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5、第 105 章 ...
-
田契和工厂的合同交出去已有月余,然而,他们信我这个旧日的“东家”,远胜过信那身灰布军装和嘴里的新名词。由于马步芳长期以来的高压统治,解放军的政策,在河湟的土地上并不为群众所知。
这不,我又骑着毛驴,跟着军管会派来的张干事,来到了湟水河边熟悉的田埂上。张干事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脸上还带着些许学生气,但眼神明亮,干劲十足。初夏的日头已经有些热度,照在刚刚分到土地的佃农们身上。他们大多还穿着往日的破旧衣衫,但神情却与往日那种麻木的顺从不同,充满了迷茫、忐忑,以及一丝不敢表露太明的期盼。
张干事选了个稍高的田埂站定,没用铁皮喇叭,双手叉腰,声音洪亮地开了腔:
“乡亲们!静一静!今天咱们再把政策好好说道说道,大家有啥不明白的,尽管问!”他环视着众人,“首先,咱们西宁解放了,马步芳反动统治被推翻了!共产党、毛主席领导咱们穷人闹翻身,这土地制度,就得来个彻底的大变革!”
他顿了顿,确保大家都在听:“咱们现在的政策,是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什么叫封建剥削?就是地主老财靠着占有土地,不劳而获,收咱们的血汗租子,压迫咱们农民!这一套,从今往后,不作数了!”
底下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有人低声交头接耳。
张干事继续宣讲:“废除旧的,就要建立新的!咱们要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简单说,就是要把土地从地主手里拿回来,分给像你们这样,祖祖辈辈在地上刨食、却没有地或者地很少的贫苦农民!这叫‘耕者有其田’!是咱们农民祖祖辈辈盼了多少代的好事!”
“张同志!”老佃农赵老栓忍不住了,他从人群里挤出来,黝黑的脸上皱纹深刻,带着忧色,“您说的这……地把地分给咱,咱……咱心里是盼着的!可……可这地,原来是东家……是吴太太的。她男人吴明泰,是为了打日本鬼子死在战场上的,是烈属啊!她一个年轻寡妇,婆婆也没了,就剩一个人,还……还缠着这双脚,往后站都站不稳当。她把地都交了,自己可咋活?咱这地拿在手里,心里……心里不落忍,不踏实啊!” 他说着,回头愧疚地看了我一眼。
他这话,立刻引起了众多佃农的共鸣。
“是啊,东家待咱不薄,往年灾荒还减过租。”
“她一个女子,没了倚靠,这……”
众人议论纷纷,焦点竟然不是地能不能拿到,而是我以后的生活。
张干事显然预料到会有此一问,他看向我,眼神里带着鼓励。
我深吸一口气,往前走了几步,站到张干事身边。所有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我身上。我看着赵老栓,看着那一张张熟悉的、饱经风霜的脸,用清晰而平稳的声音说道:
“老栓叔,各位乡亲父老!大家的心意,我陈玉娟领了,在这里谢谢大家!”我微微颔首,“请大家放心,政府对我们这样的抗日烈属,有明确的优待政策,绝不会让我没了活路!”
我继续用大白话解释,确保每个人都能听懂:“咱们解放军,咱们共产党领导的政府,和过去的旧政府不一样!对待烈属,是有抚恤、有照顾的。往后,政府会按月给我发放抚恤金,保证我的基本吃穿用度。这不是施舍,这是国家和人民对我男人为国牺牲的念想,也是对我这个家属的责任!”
我看到不少人脸上露出恍然和放心的神色。
我趁热打铁,把话题拉回到土地上:“所以,大家完全不用替我操心!现在,这天大的好事落在咱们自己头上,这地,以后就是你们自己的了!是自己的命根子!再也不用看天交租,看人脸色!以后种出来的粮食,除了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公粮,剩下的,全是你们自己的!是存是卖,是吃是穿,都由你们自己当家做主!”
李老四又抢着问,脸上还是带着疑虑:“吴……吴大姐,那……那这政策,真能长久?马步芳的人才跑了不到半年,万一……万一他们又打回来呢?咱现在拿了这地,到时候会不会被当成……当成那啥,给清算了啊?” 他这话问得小心翼翼,却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内心最深的恐惧。
我斩钉截铁地回应,声音提高了几分:“李四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既然能把马步芳几十万军队打跑,就绝不会再让他们回来糟蹋咱们!这天下,是咱们老百姓的天下,变不了!大家把心稳稳当当地放回肚子里!政府说话算话,这地契上写了谁的名字,地就是谁的,受新政府的法令保护!谁也别想再夺走!”
我的语气坚定,充满了不容置疑的信心。这番保证,像定海神针一样,让躁动不安的人群渐渐平静下来。分到了靠近水渠那块上好水浇地的马老汉,此刻再也抑制不住激动,扑通一声跪在自己刚刚到手的地里,用长满老茧的手颤抖地抚摸著泥土,老泪纵横,呜咽着:“爹啊!娘啊!列祖列宗啊!你们睁眼看看吧!咱老马家……有地了!有自己的地了!呜呜……” 那哭声里,饱含着几代人的辛酸与终于实现的梦想。
在皮毛厂那熟悉的大院里,情景更为热烈,也更为复杂。全厂的工人都被召集起来,脸上混杂著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未知的担忧。
张干事站在一个临时搬来的条凳上,声音洪亮:
“工友们!今天,咱们重点讲讲工厂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咱们工人阶级,现在是国家的主人,也是工厂的主人!不能再像旧社会那样,被随意使唤,工钱由人定,福利没保障!”
