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5、第 25 章 ...
-
以为抛出“窗口”、“镜子”、“交流”这些模糊的概念,就能让她安心扮演被观察的角色?
设置“能量淤积”这样的难题,就能让她在挫折中乖乖听话?
大错特错。
赵大花的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汗水顺着额角滑落,眼神在夜色中亮得惊人。
它想要数据?想要观察“变量”?
好啊,她就给它数据,给它一个前所未有的、最大的“变量”!
她要反过来研究它,研究这个碎片世界运行的真正规则,挖掘出它隐藏的目的。
她要利用这个“窗口”,不仅获取它可能拥有的知识或力量,更要找到制约它的方法。
她不再是为了生存而被动应对,而是为了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主动出击。
酗酒的父亲,唠叨的母亲,他们施加给她的伤害,让她早早明白了人性的不可依靠。
弱肉强食的职场,让赵大花学会了隐忍和伪装。
而现在,这个来自“世界之外”的威胁,则激发了她最深层的战斗本能。
跑步结束,她慢慢停下脚步,撑着膝盖平复呼吸,心跳如鼓,却带着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意。
回到出租屋,冲完澡,她坐在电脑前,却没有立刻开始学习或连接碎片世界。她打开了一个新的文档,标题命名为——《“窗口”研究计划与反制策略(草案)》。
大脑会思考,但具体怎么做还需要分析一下。
手指在键盘上跳动,赵大花开始系统地罗列:
一、 研究对象分析(守山人 & 碎片世界)
1. 已知特性:非人形态,力量层级极高,自称“守山人”,对“规则”概念熟悉,表现出观察和学习倾向。
2. 行为模式:通过设置任务(能量淤积)、提供模糊信息、偶尔现身施加影响等方式进行引导和测试。
3. 潜在动机(假设):
A. 纯粹科学研究(观察低维文明/特殊个体)。
B. 寻找特定资源或信息(“隐匿的痕迹”)。
C. 自身受到某种限制,需要“锚点”或“看守者”作为中介。
D. 以上混合。
4. 弱点推测(待验证):
可能受限于“规则”本身(包括它自称的“守山人”可能蕴含的规则)。
对“不可预测的变量”(如我的反抗意识、逆向研究)可能缺乏有效应对预案。
“窗口”的稳定性可能依赖于“锚点”(我)的某种状态。
二、 自身优势与资源**
1. “锚点”身份:拥有对碎片世界的基础影响力和一定程度的信息优先知晓权。
2. 规则适应与学习能力:已初步掌握“修复”等规则运用,并开始理解能量概念。
3. 现实世界根基:提供时间差优势、知识获取渠道、生存保障。
4. 心智优势:坚韧、隐忍、学习能力强,具备怀疑精神和反抗意志。
三、 阶段性目标
1. 短期(1-2周碎片时间):成功疏导老槐树能量淤积,巩固“看守者”价值;进一步收集“神嫲嫲”及本土规则信息;现实世界开始系统性学习。
2. 中期(1-3月碎片时间):** 深度掌握至少一种碎片世界规则的高级运用;尝试与守山人进行有限度的、平等的“信息交换”;现实世界建立起基础的知识体系和自保能力。
3. 长期(未知):揭示守山人真实目的及“窗口”本质;掌握足以自保乃至反制的力量或知识;决定最终如何处理与碎片世界及守山人的关系。
四、 行动准则
1. 保持核心秘密:不向碎片世界任何存在透露现实世界详细信息及本计划。
2. 价值展示与隐藏并存:适时展示能力以提升地位,但隐藏真实意图和底牌。
3. 风险可控原则:任何探索和实验以自身安全为第一前提。
4. 利用一切资源:现实世界知识、碎片世界规则、甚至包括村民的恐惧与信仰,皆可为工具。
写完这份初步计划,赵大花感觉心中的迷雾散去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晰的、带着冷意的目标感。
她知道前路艰险,对手强大到超乎想象。
但那又怎样?
