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第十七章:从告状到夸赞 ...

  •   随着对学生们的了解日渐深入,李悦的目光不再只聚焦于王磊的叛逆、林晓雪的沉默,而是投向了班级里那个最“安分”的角落——谢晏。男孩总是端端正正地坐在第四排中间,腰背挺得笔直,像一棵被精心修剪过的小树苗。可那双眼眸里,却藏着与年龄不符的疲惫,连翻书时都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谨慎,仿佛生怕惊扰了什么。李悦翻开韩老师的笔记本,找到“谢晏”那一页,字迹依旧简洁却精准:“家学渊源(中医世家),天赋隐于沉静,然母心焦虑,重压之下,孩子在校精神紧绷,创造性尽失。”
      第一节:紧绷的弦
      谢晏在班上从来不是焦点,成绩稳定在中游,不惹事不张扬,课堂上也几乎不主动举手发言。提问到他时,他总能答出要点,却从不会有额外的延伸,像一台精准运行却缺少灵气的机器。他就像一根被反复拉紧的弦,时刻维持着“不出错”的平衡,连呼吸都带着拘谨。
      李悦注意到,他的英语作业本永远是全班最工整的——字母间距精确到毫米,标点符号都像用尺子量过,可这种工整里没有林晓雪的灵气,只有近乎刻板的规整。有一次,李悦在他的作业上圈出一个拼写错误,第二天收上来的订正作业,他居然重新抄了一整页,只因为第一次订正时笔尖稍微洇了一点墨。李悦找他谈话时,男孩攥着作业本的手指泛白,声音发紧:“老师,不重新写的话,会不整齐……”
      这种“怕出错”的执念,与王磊的野性、林晓雪的封闭截然不同。李悦断定,问题的根源不在孩子自身,而在外部环境。她试着拨通了谢晏妈妈的电话,预约家访时间,刚报上身份,电话那头就传来急促的声音:“李老师!是不是谢晏在学校闯祸了?还是作业没写?前几天他数学卷子错了三道计算题,我骂了他一顿,怎么还不长记性……”
      那股扑面而来的焦虑,像细密的针,扎得李悦耳朵发疼。她瞬间明白,谢晏心里那根紧绷的弦,正是被母亲日复一日的焦虑,越拉越紧。
      第二节:策略的转变
      挂了电话,李悦坐在办公桌前,翻着谢晏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记录。以往遇到这种情况,她会客观罗列学生的问题:“注意力不够集中”“缺乏主动思考能力”“心理素质有待加强”,再和家长探讨改进方案。可这次,韩老师笔记本里的一句话突然浮现在脑海:“与焦虑型家长沟通,切忌先谈问题——焦虑会放大缺点,封闭沟通之门。先扬后抑,以夸为桥,方能动其心。”
      李悦撕掉了刚写好的沟通提纲,重新拿出一张纸。她翻遍了谢晏的所有表现记录,从课堂发言到值日情况,从作业细节到小组合作,把那些被忽略的“小优点”一一圈出来:生物课解剖实验时的沉稳、负责班级绿植时的细致、帮同学讲题时的耐心……她甚至特意给生物老师发了消息,询问谢晏在实验课上的具体表现。
      准备妥当后,李悦再次拨通了谢晏妈妈的电话。铃声刚响两声,就被接起,那头依旧是带着戒备的急切:“李老师,是不是谢晏在学校又有什么问题了?他最近总说晚上睡不好,我怕他上课走神……”
      “谢晏妈妈,您别着急,”李悦赶紧打断她,语气里带着真诚的笑意,“我今天找您,不是要说问题,恰恰相反,是想好好跟您夸夸谢晏——这孩子最近在学校的表现,真的让我特别惊喜。”
      第三节:真诚的“夸赞”
      电话那头瞬间安静了,过了几秒,才传来迟疑的声音:“夸……夸他?李老师,您没搞错吧?他没闯祸就不错了,哪值得夸啊。”
      “当然值得!”李悦加重了语气,把准备好的细节一一讲出来,“上次生物课做洋葱表皮细胞观察实验,全班大半同学都手忙脚乱,要么撕的表皮太厚,要么盖玻片没放好,只有谢晏做得又快又好。他先用镊子轻轻撕取表皮,再用吸水纸慢慢吸去水分,动作有条不紊,连生物老师都跟我说,这孩子有‘稳劲儿’,特别适合做精细活,有当医生的潜质呢!”
