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异乡客 ...

  •   日子像山涧的溪水,在青霖观的晨钟暮鼓与孩子们的汗水欢笑中,潺潺流淌。宁拙几乎要习惯了这种规律而又充满生机的节奏,直到那几天,几抹格格不入的色彩,悄然涂抹进了见龙镇这幅质朴的画卷。
      最先咋呼起来的,是赵小途。
      这日刚下课,他便凑到宁拙身边,扯了扯她的袖子,压低声音,带着几分发现秘密的兴奋:“阿拙,你看见没?镇上来生人了!”
      宁拙正活动着有些酸麻的手腕,闻言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镇口那棵老槐树下,站着两个牵马的男人。衣着是常见的行商样式,灰扑扑的短打,风尘仆仆。但宁拙的目光却微微一顿。
      那马,并非镇上常见的驽马,骨架匀称,蹄腕细韧,虽沾了泥污,仍能看出神骏。马上的鞍具也非普通皮货,样式简洁,却透着股精悍。最重要的是那两个人,他们站姿放松,眼神却像探针一样,不动声色地扫视着周围,从晾晒的谷物到玩耍的孩童,从街边的铺面到远处青霖观的飞檐,无一遗漏。
      “嗯,是生面孔。”宁拙收回目光,语气平淡,心里却模糊地觉得有些不一样。具体哪里不一样,她又说不上来。
      “是吧是吧!”赵小途得到回应,更来劲了,“我问过我娘了,她说他们是前几日到的,就借住在镇西头空着的那个旧院里,说是收山货的,可也没见他们怎么走动收货,怪得很。”
      接下来的几天,宁拙留了心。她又陆陆续续看到了那几个“行商”几次。有时他们在镇上的小茶摊坐着,一坐就是半天,茶水不见少,耳朵却似乎竖得老高;有时他们会沿着镇子外围慢行,目光掠过田野、河流,以及那条通往山外的唯一官道。
      宁拙注意到一个细节。其中一人在弯腰系松脱的鞋带时,后腰的短衫下,隐约露出一截深色的木质柄首,形状绝非柴刀或寻常匕首。那是什么?她心里画了个问号,隐隐觉得那不该是行商该带的东西。
      她也曾“偶然”从他们附近跑过,听到过一两次零碎的对话,口音带着一种生硬的官话腔调,用词简短、准确,绝无镇上乡民们拉扯家常的琐碎。
      “阿拙,你看什么呢?”石守见她望着那两人的方向出神,瓮声瓮气地问。
      “没什么,”宁拙收回视线,笑了笑,“觉得他们的马挺精神。”
      石守也看了一眼,老实点头:“嗯,是比咱镇上的壮实。”
      荆茉儿则撇撇嘴:“鬼鬼祟祟的,一看就不是好人!要是他们敢惹事,哼!”她挥了挥小拳头。
      林枯荣只是默默看着,细长的眉毛微微蹙起,流露出些许不安。
      宁拙将伙伴们的反应尽收眼底。她自己也觉得这些人有些奇怪,但究竟奇怪在哪里,会带来什么,她想象不出。毕竟,她前世只是个普通市民,最大的危机不过是赶稿和应付难缠的编辑。对于真正的危险和阴谋,她缺乏直接的认知。
      她甚至找了个机会,在顾世安讲解一段关于“察言观色,洞悉先机”的典故时,看似无意地提了一句:“观主,近日镇上来了几个收山货的叔叔,他们的马真好,说话也和咱们不太一样呢。”
      顾世安捻须的动作微微一顿,目光掠过宁拙看似天真无邪的脸庞,望向道观外苍翠的山峦,眼神里多了些宁拙看不懂的东西,但他只是温和地说:“天南地北,人来人往,本是常事。我辈只需谨守本心,明辨是非即可。”
      宁拙没有得到更多的信息,只觉得观主的话似乎别有深意,却又琢磨不透。
      一种模糊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萦绕在心头。镇上的大人们似乎并未在意,依旧过着各自的日子。只有宁拙,和或许同样觉得新鲜的赵小途,对这几个外来客多看了几眼。
      傍晚放学,宁拙再次看到了那两个“行商”牵着马站在镇口。其中一人似乎察觉到了她的注视,目光倏地扫了过来。那眼神平静无波,却让宁拙没来由地心里一紧,下意识地低下头,做出害怕生人的样子,加快脚步混入回家的孩子群里。
      走出很远,她才松了口气,忍不住又回头看了一眼。那两人依旧站在那里,像两尊沉默的石像,与周围悠闲的黄昏景色格格不入。
      这些人,古里古怪的。宁拙在心里嘀咕了一句,带着一丝隐约的、连自己都无法清晰定义的困惑,转身汇入了归家的人群。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