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序章 ...
-
省博物院,古籍修复中心。
时间在这里的流逝方式与外界不同,它被稀释在无尘的空气里,凝固在工作台上方冷白色的光柱中,最后,小心翼翼地沉淀在修复师们的指尖上。
林未语坐在自己的工位前,脊柱挺得笔直,像一株生长在绝对垂直线上植物。她正用显微镜观察着一页宋代刻本上的一道霉斑,呼吸被刻意放得轻缓绵长,仿佛稍重一点,就会惊扰这些沉睡千年的纤维。
她的世界由绝对的事实构成:纸张的酸碱度、墨料的成分、虫蛀的面积、修复的极限。情感是这里最不受欢迎的变量,它不可量化,无法预测,且极有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她享受这种绝对的掌控感。
“林老师,”助理小陈轻手轻脚地走过来,压低声音,“‘墨韵今声’项目的合作老师来了,在会议室等您。”
林未语的目光没有离开显微镜,只是几不可查地点了下头,表示信息已接收。这是院里推动的一个跨界项目,旨在用现代视角诠释古籍内容,她作为古籍修复的骨干被指派参与。在她看来,这多少有些形式大于意义,但工作就是工作。
她完成手头一个微小的清理步骤,才缓缓起身。熨帖的白色实验服下摆划过一道利落的弧线,没有沾染一丝尘埃。
推开会议室的门,林未语的目光习惯性地先落在项目负责人张主任身上,随即,才转向坐在他旁边的那个人。
只一眼,她构建了一整天的、密不透风的理性世界,仿佛被投入了一颗微不足道,却足以引发链式反应的尘埃。
那人穿着一件柔软的浅灰色针织衫,微卷的长发随意拢在一侧,正低头翻看着项目资料。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她侧脸投下斑驳的光影,她指尖夹着一支笔,无意识地在纸上轻轻点着,带着一种与这严肃场合格格不入的、慵懒的生命力。
似乎是听到开门声,她抬起头来。
一双眼睛含着笑意望过来,清澈,灵动,带着毫不掩饰的好奇与打量。
时间,仿佛在那一眼里被荒谬地拉长了一秒。
“林老师,来来来,我给你介绍,”张主任热情地起身,“这位是沈青瓷老师,畅销书作家,对传统文化很有见解,这次负责为我们项目的成果进行文学化的创作和推广。”
沈青瓷站起身,伸出手,笑容得体,声音带着恰到好处的暖意:“林教授,久仰。我看过您关于唐代墓志铭修复理念的论文,受益匪浅。”
林未语的指尖微不可察地蜷缩了一下,随即伸出,与对方轻轻一握。触感是温热的,与她指尖惯有的微凉形成鲜明对比。
“沈作家,你好。”她的声音平稳,听不出任何波澜,如同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
落座后,会议开始。张主任大致介绍了项目的背景和期望。轮到林未语介绍古籍情况时,她调出PPT,画面是高清的《山河舆图录》残卷。
“《山河舆图录》,明代孤本,现存三卷,共计八十七页。本次修复共处理霉斑、虫蛀、撕裂等病害四十二处,主要采用……”她的声音冷静、清晰,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将文物的情况解剖得条分缕析,没有任何多余的形容词。
沈青瓷听得很专注,时而点头,时而在本子上记录几句。
当林未语展示到一页描绘着海外仙山、充满了奇幻色彩的图卷时,沈青瓷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纯粹的惊叹与好奇:“林教授,您说古人画下这些他们从未见过的仙山时,心里相信它们真的存在吗?这更像是一种浪漫的寄托吧?”
会议室静了一瞬。
林未语抬起眼,目光平静地落在沈青瓷脸上,那眼神如同在观察一个实验样本中出现的异常数据。
“不存在。”她回答,语气没有任何起伏,“根据现有考古证据与文献交叉比对,这些内容属于神话想象范畴,不具备地理真实性。我们的工作是基于实物进行修复与保护,不是解读古人的幻想。”
她的话语,像一块冰冷的铁,掷地有声。
沈青瓷脸上的笑容凝滞了一瞬,随即化开,变成一种更深、更难以捉摸的东西。她没有反驳,只是微微歪了歪头,笔尖在纸上轻轻敲了一下,留下一个微小的墨点。
“是吗?”她轻声说,像在自言自语,“可我总觉得,正是这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才让冷冰冰的史料有了温度呢。”
那一刻,林未语清晰地感觉到,自己严谨、有序、由绝对事实构筑的世界里,出现了一道微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误差”。
而这误差,正带着温暖的、不容拒绝的笑意,试图瓦解她赖以生存的一切逻辑。