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第九章:赛课折戟 ...

  •   秋风卷着樟树叶子在教学楼前打转,期中考试的阴影还笼罩在年级组上空,区教研室的一纸通知让英语组的气氛重新活跃起来——全区初一英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开始了。
      第一节:临危受命
      周一下午教研会,组长把文件推到李悦面前:"小李,这次区里赛课,要求必须是初一内容。你是我们组最年轻的硕士,专业功底扎实,代表学校去参赛吧。"
      李悦接过文件,指尖微微发烫。这是她第一次代表学校参加正式比赛,想到初一(3)班期中考试英语倒数第一的成绩,想到家长群里偶尔飘出的"年轻老师经验不足"的质疑,她攥紧文件,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拿个好成绩,证明自己。
      备课会上,她把七年级上册"How much are these socks?"的单元标题写在白板上,红笔圈出核心句型:"我要用情景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来设计,在真实的购物情境中学习英语,让学生边玩边学。"
      组里的杨老师推了推眼镜,指尖点着教案:"这个单元太经典了,每年赛课都有不少人选,容易撞课不说,想出彩很难。"
      "正因为常见,才要上出新意。"李悦调出提前做好的课件框架,屏幕上跳出色彩鲜艳的店铺海报,"我要设计一个完整的'英语购物街'情境,有服装店、文具店、食品店,让学生扮演店员和顾客,在全英文环境中自然习得语言。"
      第二节:精益求精
      接下来的两周,李悦把所有课余时间都投入备课。她网购了仿真美元、欧元道具,亲手制作了"Clothes Store""Stationery Shop"的木质招牌,甚至利用周末把自己班的教室布置成微型商业街——黑板贴满价目表,课桌椅摆成店铺柜台,连墙角都放了两盆仿真绿植当装饰。
      教研组全员上阵帮她打磨细节。杨老师拿着计时器卡在每个环节:"热身环节控制在5分钟,句型操练15分钟,剩下的时间留给小组购物展示。"年轻的张老师帮她优化课件动画:"这里加个价格跳动效果,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连平时话少的王老师都提醒:"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脚手架,基础弱的给句型模板,基础好的让他们自由发挥。"
      她在自己班试讲了五次,修改了八稿。第一次试讲时,赵阔拿着道具货币在教室里乱跑,喊着"我要买最贵的";林晓雪站在"店铺"前手足无措,连"Can I help you?"都不敢说。李悦连夜调整方案,给赵阔安排"店长"角色,让他负责管理店铺秩序;给林晓雪准备带图片的句型卡片,帮她建立信心。
      比赛前夜,空教室里只有李悦的身影。她穿着第二天要穿的正装,对着空气演练:"Good morning, class! Today we're going to the shopping mall..."从导入到过渡,从小组指导到总结升华,每个指令、每个微笑都烂熟于心。讲台上,那些精心制作的道具在月光下泛着微光,像是她沉甸甸的期待。
      第三节:完美呈现
      比赛日在区实验中学举行。李悦抽到上午第三节课,提前半小时就到教室调试设备。当她把木质招牌挂在讲台两侧,把仿真货币分发给学生时,后排的评委们都露出了好奇的目光。
      "Good morning, class! Today we're going to the shopping mall..."随着她清脆的问候,课正式开始。热身环节的"价格猜猜乐"瞬间点燃气氛,学生们举着小手喊着"Five yuan!""Ten dollars!";句型操练时,她走到学生中间,手把手教基础弱的孩子读"These socks are two dollars.";小组购物展示环节,学生们穿着自带的小外套扮演顾客,拿着道具货币认真询价,课堂上满是流畅的英语对话和笑声。
      当一个女生用"Can I help you? I want a red skirt."成功"购买"到心仪物品,兴奋地举起道具时,评委们频频点头,在评分表上认真记录。李悦站在讲台上,看着眼前热闹又有序的场景,心里涌起一阵骄傲——这两周的熬夜、修改、试讲,都值了。
      下课铃响,她鞠躬说"Class is over, thank you!"时,学生们自发鼓起了掌。走出教室,组长迎上来,竖起大拇指:"完美!比试讲时还要好,一等奖稳了!"第四节:意外收获
      下午没有比赛任务,李悦决定留下来观摩其他选手的课。她特意选了个靠前的位置,拿出听课记录本,准备详细记录别人的亮点,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前两节课各有特色,一个侧重语法讲解,一个侧重听力训练,她边听边点头,在本子上记下"语法口诀记忆法""听力分层任务设计"等要点。
      下午第二节课开始,当讲台上的老师说出开场白时,李悦的笑容瞬间凝固在脸上。
      "Good afternoon, everyone! Let's go shopping today!"