他伸出三个手指头:“第一,成立劳资协商会议!咱们厂,由吴玉娟同志作为原来的资方代表,再由你们全体工人,民主选举,选出三名信得过的工人代表!我们军管会呢,派一名干部担任会议监督员。以后,厂子里的大事,比如工资定多少,每天工作几个时辰,有什么福利待遇,劳动条件怎么改善,都不能再由东家或者工头一个人说了算!必须拿到这个协商会上,大家一起商量,民主决定!”
“哗——” 底下瞬间炸开了锅。
“工人也能管厂子了?”
“工头说了不算了?”
“这……这能行吗?”
惊愕、怀疑、兴奋,各种情绪交织。
张干事等议论声稍平,继续说道:“第二,彻底改革工资制度!坚决废除过去那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固定日薪制!那不合理,挫伤积极性!咱们要实行 ‘保底工资加计件奖励’的新制度!”
他详细解释:“保底工资,就是只要你在厂里正常上工,哪怕这个月活儿少,或者你手慢点,每个月也保证你能拿到三块银元的基本工钱,确保你一家人饿不着肚子,这是最基本的保障!”
工人们眼睛亮了,光是这一条,就让他们安心了不少。
“在这个基础上,”张干事声音更昂扬了,“你干得多,干得好,就按你完成的活儿,另外给你算钱,这叫计件奖励!手艺好、手脚麻利的老师傅,像老王师傅这样的,只要肯干,一个月拿个五六块银元,甚至更多,都完全有可能!这比你们过去拿的死工钱,能翻上一番还不止!”
这话如同在滚油里泼了一瓢冷水,人群彻底沸腾了!
“五六块?我的天爷!”
“做得多拿得多?这……这是真的?”
“那不得拼命干啊!”
老王师傅也激动得满脸通红,搓著大手。
张干事趁热打铁:“第三,大力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工人身体健康!严格规定,每天劳动时间,不得超过十个钟头!每个月,保证大家至少有两天的休息时间,可以处理家事,看看爹娘老婆孩子!工厂里,要设立专门的工人休息室,保证随时有烧开的热水供应!到了冬天,就用咱们厂里生产剩下的皮毛边角料,给每位工友做一件厚实的新棉衣,让大家暖暖和和过冬!”
休息?热水?还有新棉衣?这些在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待遇,让工人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脸上洋溢着惊喜和感动。
然而,惊喜过后,现实的疑虑也随之浮上水面。老王师傅作为老工人代表,站了出来,他先是对新政策表示欢迎,然后提出了最实际的问题:
“张干事,您说的这些,都是为咱工人着想的大好事!咱心里暖和!可……这‘保底加计件’,具体咋算?别到时候活儿干了,账算不清楚,或者……或者上面说话不算数啊?” 他这话问得实在,也代表了大多数工人的担忧。
另一个年轻工人,胆子小些,也怯生生地举手:“还……还有,东家……吴太太她把厂子都交给国家了,她……她往后靠啥生活?她脚那样,又不能像咱一样干活……我们这心里,过意不去啊。” 这话立刻引起了一片附和声,大家都担忧地看向我。
张干事看向我,点了点头。
我深吸一口气,走到前面,与张干事并排站立。看着下面一张张熟悉而又充满关切的脸,我心里暖流涌动。我首先回答老王师傅的问题,语气肯定:
“老王!各位老师傅,兄弟们!张干事说的‘保底加计件’,绝对算数!军管会马上就会出台详细的计件标准和核算办法,贴在厂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干多少活,拿多少钱,白纸黑字,谁也别想糊弄!以后,你们的手艺,你们的汗水,每一分都值钱!共产党办事,讲的就是一个‘信’字!大家放心!”
我的话给工人们吃了颗定心丸,关于工资的疑虑消散了大半。
接着,我转向那个关于我生活的提问,以及众多关切的目光。我脸上露出宽慰的笑容,用尽可能轻松和口语化的方式说道:
“谢谢!谢谢兄弟们还这么记挂我!我陈玉娟在这里,给大家交个底,也让大伙儿彻底放心!”
我顿了顿,清晰地说道:“政府对我们抗日烈属,有明确的抚恤政策。对我这样,愿意主动配合政府、把资产交出来支持国家建设的,也算是对革命有贡献的,这叫‘爱国开明人士’。”
我开始具体解释政府给我的照顾,就像拉家常一样:
“往后啊,政府会按月给我发一笔抚恤金,足够我日常开销,吃穿不愁。比大家想的要多,活得很踏实。”
“街道上,居委会安排了人,定期帮我买米买面,买油买盐,这些跑腿的活儿,不用我这双小脚操心。”
“我有个头疼脑热,要去医院,也不用怕,街道会派人陪我去,帮忙挂号、拿药。”
“我现在住的这个带小院的房子,政府说了,给我留着,方便我活动。连水电费,都给我免了!”
“以后看病吃药的花销,政府全给包了,不用我花一个子儿!”
“逢年过节,区里、街道的领导,还会亲自上门来看我,送点东西,问问有啥困难。”
我一口气说完这些,看着工人们脸上担忧的神色逐渐被笑容和释然取代。
“哎呀!这就好!这就太好了!”
“政府想得真周到!”
“东家……不,吴大姐有着落,咱们心里这块大石头总算落地了!”
“是啊,这下可以安心在厂里干活了!”
张干事看到气氛完全转变,趁势大声问道:“工友们!关于工厂的改革政策,还有没有其他问题?”
“没有啦!” 工人们异口同声,声音洪亮,充满了对新制度的信服和投身新生产的热情。
“坚决拥护新政策!”
“搞好生产,支援国家!”
看着眼前这一张张焕发著生机与希望的脸庞,听着他们激昂的回应,我站在初夏明媚的阳光下,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力量。新的秩序,伴随着湟水河的流淌,伴随着这些朴实人们心底被点燃的火焰,真真正正地,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扎下了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