她早已习惯了在逆境中挣扎求生。
这一次,不过是将战场,从一个令人窒息的家庭、一个压榨血肉的职场,换到了一个更加广阔、更加诡异的维度而已。
她关掉文档,清理掉痕迹。
然后,打开了《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电子版,同时,分出一丝精神,开始感应脑海中的连接点。
学习与实践,必须同步进行。
时间,不在她这边,但她会抢回来。
夜色深沉,城市依旧喧嚣。
但对于赵大花而言,一场跨越两个世界的、无声的战争,已经正式拉开了序幕。
而她,不再是棋子,是战士,也是棋手。
在开局之前,还可以推测一下需要注意的地方。
比如世界存在的基础&必要条件?
“一个世界持续存在的基础是什么?必要条件是什么?”
赵大花两只手指间夹着一只马克笔,站在一块立在出租屋墙边的白板前。白板上还残留着一些之前工作项目的零散思维导图痕迹,此刻被她用板擦清理出一片空白区域。
有时候比起在电脑上打字,赵大花觉得用手写更能让人印象深刻,也能在书写的过程中,强迫大脑进行更缓慢、更深入的思考。
笔尖与白板摩擦的沙沙声,似乎能帮助她捋清那些纷乱如麻的念头。
很多时候,面对棘手的代码bug或者复杂的设计需求,她都会用这样的方法寻找突破口。
用笔点着下巴,她凝视着空白的板面,脑海中闪过碎片世界的景象——泥泞的村庄、凝固的马赛克、诡异的实验室、守山人模糊的虚影,以及那份无法重构过去的无力感。
“稳定是第一。”她低声自语,抬手在白板中央写下了这两个字,用力颇深,笔画清晰。
然后,她围绕着“稳定”,开始延伸出分支。
【物理层面稳定】
- 空间结构稳固(防止崩塌/湮灭)
- 能量循环平衡(避免淤积/暴走 →如老槐树问题)
- 物质基础存在(山川、河流、村落… 虽可修复,但需消耗)
【规则层面稳定】
- 底层运行逻辑自洽(目前看来偏向“信念/契约/灵性”体系?)
- 规则可被感知、理解、有限度运用(如我的“修复”能力)
- 无明显逻辑冲突或悖论(否则会导致系统崩溃?)
【信息/存在层面稳定】
- “历史”轨迹相对固定(无法轻易重构过去,说明“历史”是重要基石)
- “角色”(村民、奶奶…)存在痕迹与交互逻辑
- “锚点”(我)的持续连接与认知输入(关键!)
写到这里,赵大花的笔顿住了。
“锚点”是关键,但也是最不稳定的因素。
她的认知、情绪、选择,都在持续影响着这个碎片世界。
守山人选择她,是因为她的“锚定”能力,但也引入了她这个最大的“变量”。
那么,守山人在这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它是这个碎片世界的“管理员”?“能源”?还是……“共生体”?
赵大花在“稳定”旁边,画了一个圈,写上“守山人”,打了个问号。
然后,又拉出一条线,写上【外部干扰/威胁】。
- 守山人的无意识影响(如“翻身”引发洪水)
- 其他未知存在?(守山人提及“游荡的东西”)
- “锚点”(我)的认知冲突与规则试探(如建造实验室)
这么一梳理,赵大花发现这个碎片世界的“稳定”其实相当脆弱。
内部有能量淤积、规则晦涩的问题,外部有守山人这个不确定因素,而她自己也成了系统内的一个活跃扰动源。
维持这样一个世界的稳定,绝不仅仅是“梳理能量”那么简单。
这更像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维护工作。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一个世界持续存在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对她而言,现实世界的基础是物理定律、社会结构、科技文明。
而碎片世界,似乎更依赖于某种“信息集合的凝聚态”、“信念能量的循环”以及一个强大的“外部稳定源”(很可能就是守山人本身)和关键的“内部锚点”(她自己)。
必要条件……或许是这几者之间达成一种动态的、脆弱的平衡。
想得越深,越觉得守山人所谓的“看守者”职责,水很深。
它不仅仅是在维护一个“标本”,更像是在维持一个精密的、活着的“实验场”或者“交互界面”。
赵大花放下马克笔,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信息量巨大,很多还只是推测。
伸个懒腰,骨骼发出轻微的响声。看了眼手机上的日期,今天是现实世界三天年假的最后一天。
“去公司看看,是不是要把这工作辞掉。”这个念头再次浮现。
之前她打算保留工作,作为退路和资源获取渠道。
但随着对碎片世界认知的深入,以及那份《研究计划》的制定,她越发觉得时间精力不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