      同样的单元,同样的主题——来自师大附中的刘老师,竟然也选择了"How much are these socks?"。李悦的心沉了下去,下意识地攥紧了记录本,组长在旁边低声说:"撞课了,看看她怎么设计的。"
      可接下来的课堂,让李悦的手心渐渐冒出冷汗。刘老师没有华丽的道具,没有复杂的情境布置,只是拿起讲台上学生的铅笔问:"How much is this pencil? Does anyone know?"简单的提问,瞬间让学生们集中了注意力。她没有分角色表演,而是设计了"猜价格"游戏:在课件上展示学生熟悉的文具、零食,让大家用英语猜价格,猜对的同学能获得小贴纸奖励。
      在教授"Can I help you?"句型时,刘老师没有给固定模板,而是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购物经历自由表达。当一个男生说"Can I help you? My mom buys socks for me every week."时,她立刻追问:"How much are the socks your mom buys?"自然地衔接了核心句型。最精彩的是结尾,她拿出几张贫困山区孩子的照片,问:"These kids need notebooks and pens. How much do we need to buy them?"引导学生用所学句型计算总价,把课堂主题升华到"爱心捐赠",整个教室的气氛都变得庄重而温暖。
      李悦看着眼前朴实却充满力量的课堂,再想起自己那堂道具满场的课,突然觉得那些花哨的装饰像是掩盖教学本质的外壳——她的学生在"扮演"购物,而刘老师的学生在"用英语解决真实问题"。
      第五节:残酷领悟
      颁奖仪式上,礼堂里的灯光格外刺眼。李悦坐在座位上,紧紧攥着衣角,心里既期待又忐忑。当主持人念到获奖名单时,她的心跳几乎停止。
      "二等奖第一名,榕城七中,李悦。"
      掌声响起,可李悦的脸颊却烫得惊人。她走上台接过证书,看着上面的"二等奖"字样,视线不由自主地飘向一等奖获得者——刘老师手里的证书,红得格外耀眼。
      教研员在总结时,没有点具体名字,却意有所指地说:"本次赛课,我们看到了很多精彩的展示。有的课热闹非凡,道具精美,学生参与度高,但细细品味,却少了思维的深度;有的课朴实无华,没有复杂的设计,却能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语言学习服务于真实交流,甚至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好的教学,不在于形式有多新颖,而在于是否能真正扎根学情,是否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回校的车上,组长拍着她的肩膀安慰:"你已经很出色了,撞课本身就吃亏,而且咱们的课在观赏性上绝对是顶尖的。"
      可李悦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她望着窗外掠过的街景,脑海里反复回放着刘老师的课堂——没有仿真货币,学生却能用英语准确表达价格;没有店铺招牌,学生却能自然运用购物句型;没有刻意升华,学生却发自内心地产生了爱心共鸣。她想起自己班上的林晓雪,在试讲时拿着句型卡片都不敢开口,要是换成刘老师的方法,从她熟悉的捡废品换钱的经历入手,会不会效果更好?想起赵阔,在她的课上只顾着玩道具,要是用"猜价格赢奖励"的方式,会不会更专注?
      深夜的办公室里,李悦重新翻开自己的教案。那些精心设计的情境、制作的道具,此刻看起来都有些刺眼。她拿起笔,在教案封面写下:"形式服务于内容,语言服务于交流。"窗外月色如水,照在那张二等奖证书上,也照在她若有所思的脸上。
      忽然,手机弹出一条消息,是林晓雪妈妈发来的:"李老师,晓雪说今天在家用英语跟我讲袜子多少钱,还说要攒钱给山区小朋友买文具,谢谢您呀。"后面跟着一个微笑的表情。
      李悦看着消息,嘴角慢慢扬起。她删掉了原本想在家长群里发的"英语句型背诵通知",重新编辑:"各位家长,周末可以带孩子去超市时,让他们用英语说说商品价格,既练了口语又贴近生活~另外,咱们班想发起'爱心文具捐赠',有愿意参与的家长可以私聊我。"
      最后一节课结束时,夕阳透过教室的窗户,在课桌上投下长长的光影。周老师正在和学生们约定:"下周我们把盲盒里的故事整理成册子,作为给家长的新年礼物。"学生们欢呼的声音里,满是期待。李悦收拾听课记录本时,发现自己在页边写满了批注:"少一些自我表达,多一些学生视角""知识的价值在于连接生活""教育的共鸣从来不是刻意营造,而是自然生长"。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