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文明的融合 ...
-
征服之后的治理,远比战争更加复杂。
在安息故地,一座刚刚被征服的城市里,秦吏正在推行秦法。按照律令,所有男子都要剪去长发,改束发为椎髻。这引发了当地人的激烈反抗。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可轻毁!”一个老者用当地语言激动地喊着,周围聚集了越来越多愤怒的民众。
年轻的秦吏不知所措,眼看就要引发冲突。这时,一队骑兵疾驰而来,为首的是个面容冷峻的将军——正是蒙恬的副将章邯。
章邯下马,没有立即弹压,而是通过翻译对民众说:“束发不是羞辱,是文明的象征。从此以后,你们就是大秦的子民,受大秦律法的保护。”
他指着城外新立的石碑:“这上面刻着大秦律法,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不再有贵族可以随意处死奴隶,不再有祭司可以垄断知识。你们的子孙可以入学室,可以考取功名,可以成为大秦的官吏!”
这些话通过翻译,在人群中引起骚动。有些人开始动摇。
章邯又指着旁边的市集:“看看这些从东方运来的丝绸、瓷器,还有新的耕作技术。大秦带给你们的,不只是律法,还有更好的生活。”
最终,在软硬兼施下,反抗渐渐平息。但这样的场景,在每一个新征服的地区都在上演。
尤虞深知文化融合的艰难。她向嬴政建议,在重要的新附城池设立“文明馆”,不仅展示大秦的先进技术,也保留当地的特色文化。
“我们要让他们明白,加入大秦不是毁灭,而是升华。”尤虞对负责此事的官员说,“让他们以自己的文化为荣,但以成为大秦人为傲。”
这个政策收到了奇效。在文明馆里,当地人既能看到精巧的青铜器、绚丽的丝绸,也能看到自己传统的工艺品被妥善保存。他们开始相信,大秦确实是一个包容而强大的文明。
与此同时,从东方来的移民与当地人开始通婚。起初还只是个别现象,后来逐渐成为常态。混血的孩子在学室里学习秦语,既继承了当地人的外貌特征,又拥有完全秦化的内心。
这个过程缓慢而痛苦,时有反复。但在帝国强大的武力和先进文化的双重作用下,融合的大势已不可逆转。
当蒙恬的西路大军与任嚣的南海舰队终于在印度半岛会师时,东西方两个方向的征服正式连成一体。大秦的版图,已经跨越了大陆,连接了两大洋。
捷报传回咸阳的那天,嬴政站在四海殿的世界地图前,久久不语。地图上的黑色区域,已经覆盖了已知世界的大半。
“还差最后一块。”他轻声说,目光投向了地图最西边的那个半岛——意大利半岛,罗马的所在地。
尤虞站在他身后,同样望着地图。她知道,最后也是最艰难的考验,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