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乡下人进城,鹿韭的由来。 ...

  •   清虚默念一遍这名字,又继续问道:“药婆婆?此人是做采药,抓药的伙计?”

      刘老六不算是多健谈的人,平常赶牛车到镇里,顺便搭载几个同村的人一般都是听着他们谈,只有问到他了,他才会搭话,也从不做欺骗人之事,都是就事论事。

      “药婆婆啊,”刘老六挥了挥鞭子,让牛走得更稳当些,“她是咱们这一带最有名的草药郎中,心肠也好,穷人看病常常不收钱,或者只收些鸡蛋、粮食。她家院子里种满了各种草药,您说的红花,应该就是她种的山茶,听说也能入药。”

      清虚默默记下。一位医术高明、心地善良的草药郎中,在这个世界无疑是宝贵的人才,或许日后道观在医药方面可以与她有所交集。

      牛车吱呀吱呀地前行,离开了刘家村的范围,驶入了更加开阔的田野。道路两旁是连绵的稻田,正值生长季节,绿油油一片,长势喜人,看起来今年会是个丰收年。

      远处青山如黛,云雾缭绕,风景颇为秀美。

      黄十八一开始还对沿途的一切充满好奇,但牛车行进缓慢,颠簸摇晃,没过多久,它便在清虚怀里打了个哈欠,蜷缩起来,昏昏欲睡。

      大约走了两个多时辰,前方出现了一片规模更大的建筑群,青砖灰瓦,炊烟袅袅,远远还能听到隐约的市井喧闹声。

      “仙姑,前面就是清水镇了。”刘老六指着前方说道。

      清虚精神一振,坐直了身体。黄十八也醒了过来,扒着车沿,好奇地张望。

      牛车随着人流缓缓驶入镇门。镇子比刘家村热闹了何止百倍!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酒旗招展。贩夫走卒,行人旅客,摩肩接踵,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孩童嬉闹声不绝于耳。

      空气中混合着各种气味——食物的香气、药材的苦味、牲畜的味道,还有人群的汗味。

      黄十八似乎有些被这喧闹的场面吓到,缩回了清虚怀里,只露出一双小眼睛警惕地打量着外面。

      清虚注意到赶集的人,或者也是镇上的居民,基本个个都穿得干干净净,女的梳发髻,男的也会束发,甚者还会有人在发间别上一朵花,各种颜色的都有。

      清虚想着刘家村也是如此,小孩大人都穿的体面,干净,甚至家家户户面前都会种上一株桂树。

      是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吗。

      刘老六将牛车赶到一处专门停放车辆的空地,拴好牛,对清虚道:“仙姑,镇子到了。您要去哪儿?小的可以给您带路。”

      清虚抱着黄十八下了车,付了五个铜钱,对刘老六道:“有劳了。贫道想先去书铺看看,再去集市走走。”

      “书铺?”刘老六仔细回想了一下,然后说道,“镇上有两家书铺,一家在城东,主要卖些四书五经、科举用的书,叫‘墨书阁’;另一家在城南,杂书多一些,什么游记、话本、医书都有,叫‘墨香斋’。”

      “就去墨书阁吧。”清虚立刻做出了选择。

      “好嘞,仙姑请跟我来。”刘老六在前面引路,带着清虚穿过熙熙攘攘的街道。

      清水镇比清虚想象中要繁华,街道干净整洁,商铺种类繁多,可见此地民生还算安稳,百姓几乎人人脸上都有笑容。

      有几分盛世的模样。

      书铺外门也有来来往往的行人,独自前来的书生、还有女子,长辈牵着的孩童。

      清虚心里有些疑惑,只是放在心里,并未问出口,等着进去后在书里寻找答案。

      刘老六拍拍自己的衣袖,又从腰间掏出一块帕子,仔仔细细的擦了遍手,然后指着挂着“墨书阁”的牌匾说,“这就是墨书阁了,仙姑要买什么,自己进去找就行了,顺道既然来了,我也给自家小女儿借本启蒙书。”

