼地清理泥土,眼睛里满是羡慕。之前燕承风抓 “黑狼”、赶 “秃鹫” 的故事,他听了一遍又一遍,心里早就憋着股劲:“我也要像爹一样,保护三星堆,保护老祖宗的宝贝。”
这天上午,林教授带着队员们清理一批新出土的陶片,燕昭明主动请缨:“林爷爷,我也想帮忙!我会用小刷子,还能认几个符号呢!”
林教授看着他认真的小脸,笑着点了点头:“好啊,那你跟小李叔叔学,小心点,这些陶片脆得很,碰坏了可就还原不了了。”
小李从工具箱里拿出一套迷你清理工具,递给燕昭明:“昭明,这是软毛刷,专门用来扫陶片上的浮土;这个是竹制小铲,只能轻轻刮泥土,不能碰陶片上的花纹,知道不?”
“知道!” 燕昭明接过工具,小心翼翼地蹲在陶片旁,学着小李的样子,用软毛刷轻轻扫着陶片上的浮土。阳光透过探方的棚顶,洒在陶片上,泛着淡淡的土黄色,上面的弦纹渐渐显露出来 —— 那是古蜀时期常见的 “水纹陶”,据说用来祭祀河神。
燕昭明越清理越投入,连额角的汗珠滑进衣领都没察觉。他看到一块陶片的边缘沾着块硬土,用软毛刷扫不动,就拿起竹制小铲,想轻轻刮掉。可他手劲没掌握好,“咔嚓” 一声,竹铲的尖端断了,断口还不小心蹭到了陶片的花纹,留下一道浅浅的划痕。
燕昭明的脸瞬间白了,手里的竹铲掉在地上。他看着陶片上的划痕,眼圈一下子红了:“对…… 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周围的队员们都看了过来,小李赶紧走过去,捡起竹铲,又看了看陶片上的划痕 —— 划痕很轻,用细砂纸打磨一下就能修复,算不上大问题。可燕昭明却急得快哭了,小手紧紧攥着衣角,头埋得低低的:“都怪我,我不该用那么大的劲,把工具弄坏了,还碰坏了陶片……”
“傻孩子,没事的。” 小李蹲下身,摸了摸燕昭明的头,“竹铲断了可以再做,陶片上的划痕也能修复,不算啥大问题。谁刚开始学的时候没犯过错啊?我第一次清理文物,还把一块玉璋的边角碰掉了呢,林教授都没怪我。”
林教授也走了过来,拿起陶片仔细看了看:“昭明,你看这陶片上的水纹,虽然有道划痕,但花纹的整体脉络还在,只要咱们小心修复,一点都不影响研究。而且,你刚才清理浮土的时候,把水纹的走向都理得很清楚,比有些新来的队员都做得好呢!”
燕承风刚好巡查到这里,看到这一幕,也走了过来。他没有责备燕昭明,反而捡起地上的竹铲,对他说:“昭明,过来,爹教你怎么用竹铲。”
燕昭明抬起头,眼里还含着泪,却听话地走到燕承风身边。燕承风握着他的手,拿起另一把竹铲,对着一块没用的陶片残件,轻轻刮着上面的泥土:“你看,手腕要稳,用巧劲,像这样顺着泥土的纹理刮,既省力,又不会碰坏陶片。刚才你太着急了,手劲用偏了,才会把竹铲弄断。”
燕昭明跟着父亲的动作,慢慢学着用竹铲。果然,按照父亲教的方法,泥土很容易就被刮掉了,竹铲也稳了很多。他试着清理刚才那块有划痕的陶片,动作轻柔了不少,很快就把剩下的浮土清理干净了。
“你看,这不就做好了?” 燕承风松开手,看着儿子的成果,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犯错不可怕,重要的是知道错在哪儿,学会改正。考古工作就是这样,要耐心,要细心,还要有不怕犯错、敢于尝试的劲,才能把老祖宗的宝贝保护好,研究好。”
燕昭明点了点头,擦干眼泪,眼神重新变得坚定:“爹,我知道了!以后我会更小心,更认真地学,再也不犯这样的错了!”
从那天起,燕昭明学考古更用心了。每天天不亮,他就起来背古蜀符号;白天跟着队员们在探方里实践,遇到不懂的就追着小李、小王问;晚上还会拿着文物画册,跟燕承风、苏瑶一起研究,指出画册上的符号错误 —— 有一次,他还发现一本权威考古画册上,把 “巫祝” 符号标成了 “平民” 符号,连林教授都夸他 “眼睛比专家还尖”。
有一天,考古队清理出一批 “甲骨陶”—— 陶片上刻着古蜀文字,像是用来记录祭祀活动的。队员们对着陶片上的文字发愁,很多字连林教授都不认识。燕昭明凑过来看了看,指着其中一个字说:“林爷爷,这个字是不是‘祭’?我在《古蜀陶符入门》里见过,上面是‘神’的符号,下面是‘火’的符号,合起来就是‘祭祀’的‘祭’。”
林教授赶紧拿出陶符词典,对照着一看,还真让燕昭明说对了!他又指着另一个字:“这个字上面是‘日’,下面是‘山’,是不是‘朝阳山’?老和尚说过,古蜀人会在朝阳山举行祭天仪式。”
“对啊!” 苏瑶眼睛一亮,“古籍里记载,古蜀的祭天仪式分‘朝日’和‘夕月’,‘朝日’就是在朝阳山举行的!昭明,你太厉害了,这都能认出来!”
队员们都对燕昭明刮目相看,小李笑着说:“昭明,以后你就是咱们考古队的‘小专家’了,有不认识的符号,我们都问你!”
燕昭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心里却满是自豪。他知道,自己离 “像爹一样保护三星堆” 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这天晚上,燕承风看着燕昭明在灯下认真背符号,忍不住走过去,坐在他身边:“昭明,你这么喜欢考古,以后想不想当考古学家,跟爹一起守着三星堆?”
燕昭明抬起头,眼里闪着光:“想!我要把所有古蜀符号都认全,把所有文物都保护好,不让坏人偷走,还要把古蜀文明的故事讲给全世界听!” 他顿了顿,又小声说,“爹,我知道你们很辛苦,要抓坏人,要保护文物,还要研究资料。我想快点长大,帮你们分担,不让你们那么累。”
燕承风的心一下子软了,他摸了摸儿子的头,眼眶有些发热:“昭明,你已经很棒了。你认真学考古,保护陶片,就是在帮我们分担。不用急着长大,慢慢学,慢慢积累,只要你心里装着三星堆,装着古蜀文明,就是最好的守护。”
燕昭明点了点头,拿起《古蜀陶符入门》,又认真读了起来。灯光下,他的小身影坐得笔直,像一棵挺拔的小树苗,在三星堆的土地上,悄悄扎根,慢慢成长。
窗外的月光洒在三星堆的遗址上,青铜神树的复制品在月光下泛着冷光。燕承风看着儿子的背影,又想起了自己的祖父 —— 当年祖父也是这样,手把手教他认符号,教他保护文物。如今,这份守护的责任,正从他的手里,传递到燕昭明的身上。
他知道,燕昭明的考古之路还很长,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但他更相信,这个认真、执着、心怀热爱的孩子,一定会在这条路上走得很远,会成为三星堆最坚定的守护者,成为古蜀文明最忠实的传承者。
月光下,燕昭明的声音轻轻响起,念着古蜀符号的读音,像一首轻柔的歌,回荡在三星堆的夜空里。那歌声里,藏着一个孩子对考古事业的热爱,藏着一份沉甸甸的守护决心,更藏着古蜀文明生生不息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