      电话那头传来轻轻的吸气声,李悦继续说:“还有班级里那盆绿萝,您知道吧?一直是谢晏负责照顾的。他每天都会记录浇水时间、光照情况,叶子上有一点灰尘都会用湿抹布擦干净。上次有同学不小心碰倒了花盆,他没急着责怪别人,先小心把花扶起来,再重新换土,那种耐心和条理性,别说初一学生了,连有些成年人都比不上。”
      她顿了顿,特意放缓语速,抛出最关键的一句:“对了,谢晏妈妈,我听谢晏提过,家里是中医世家,爷爷和您都是中医?这可太厉害了!我总觉得,谢晏身上那种沉静、专注的气质,就是从小耳濡目染培养出来的。您看他做实验、照顾植物时的样子,那种沉下心来的劲儿,不是谁都有的,这可是他最宝贵的天赋啊!”
      这句话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彻底打破了对方的防备。电话那头沉默了许久,李悦能听到隐约的呼吸声,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第四节:冰释的焦虑
      “李老师……”谢晏妈妈的声音终于响起,比刚才柔和了许多,甚至带着一丝哽咽,“谢谢您,真的谢谢您。从来没有老师这么夸过他……我一直觉得,他成绩不够好,反应不够快,比隔壁家的孩子差远了。我天天跟他说,要好好读书,考不上重点高中就没出路,中医这行又苦又累,不能让他走老路……”
      “我明白您的苦心,”李悦轻声回应,“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有好前程呢?可您看,谢晏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明明那么出色。他的‘稳’,他的‘细’,都是做中医最需要的品质啊。我们总说‘因材施教’,不是让孩子变成我们期望的样子,而是帮他把自己的天赋发挥到极致。”
      她趁热打铁,语气诚恳:“谢晏现在精神太紧绷了,晚上睡不好,白天自然没法集中精力。您试着放宽心,别总盯着成绩和缺点,多看看他的这些优点。比如周末带他跟着爷爷认认草药,聊聊中医知识,说不定能让他放松下来,学习效率反而更高。孩子的路不止一条,我们做老师和家长的,是给他搭梯子,不是给他画框子,您说对吗?”
      电话那头传来轻轻的“嗯”声,接着是释然的叹息:“李老师,您说得对,是我太急了,把孩子逼得太紧了。我试试……谢谢您,跟您聊完,我心里堵得慌的那口气,终于顺了。”
      挂了电话,李悦看着窗外,阳光正好穿过云层,洒在办公桌上。她知道,那堵横亘在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焦虑之墙”,终于裂开了一道缝隙。
      第五节:松弛的果实
      沟通的效果,比李悦预想的还要明显。第二天早上,谢晏走进教室时,李悦一眼就发现了变化——他的腰背依旧挺直,眼神却不再像以前那样紧绷,反而带着一丝轻松。早读时,他居然主动站起来领读,声音虽然不大,却清晰稳定。
      课间,李悦看到谢晏和同桌围在班级绿植旁,同桌指着叶子问:“这叶子上的斑点是什么啊?”谢晏耐心地解释:“可能是浇水太多,根系闷坏了,得少浇点水,放在通风的地方。”说话时,他的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那是李悦第一次看到他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知识。
      三天后,李悦收到了谢晏妈妈发来的微信,附带一张照片:照片里,谢晏蹲在院子里,手里拿着一本草药图册,爷爷在旁边指着一株植物,他正认真地记着什么,脸上带着专注的笑容。消息里写着:“李老师,谢谢您。周末带他跟爷爷认草药,他比平时看书认真多了,还跟我说以后想当中医,帮别人治病。我没再骂他,只是跟他说,不管选什么路,妈妈都支持他。这几天他睡得香了,写作业也不用我催了,真的太感谢您了!”
      李悦看着照片里的男孩,心里满是温暖。她翻开自己的《教育日记》,写下:“谢晏,中医世家,沉稳细致,天赋被焦虑掩盖。家校沟通的真谛,从不是‘告状’式的指责,而是‘夸赞’式的唤醒。当家长放下焦虑,孩子才能放下负担;当我们看见孩子的天赋,他们才能绽放光芒。”
      她合上笔记本,指尖划过封面。从林晓雪到王磊,再到如今的谢晏,她越来越明白,教育不是改造,而是唤醒;不是施压,而是松绑。而家校之间的信任桥梁,也在这一次次的真诚沟通中,越建越坚固。破冰之旅,已近春暖花开。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