      清虚疑惑更深,但是她看着怀里的黄十八,环顾四周,选择了一家卖花的女老板店铺,她走上前和老板交涉一翻,老板爽快的答应了。

      清虚将黄十八放在地上,告诉它就在原地等它,然后又同老板借了碗清水,洗濯了手,这才拿出2枚铜币交予老板。

      然后学着刘老六的模样,整理了一番衣襟,这才跨过门槛,走进书铺,书铺装饰的简单大气,光线明亮,墙的四面都开窗通风,并没有空气淤堵的情况 。

      空气中还带着花香。

      进去就是书铺老板正在柜台上伏身写着什么,老板头戴方巾,旁边的客人手上拿着几本书。

      清虚怀着些好奇,将整个书铺走了一遍,书铺内部比外面看起来要宽敞许多,一排排高大的书架整齐排列,上面分门别类地插满了各种书籍。

      几个书架间还会特意放几张桌子,椅子方便供人阅读。

      店内已有不少顾客,有穿着长衫的书生、女子都已坐下翻录,有衣着体面的妇人带着孩童,甚至还有几个看起来像是工匠模样的人,都在安静地翻阅、选购。

      更让清虚感到惊异的是,她看到一位穿着粗布衣裳、像是农户的老者,正拿着一本农书,指着上面的图画,低声向店员询问着什么。店员态度恭敬,耐心解答。

      这……书籍的普及程度,似乎远超她的想象。在她印象中的古代,书籍应是珍贵之物,寻常百姓难得一见,更别提如此轻易地接触和购买了。

      在闲逛的过程中她还看见了刘老六,他在一块标注着“蒙学”的区域,熟练地在一排小册子中翻找起来。

      清虚心中的疑惑越来越深,走向标有“史地”、“杂记”的书架。

      她的目光在书籍上扫过。《鹿韭王朝风物志》、《木犀府志》、《山海异闻录》、《百草图谱》、《工匠基础》……种类果然十分繁杂。

      她先抽出了一本《鹿韭王朝风物志》,翻开扉页,里面图文并茂,介绍了王朝的地理、物产、风俗等基本情况。她快速浏览起来。

      书中记载,鹿韭王朝立国已三百余年,当今圣上励精图治,国力鼎盛。王朝崇尚文教,鼓励农桑,对匠人也颇为重视。

      更让清虚惊奇的是这鹿韭王朝当今圣上是女子,她继续翻阅,不止是这一任圣上,上一任,上上任均是女子。

      而鹿韭之名的是从牡丹而来,是由第一任女帝力挽狂澜,亲自出征,将洛朝从大厦将倾挽救,以花入名,改名为鹿韭王朝。

      而后在各地官学、私塾林立,朝廷甚至还设有“劝学使”,负责在乡间推广识字,不分男女都应得到应有的教育,女子易可科举,入朝为官。

      这书中还写有女帝面对群官的质问时说得一句话。

      “人皆有之,岂因阴阳而异?”

      翻译过来就是人皆先为人而后分男女,故当平等,岂能因为性别而分个高低。

      难怪连刘老六这样的樵夫也能识文断字,并想着为女儿借启蒙书。

      这也让清虚的疑惑得到了解答,心中震动,这鹿韭王朝的风气,竟如此开明?女子为帝,女子科举,甚至大力推广教育,这在她所知的历史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她压下心中的波澜,继续翻阅。书中还提到,鹿韭王朝境内多有奇花异草,民众亦喜以花为饰,寄托美好寓意。这解释了为何镇上行人多发间簪花,刘家村户户种桂,桂花寓意吉祥、崇高,正是王朝推崇的品德之一。

      她又拿起一本《木犀府志》,着重看了本地的情况。木犀府因盛产桂花而得名,府城及周边村镇确实有簪桂、种桂的习俗。府内民风淳朴,重视教育,虽地处王朝边缘,文风却不弱。

      清虚若有所思。这样一个王朝,社会结构稳定,文化普及度高,对于她这个“外来者”而言,既是好事,也是挑战。好事在于,信息获取相对容易,社会秩序良好;挑战在于,想要凭借一些“超自然”手段轻易获取声望和资源,恐怕没那么简单,这里的人见识和理性程度可能更高。

      更让清虚注意的是书中关于“信仰”的部分。王朝境内,佛寺、道观、城隍庙、土地祠等并存,官方态度是“敬鬼神而远之”,只要不涉及邪祭淫祀、聚众作乱,一般不予干涉。甚至有些灵验的寺庙道观,还会得到官府的褒奖和扶持。

      “看来,在这个世界发展道观,大环境是允许的,甚至可能受到欢迎……”清虚心中思忖。

      她又拿起那本《山海异闻录》,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志怪小说合集,记载了许多光怪陆离的传说,什么山精野怪、狐仙报恩、水鬼寻替、高人捉妖等等。其中一些描述,与她遇到的黄十八、乌索、白荣的情况竟有几分相似。

      “难道这个世界,精怪灵异之事并非虚妄,而是普遍存在的常识?”清虚暗暗心惊,但是转念一想,应当不会,朝廷敢扶持寺庙道观说明这不会对她们的统治造成威胁,甚至对她们而言还是有好处的。

      而精怪的祸行必定会引起朝廷内乱,清虚心里有些乱,只能先按耐着自己的心思,继续看。

      不知道过了多久,她呼出一口气,只觉得心头思绪万千。

      她将几本觉得有用的书——《鹿韭王朝风物志》、《木犀府志》、《山海异闻录》、《基础草药辨识》——拿在手中,准备买下。

      这时,刘老六也选好了一本薄薄的《三字经》,走了过来。他看到清虚怀里抱着好几本书,脸上露出敬佩之色:“仙姑真是博学。”

      清虚心虚一笑,恰恰相反,她是太文盲了。

      颇有些乡下人进城的架势。

      两人到了柜台,排了会队,就到了她们。

      刘老六熟练的说:“掌柜的借书。”

      书铺老板推出一个册子,清虚这才注意到书铺老板手腕是戴着条白玉兰做的手链,是真花,这瞬间她才意识到原来书铺隐隐约约的花香是白玉兰香。

      这鹿韭王朝还真是人人尚花。

      书铺老板道:“名字,地址写上,这本三字经四十文,借书收取四十四文,一个月内归还,四十文原路归还,只收取四文借费,是否还有问题。”

