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全文完】 ...


  •   敲下“全文完”三个字时,窗外正好飘起了今年的第一场雨,淅淅沥沥的,像极了第一次写落根坡故事时,老周在电话里说“老井闹邪”的那个雨夜。

      从去年春天跟着村里老人踩落叶走进落根坡,到今天把最后一个字放进文档,整整一年零三个月。最初只是想写几个“老物件闹怪事”的短篇,没成想写着写着,就被吴先生的老井、晓燕的纸扎铺、沈庭之的铜锁勾住了——原来那些“异动”从来不是邪祟,是没说尽的牵挂,是没完成的约定,是藏在时光里的“我没忘”。

      写吴先生时,总想起小时候村口的教书先生,每天早上提着水壶去井边打水,给我们煮山楂水喝;写苏玉棠的戏台时,翻了好多民国戏子的资料,看着那些在战乱里守着戏台的人,忽然懂了“戏比天大”不是句空话;写沈庭之的家书时,特意去问了家里的老人,他们说当年确实有亲戚去了台湾,直到九十年代才联系上,见面时只说了一句“我没敢忘家”,就红了眼。

      这些故事里的人,好像都在身边活着。他们不是什么大人物,只是把“念想”藏在老井、戏衣、铜锁里的普通人,却让我慢慢明白,所谓“玄学”,从来不是画符念咒的玄乎事,是人心底最软的那点牵挂——是吴先生想给学生煮完最后一壶茶,是老陈叔想给女儿磨完最后一筐麦粉,是沈庭之想给妻儿拆完最后一封家书。

      要谢谢追更的你们。记得有读者留言说“看晓燕那段哭了,想起我奶奶没等到的糖糕”,还有人说“沈庭之的怀表让我想起爷爷的旧手表,里面夹着奶奶的照片”。原来这些藏在老物件里的故事,早就悄悄戳中了我们心里最像的地方——我们都记得那些没说出口的告别,没来得及的团圆。

      番外会慢慢更,想写沈念祖带着孙子在记忆馆喂石榴树,想写张奶奶教村里小孩唱苏玉棠的戏,想写林墨带着《玄学言论》回来,在老井边给刘道长读读者的留言。落根坡的故事没结束,那些老物件还在等着有人听它们说话。

      最后,谢谢落根坡的风,谢谢那些藏在老物件里的“人”,谢谢一直跟着故事走的你们。雨停了,阳光该出来了,就像那些没说尽的牵挂,总会在时光里,慢慢变成温暖的回响。

      我们番外见,也或许,在某个飘着桂花香的秋天,我们会在落根坡的记忆馆门口,再遇见。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