      “没问题。”刘老六已经熟稔的写上姓名地址,然后掏钱。

      书铺老板又看向清虚,看到清虚的打扮和气度,又瞥见她怀里的书,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但很快便恢复如常,态度客气:“道长,可是要买这几本?如果需要借书的话,需要到借书区选取,那都是开封后专门用于借看的,若是需要买的话,买的书则是未开封,由书皮包裹的。”

      清虚没有多做纠结,虽然她没有想到官府为了推广识字,还推广借书一事。

      但是她真的是一个大文盲,不熟悉这个异世界也不熟悉这个朝代,极有可能会存在看了就忘的情况 ,还是直接购买妥当。

      “正是。”清虚点头,“不知需多少银钱?”

      书铺老板看了一眼,熟练地拨动算盘:“《鹿韭王朝风物志》一百二十文,《木犀府志》八十文,《山海异闻录》六十文,《基础草药辨识》一百文。共计三百六十文。”

      价格不菲,但尚在清虚承受范围内。她取出钱袋,数出相应的铜钱付清。

      书铺老板收了钱,让店员去拿出新的书籍,都是用干净的粗纸仔细包好的,然后递给清虚,随口问道:“道长看着面生,可是最近云游至此?”

      清虚接过书,坦然道:“贫道清虚,随观主云游至此,观主觉得此处人杰地灵,便在此处安身。”

      书铺老板闻言笑着道:“我们这没有别的,就是风景不错,确实是个值得清修的地方。”

      清虚微微颔首,不再多言,抱着书走出墨书阁,等在门口花摊旁的黄十八立刻窜了过来,亲昵地蹭着她的腿。卖花老板笑呵呵地看着,显然对这只灵性的黄鼠狼很有好感。

      清虚再次向老板道谢,并买了一串香气清雅的白玉兰,戴着手上,算是入乡随俗。

      刘老六跟在清虚身旁,想要接过她手中的书,清虚推辞,只拿出一本递给刘老六分担。

      刘老六没有多言,只是问道:“仙姑,可还想去别处看看?”

      清虚抬头看了看天色,已近正午。“先去集市看看吧,买些日常用物,顺便用些斋饭。”

      “好嘞!”刘老六引着清虚,穿过几条街道,来到了镇南的集市。

      集市比主街更加喧闹,人声鼎沸。各种摊位鳞次栉比,贩卖着蔬菜瓜果、鸡鸭鱼肉、布匹杂货、铁器农具,甚至还有卖艺的杂耍班子和说书人,引得不少人围观。

      或许是得知此界的不同,清虚看的也不同,她看到了女子除了穿着漂亮的裙装,也有方便的裤装,男子也是除了漂亮宽大的袍袖,也有利落的短打。女子可以大大方方地站在摊位后叫卖,与客人讨价还价;男子也能细心地在布摊前为家人挑选花色。

      清虚此行主要目的是了解物价和购买一些道观急需的物资,嗯以及驱虫药,她仔细留意着摊位上物品的价格。

      米面粮油、布匹盐糖等基础物资价格平稳,可见此地民生确实安定。她重点看了草药和种子的价格。

      常见的止血草、清风藤等价格不高,但一些稍显珍贵的药材则价格不菲。各类蔬菜、粮食种子价格倒也公道。

      她在一个卖种子的摊位前停下,挑选了几样耐储存、易生长的蔬菜种子,又买了一些常见的草药种子。

      接着,她又去布庄买了几匹结实的粗布和一些针线,准备给动物们制作一些简单的垫子或窝巢,改善一下居住条件。毕竟驱虫之前,先得让它们有相对固定的、易于清理的休息处。

      采购完毕,清虚感到腹中有些饥饿。刘老六推荐了一家街角的素面摊,说是味道清爽,价格实惠。

      面摊不大,但收拾得干净。女老板手脚麻利,看到清虚是个道姑,态度格外热情,下的面分量也足。

      清虚要了一碗素面,又特意让老板用清水煮了一小碗面丝,表示一并将这碗买下,然后放在地上给黄十八。黄十八凑过去嗅了嗅,小心翼翼地吃了起来。

      清虚自己吃着素面,味道确实清淡,但汤头鲜美,面条筋道,别有一番风味。她一边吃,一边听着周围食客的闲聊,收集着零碎的信息。

      “听说了吗?城东张大人家好像不太平……”邻桌一个商人模样的男子压低声音对同伴说。

      “怎么了?张大人家不是挺好的吗?前阵子还捐钱修了路桥。”

      “唉,说是家里老太太病了,看了好几个郎中都不见好,晚上总说胡话,看见不干净的东西……家里人都愁坏了。”

      “不会是……撞客了吧?”

      “谁知道呢……张大人已经派人去府城请高人了,也不知道能不能请到……”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9章 乡下人进城,鹿韭的由来。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可能会经常换文案呀,努力写一个自己满意的文案。 求收藏(*^ω^*)呀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